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們討厭使用檢查清單,原因遠遠不止是懶惰,幾乎可以說是本能地排斥「檢查清單」這種反自然的行為。因此,能把清單應用在你的生活裡,就會取得相較他人莫大的優勢。 那麼,怎樣發展一份「真的可以用」的清單?


文:加恩

上一篇「為什麼我們討厭清單?」講到,我們討厭使用檢查清單,原因遠遠不止是懶惰,幾乎可以說是本能地排斥「檢查清單」這種反自然的行為。

因此,能把清單應用在你的生活裡,就會取得相較他人莫大的優勢。

那麼,怎樣發展一份「真的可以用」的清單?

口訣效果有限

「口訣」或「習慣」是為了避免使用檢查清單的麻煩,轉而使用的替代物。

例如「手機鑰匙錢包」、離開旅館房間時回頭檢查一次、包包裡多帶一包衛生紙衛生棉⋯⋯這種生活上的防呆機制我們多少都會做。

在一些特定領域中,防呆機制也以「習慣」的方式存在。

我曾經當過水肺潛水教練,水肺裝備複雜且攸關性命,因此會特別強調訓練學員建立「防呆」習慣。

例如,當氣瓶與調節器(呼吸器)安裝好,氣瓶旋鈕轉到底完全開啟之後,要「回半圈」。這個旋鈕的「回半圈」對於氣瓶出氣量沒有太多影響,反而主要是為了「溝通」考量。

潛水是非常注重潛伴彼此檢查的運動,下水前,潛伴照下水程序應該幫彼此檢查裝備。如果你的氣瓶全開到底,有時就會遇到天兵潛伴記錯「哪一個方向是全開」,試轉了一下你的氣瓶旋鈕,發現「咦轉不動欸?是不是你沒有開,那就幫你往另一邊轉到底好了」。

這在搖搖晃晃的海面上,緊張的海洋實習學員特別容易發生。

於是你的空氣供應就直接被完全關閉,下潛程序開始,潛入水中後換上二級頭(咬在嘴裡的呼吸器),吸一口氣才發現沒氣,這時身體正處在負浮力不斷地往下沉,對緊張的新手而言危險就容易發生。

改成「回半圈」的共識之後,潛伴只要試轉旋鈕是鬆的,可左右微幅轉動,那就代表氣瓶已開啟,不用思考逆時針是哪一邊。

把知識和經驗濃縮在一個小動作裡面,降低犯蠢的可能,這是檢查清單的最基本形式。

然而,這項作法正在改變中,歐美潛水界已經放棄「回半圈」的作法,建議直接「全開全關」。

為什麼?因為「回半圈」可能導致一個更危險的狀況。

假設你的氣瓶旋鈕是完全逆時針開啟到底的狀態,天兵潛伴過來檢查發現轉不動,於是他熱心地幫你往另一個方向轉到底(關閉了氣瓶),然後依照訓練習慣「回半圈」(部分開啟氣瓶)。

部分開啟的氣瓶,比完全關閉的氣瓶是更可怕的危險。

背著部分開啟的氣瓶,在剛下水時,你仍然可以順暢吸到空氣沒有阻礙,因此你不會意識到氣瓶只有部分開啟。

下潛深度漸增,水壓持續增加,每一口呼吸所需要的空氣量也就增加。

部分開啟的氣瓶空氣供應量有限,到達一定的深度之後,氣瓶就會「斷氣」。

而對任何潛水員而言,相比於在水面剛開始下潛時沒有空氣,在20米深度、3倍大氣壓情況下吸不到空氣,是極度、極度危險的一件事。

因此,改掉「回半圈」的習慣,寧願讓危險在水面附近發生,而非在20米深度發生,這非常合理。

然而,如果我現在回去教潛水,我可能不敢把「回半圈」改成「全開全關」。

因為「回半圈」的訓練早就是潛水界的集體肌肉記憶。在學員的潛水生涯中,一定會有某次,某個天兵潛伴,發現你氣瓶轉不動(因為你遵守全開全關的新規定),而天兵就一個舊習慣,就把你氣瓶完全關閉並且回四分之一圈,重現上述危險場景。

我可能會改為訓練學員的肩膀柔軟度,並且要求他們下水前必須自行伸手到背後再次確認氣瓶完全開啟,讓最後確保的動作落在自己手上。

當所有人都已經學完一套口訣了,落實更改口訣是有難度的。

國中時代,健教課教CPR的口訣是「叫叫ABC」。我們都知道已經改版了,那請問最新版的是?

(至少我沒查之前是不知道啦)[1]

口訣效果有限,尤其無法適應變動。要順利安全完成任務,檢查清單有其必要。

短小精悍才是王道

怎樣的檢查清單,才是「好」的檢查清單?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去請教波音公司檢查清單的開發者,Daniel Boorman。

機師使用的清單有分兩種,平常時候使用的清單會顯示在電腦螢幕上,機師只要照著操作就可以順利起降與航行。

而另一種清單,是事情大條的時候用的。

例如,有一種警示燈是「艙門未鎖緊」(DOOR FWD CARGO)。

在兩萬英尺的高空的加壓機艙內,鬆動的艙門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1989年聯航一次檀香山至奧克蘭的747班機,爬升過程中因電線短路導致艙門未鎖緊,來到兩萬英尺高空,受到機艙內加壓影響,艙門就直接爆開來(對,就跟電影一樣),靠近艙門五排的商務艙乘客連人帶座椅被吸出去,消失在太平洋中。

一位空姐也差點被吸走,好在有乘客及時抓住她的腳踝按在地上獲救。而其餘乘客則受到安全帶保護,仍留在位子中。

整件事情發生時間只有1.5秒。

也就是說,當「艙門未鎖緊」警示燈亮起,機師必須馬上做出正確的程序來避免。這時光靠經驗、訓練、口訣去記得如何反應是不夠的,在航空業,只要有人為犯錯的機率,統計上就是致命。

為了展示在實際狀況中怎樣應用檢查清單,Boorman帶作者到模擬艙內實地演練。飛機起飛爬升後,「艙門未鎖緊」警示燈亮起,Boorman要作者拿起指示手冊,翻到對應的那一頁。

這份緊急狀況用的檢查清單只有一頁,項目包括「降低至八千英尺高度」、「手動平衡機艙內外壓力解除艙門爆炸風險」等,作者也帶著興奮的心情照著操作,成功解除一個虛擬的危險。(好棒棒)

重點是,檢查清單上面並沒有「回報塔台狀況」、「選擇返航機場」、「安撫乘客」等項目。

Boorman解釋,這些項目即便漏掉了,也不會有立即危險,且他在清單測試過程中也觀察到,機師本身的訓練讓他們自然而然會做這些事,因此不需要詳列在清單上。

檢查清單必須極度「短小精悍」,只寫上最致命的關鍵環節。

Boorman的經驗指出,我們使用清單的注意力時長只有60~90秒,超過這個時間,檢查清單就會變得礙手礙腳,使用者就會開始「跳過」事項。[2]

過長的清單,就會從「工具」成為「阻礙」。

想讓清單越詳盡越好,可能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

我在上一份工作中試圖為拍攝團隊建立每一次出班的檢查清單,就曾經犯過這個錯誤。

我以為清單盡量詳細才能確保團隊的SOP,但卻忘記了過長的清單在實際執行時,是會關閉掉人的大腦的。

結果?

那份清單變成只有我自己在勾,好像回到當兵的感覺。

最後連我都懶得勾那個清單了,擺在那邊當歷史遺跡。

說到底我的錯誤是搞混了「知識文件」和「檢查清單」兩件事。

把操作過程know-how紀錄有其必要,但應該以團隊內wiki百科的知識文件形式存檔,真的實地操作時使用的是只有最基本「致命項目」(killer item)的清單。

一個好的檢查清單必須短小精悍,只專注於把致命錯誤移除,並保留空間給現場即興發揮。

該溝通而未溝通

「該溝通而未溝通」也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犯蠢。

「咦,我以為有跟你講過了啊。」
「欸,他怎麼不知道這件事。」

(這頻率跟Windows當機一樣,聽一次拿一塊錢我早就發了。)

一份好的檢查清單除了要能避免操作致命失誤,也要確保必要溝通項目都有確實溝通完成,這點在大型團隊尤其重要。確保必要溝通項目,可能會有強大的預防性效果。

作者Gawande醫師某次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時,根據他自己開發的清單,手術前他們必須進行組內溝通,各自表達對這次手術的意見。

Gawande醫師表示:「這個手術我做過上千次了,對自己很有信心,預估失血量不超過100ml。但這個腫瘤有點靠近靜脈,這多少也算是一個潛在的風險。」

對醫師來說,他只是依照清單形式上說了有這個風險,對於這樣的小手術他自認不會有問題。護理師則聽進去了,多預約了幾份血袋。

寫到這邊你已經知道結果了。

好死不死就是碰到了靜脈,病人大量噴血,醫師必須從原本的腹腔切口一路切開到胸腔,直接手抓著心臟強迫血液循環供給大腦氧氣,同時不斷輸血。等到終於把血管夾起來止住後,病人已經輸入替換了原本身體三倍量的血液。清單要求的「形式上溝通」預防醫師誤判,成功救了這病患一命。(以及免去家屬對醫師的醫療訴訟⋯⋯)

承認自己必然失誤(fallibility)

The biggest lie we tell ourselves is “I don’t need to write this down because I will remember it.”— Kevin Kelly

設計檢查清單的精神,就是承認我們能力有限。要完成超越肉身能力的事情,就需要超越肉身能力的方法。

在1930年代波音推出299式轟炸機(B-17轟炸機),極為強大的火力、超出競爭對手一截的性能,讓這架轟炸機獲得「空中堡壘」的稱號。然而就在美國陸軍航空部即將採購之際,第二次試飛評估中,飛行員因為人為疏失,讓這架空中堡壘原型Model 299轟炸機在剛起飛後就失速墜毀。很明顯,這架空中堡壘太大,太複雜了,超乎一般飛行員能操作的範圍。

而當時,波音大可以認定轟炸機墜毀原因是「不夠努力」或者「那個飛行員太廢」,繼續以英雄主義檢討飛行員「更努力一點」。畢竟在這之前,戰機起降還是很原始的年代,大多只依靠飛行員的自身能力。但是他們肯定了人類的「必然失誤」(fallibility),放下了面子,因此發展出超越人類直覺與本能的第一份飛行檢查清單,也奠定了日後整個航空工程的發展基礎。

我們也可以。

《清單革命》這本書不是要講一個我們早就知道的道理,或者要我們像是準備國小夏令營那樣一直打勾勾。而是學會承認與接納自己的不足,開發屬於自己的檢查清單,並且效仿航空業、建築業以宗教式虔誠的方式奉行這份短小精悍的檢查清單,停止犯下同樣的錯誤。

有趣的是,「接納不足」、「使用清單」、「停止犯蠢」聽起來非常合理,可是在實際執行上,我們總會進入自己的盲區中。

還記得前文的六種創投風格例子嗎?即便奉行檢查清單的「機長」風格創投投資人統計上證明成效最佳,研究發表十幾年來,創投投資人比例少有改變。這可是無所不用其極獲取最大回報的投資界!一個實測有更佳結果的方法卻被排除在外。這很明顯不是懶惰造成的,而是因為英雄主義意識深植在我們的大腦裡:一個「英雄」是不使用檢查清單的。

「我們對自己說的最大謊言,就是『我不需要寫下來,因為我會記得這件事』」。
—Kevin Kelly
反自然的生物
檢查清單是一個反自然的行為。所幸,人類天生是一個「反自然」的生物。我們天生極力避免熱量消耗,卻發明了馬拉松與運動產業;演化跡象顯示多夫多妻是人類生物自然狀態,但社會建構過程讓一夫一妻成為主流;我們天生傾向儲存熱量好度過飢荒,卻有人自願進行斷食法治療身體。在自然傾向中,有反自然的自由,是人類不同於動物的最大特質。

英雄主義很性感,我們都想成為極高智商、過人記憶、精通十國語言以及在夏威夷學會防身術的名偵探柯南。很不幸地,智商有基因侷限,記憶並非大腦強項,技術需要時間累積;但學會使用檢查清單,只需要開啟一份文件檔,就可以馬上開始迭代改良,且應用領域無限制。這還蠻鼓舞人心的。

你最常發生的犯蠢有哪些呢?不斷重複發生的問題是什麼?藉由每次復盤反思,不論過程怎樣緩慢,你一定可以開發一套屬於自己的檢查清單,用避免犯錯的方式成長。我們都可以成為不性感的清單超人。

註釋
[1] 現在改為「叫叫CABD」。前醫師喜劇演員Ken Jeong表示,如果你判斷對方沒有呼吸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開始胸腔按壓,患者如果沒事他就會自己醒來,你不小心壓斷人家肋骨有好撒馬利亞人法保護你,然後記得按的時候一邊唱Bee Gee’s的Staying Alive,那個節拍就是完美。

[2] Boorman甚至建議用詞必須力求簡潔、使用行業術語、甚至最好使用San Serif系列字體(例如Helvetica),必須包含大小寫(英文書寫),才能幫助機師在危急時刻最快速閱讀。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