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們經常聽到某些人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是不知道這些人是否想過:沒有功勞只有苦勞,不僅是對自己不夠負責,也是對部門不夠盡責,反倒有可能損耗公司的財力、物力,帶來不必要的浪費。
文:吳甘霖
不看過程重「結果」,不講苦勞搶「功勞」
沒有效率的忙是「窮忙」、「瞎忙」!
低效勤奮,不僅對不起自己,也是對單位的不負責任。
做任何事情都該有個好結果。不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不僅要有苦勞,更要有功勞。
不做「茶壺裡的餃子」,要問自己「能否做出更大成果」?
「結果思維」加上「功勞文化」,才是新時代的制勝之道。
忙碌是許多人的工作常態。
當你很忙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這份忙,的確是必需的嗎?的確是有效率的嗎?
要知道,沒有效率的忙是「窮忙」、「瞎忙」!
陷入無休止的忙碌中出不來,最要警惕的是出現這種情況—開始時,你感覺忙,接著就是茫然,再接著就是盲目,也就是「忙……茫……盲」。
這種忙,其實就是一種無效勤奮,看似很努力很忙碌,但實際上,無論對自己還是部門,這都是一種不負責任。
那麼,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中關村一家著名集團提出這樣的口號:「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
這其實是想讓大家在兩方面努力:一是重視「結果思維」,二是重視「功勞文化」。
換言之,這兩句話已成為當代不少知名企業所宣導的企業文化。這是一個特別適應市場經濟和資訊時代需求的新理念,展現出對效率和效益的高度重視。
培養「結果思維」:做好了,才叫「做了」
我過輔導過不少中小企業的總經理,大家都向我反映過同一種現象:
安排下級做某些工作,待一段時間後若去詢問對方做得如何,對方通常會回答我:「做了……」但若細問這件事具體情況時,高層主管們均不由自主地搖頭:「效果怎麼是這樣?你難道不知道標準作業模式嗎?」
這其實是職場中一種常見的現象:某些人做事時只考慮過程,更貼切地說是只「走流程」,至於效果如何,他從不關心,或認為這根本與自己無關,無須負責。這時最需培養的就是「結果思維」。不是只「做事」,而是把事做成、做好。也就是說,要對結果負責。
英特爾有六條深入人心的價值觀,宣導要有「結果導向」,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凡事都要注重落實到結果上。而這個結果是有時效而非無限拖延,他們不會花十年時間想一個史上最完善的方案,而是要始終做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好。
我們不妨借鑒知名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專家,程社明先生的經驗。
程社明先生在課程中分享過一段親身經歷。當時,他在一家從事製藥的合資企業擔任業務員。
有一次,公司通知內勤第二天早上按時到中心醫院會議室開會。第二天,他提前二十分鐘來到會場,但直到會議開始前五分鐘,仍不見其他人影。他感覺不對勁,於是趕緊打電話。一問才知道會議地點不是在中心醫院,而是總醫院。於是他急忙往總醫院趕,結果遲到了十一分鐘。
他認為遲到不是自己的錯,但經理還是要他寫報告。
當他正在為自己受到這樣的處罰感到憤憤不平時,當時發生的另一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他的認知。
那次會議過後沒幾天,在另一個小型會議上,經理問科長:「我們在上海的市場開發工作做好了嗎?」
科長說:「都做好了。醫藥公司已同意進貨,醫院及藥劑科也同意買藥,醫生、護士都已完成培訓,他們願意用我們的新藥品。」
經理又問:「那為什麼這些藥還堆在我們的倉庫裡?」
科長說:「那是因為天津火車站沒有車廂能幫我們運藥到上海,我也沒有辦法。」
經理聽了,立即拍桌子站起來吼道:「只要這批藥沒辦法送到患者手裡,就是你的錯。你必須解決問題!」
於是科長對程社明說:「咱們現在到天津鐵路局去調車廂。」
程社明心想,鐵路局又不是我們開的,哪能那麼容易,想調就能調到。而科長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說:「經理說得對,只要藥品沒到患者手中,就是我們沒有完成工作。我們去爭取吧。」
後來經過與鐵路局的協商,車廂安排妥當,藥品很快地就運到上海。
透過這件事,程社明明白什麼叫對顧客負責、什麼叫對結果負責。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何透過對結果負責來確保工作做到位:
第一,事前先想清楚,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和效果?必要的話,將它們逐條列出來。
第二,為達目的和效果,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應該採取怎樣的方法?
第三,哪些條件是已具備的?哪些條件是尚缺乏的?對於缺乏的條件,怎樣彌補?
第四,如果發現流程不對,就要改善流程。如果探索方法不對,就要改善方法。
第五,不管多困難,秉持「沒有不能做,只有不肯做」的態度,務求盡力達標。
這是一種全新的做事風格。它讓我們不只是停留在「過程」的層面上,而是對結果負責:做好了,才叫「做了」。
拒當「茶壺裡的餃子」,問自己「能否做出更大成果?」
我們經常聽到某些人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苦勞」也是自己的勞動,很辛苦,獲得報酬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不知道這些人是否想過:沒有功勞只有苦勞,不僅是對自己不夠負責,也是對部門不夠盡責,反倒有可能損耗公司的財力、物力,帶來不必要的浪費。
有一次,我應邀為國內有名的保健品企業黃金搭檔集團培訓來自全國的業務經理。
期間,我發現該公司有關鍵的五條企業文化準則,擺在第一的就是「只認功勞,不認苦勞」並對之進行瞭解讀。「勤工作,明目標,分主次,抓效率。追求大業績,不做無用功。」
這種方式將「功勞」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那麼,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又是如何認識這個問題的?
任正非用了一個十分具象的比喻:「茶壺裡的餃子倒不出來,無法產生貢獻,所以我們是不承認的。」華為公司價值分配的基本理念叫「獲取分享制」,意思就是以「倒出來的餃子」來衡量員工的貢獻。那麼我們該如何重視功勞、爭取更大功勞呢?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要培養「能不能出更大成果」的邏輯。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方法總比問題多:商業競爭的解題技術》,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吳甘霖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現代人壓力大,無非是圍繞在身邊的問題太多,但箇中關鍵是,欠缺主動找方法解決問題的精神。本書將帶領大家重拾主動積極的正向能量,做事不只要「想過」,更需要「想透」。
【適合對象】
- 希望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 創造將「不可能」變「可能」的奇人
- 敬業但缺乏提升效率的上班族
【必讀理由】
- 找對方法是效率之源
- 主動想辦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 掌握方法,大幅提升自信與能力
【推薦緣由】
- 全新改版,歷久不衰的方法學經典,讓你直接面對職場焦慮!
- 宣導「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的理念,已蔚主流。
- 積極主動的價值觀VS.完善的工作技巧,「四兩撥千金」有一套……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