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表達時代一定要具備三項能力──溝通力、讀解力、寫作力!再複雜的事,簡單「四句」就能精準表達!透過「四段構成」的思考架構,能讓你無論是商談、會議、企劃報告,就連每天撰寫的電子郵件,都會得到他人信賴,完全相信你。



文:樋口裕一

「簡短歸納」很困難?訣竅在──四段構成

以申論題為例,再來說明一下。


有許多從未寫過申論題的學生,無法突然文思泉湧、寫出八百字的文章。

這時候我會先依照「四段構成」的邏輯模式,指導他們將接下來準備擬寫的內容以「四句」來歸納,換言之就是:

  • 針對題目所言,表示贊成還是反對?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 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 最終的主張為何?

能依照前述要點來歸納己見的學生,在這個階段將十分清楚腦海中想要寫什麼內容,全文架構已成形。接下來,只要稍加潤飾經過重點歸納的短文,立刻就能寫出八百字的申論題作答。而且還能隨心所欲地發表自己的主張,將想法傳達給閱讀文章的人。

不過,有些學生就是學不會抓重點,無法將該寫的重點歸納成簡短的文章。像這樣的學生往往會漫無目標地寫出內容鬆散、拖泥帶水的八百字文章。

想當然耳,由於從文中看不出撰寫者的主張為何,因此這篇申論文肯定無法合格過關。換句話說,這些學生可能無法思考關鍵:想做任何表達時,最小單位為「四句」。

比方說論文寫作,往往需要先釐清自己的研究主題為何,然後針對主題闡述假設觀點;接著寫出足以佐證的實驗結果,以及相較過去的研究結果,為何自己的研究略勝一籌的要點;最後,再根據前面所述導出文章結論「因此我反對○○說法」。

其實歸根究柢來看,論文就是以這樣的「四句」邏輯堆疊架構而成的文章,不是嗎?

若以此模式思考,小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吧。主角內心浮現某個疑惑或疑慮,但卻苦惱著「真的是那樣嗎?」就在此時,他忽然巧遇以前的友人而靈光一閃,或是發生了平常不會發生的狀況,導致他發現了什麼重要的線索,最後他終於確信「自己的猜測果然沒錯」。

所謂的「起承轉合」同樣以四個段落來構成,這和我所說的「四段構成」極為類似。

就此看來,其實所有想要傳達給他人的事物,基本上都屬於「四段構成」,換言之不就是「四句邏輯」嗎!更進一步可以直言,世間萬物的構成,就是由所謂「四句」的小積木一一堆疊而成的。

基於此故,養成以「四句」思考、書寫、說話的習慣,正可謂培養「表達力」的捷徑!

條理寫作、發表意見、授課演講的源頭
或許大家會覺得意外,其實古典音樂也和上述的內容有著極為深厚的關聯。

自從在小學課堂上聽到古典音樂後,我便迷上它了,一直聆聽欣賞至今。

老實說,我既不會樂器,也看不懂樂譜,更不了解樂理,不過最近竟撰寫出版了一本有關古典音樂的著作,從事起彷若音樂評論家般的工作。

更令我感到驕傲的是,由於我長期持續欣賞古典音樂,結果變得略懂一二。這裡所謂的「懂」,並不是我的音樂知識變豐富了,也不是單純說自己聰明而已。接下來,我就仔細說明是怎麼一回事吧。

古典音樂當中有一種名為奏鳴曲(Sonata)的曲式,其實這種奏鳴曲,說穿了也是由四段構成組成。

在「第一樂章」中,將出現所謂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對立旋律。接著在「第二樂章」中,把出現於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運用變奏等方式,一邊賦予多重變化,一邊展開演奏,相互交纏爭鳴以求成為主旋律。

到了「第三樂章」時,變了調的主題將重回原來的旋律,而最後的「第四樂章」則為全曲畫下完美的句點。

若將奏鳴曲的曲式定義成第一樂章為「揭序部分」,第二樂章為「展開部分」,第三樂章為「再現部分」,第四樂章為「終章(結尾部分)」,這就和我用來指導申論寫作的四段構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自己在教課時,完全沒有察覺到這個狀況,但後來聽音樂課的學生提起時,一語驚醒夢中人,使我驚嘆一聲:「原來如此!」

我個人覺得,可能自己在長年欣賞古典音樂的過程中,隨之培養了邏輯思考的能力吧。而這樣的思考順序,或許就在我教授申論議題、寫文章之際,以「四段構成」的形式體現出來了。

此外,不只是指導申論寫作而已,其實包括執筆寫書、大學授課、演講活動等,近年來各種需要我撰稿或發表看法的狀況漸增,而這讓我更進一步認為,四段構成應該是我作為歸納己見、表達己言的核心價值!

溝通不能講創意,你得懂架構
前文談及奏鳴曲中的「起承轉合」,並非只限於古典音樂,其實同樣常見於許多童謠和現代歌曲之中。

比方說,由日本音樂家瀧廉太郎作曲的名曲──荒城之月。請大家一邊看著第一段的歌詞,一邊試想此段的旋律(編按:可透過維基百科搜尋「荒城之月」聆聽旋律)。

春高樓兮花之宴
交杯換盞歡笑聲
千代松兮枝頭月
昔日影像何處尋

這首歌曲的編曲結構為A→A'→B→A'。

繼基本旋律A之後,緊接著A的變調A',然後由第三行展開B,最後再回到A'。

這樣的架構,與文章寫作時的起承轉合如出一轍。那些被稱為日本流行音樂的近代音樂,雖然我涉獵並不深,但似乎編曲結構屬於A→A'→B→C(副歌)的創作也不在少數。

換言之,就如同奏鳴曲的「四段構成」所代表的意義,凡是具有一定程度規則性的音樂,將最能感動他人,贏得共鳴。

雖然有些作曲家會突發奇想,以A→X→G→Y→O亂序組成的音樂也相當優美好聽,但或許那樣的旋律並無法打動人心。

「不明白你想要表達什麼」、「拿回去修改成更淺顯易懂的文章」……會遭受如此批判的人,他們說的話或寫的文章,說穿了必然是如同A→X→G→Y→O一般,屬於亂七八糟的架構。

四句邏輯,建構世界的基礎
如同前文所述,基本上交響樂是由四個樂章構成。出現於第一樂章的各個主題,多半是由四個分段組成,而且每個分段的旋律則以四小節為一個單位展開。其實,音樂通常就是以代表全音符四分之一音長──四分音符為一拍來計算。

如果徹底剖析音樂的結構,最後將出現「四」。或許貝多芬(Beethoven)和巴哈(Bach)等天才音樂家們的腦裡,在不知不覺中就是以「四」為單位來思考的吧。

我最崇拜的貝多芬,應該就是意識到這樣的結構,而寫出眾多受人喜愛的樂曲。因此,創作出如同C小調第五交響曲(又被稱為「命運交響曲」)那般的傑作,在全曲四個樂章裡重複數百次「磅磅磅‧磅」的旋律,搭建出美輪美奐的音符建築。

所以,每當我聆聽著第五交響曲時,總會心想「這就是世界!」而感動到全身顫抖不已。貝多芬以「磅磅磅・磅」的旋律作為這首曲子的最小單位,然後透過不斷重複演奏,架構出氣勢磅薄的新世界。

這不是和我之前所說─—世間萬物的構成,就是由所謂「四句」的小積木一一堆疊而成—的結論完全相互呼應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關鍵「四句」!日本熱銷250萬冊溝通大師的精準表達術,讓你在人際及職場上無往不利!》,商周出版

作者:樋口裕一
譯者:簡琪婷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溝通,最怕花很多力氣,
卻只聽到對方回應:「你到底想表達什麼?」
只要透過聽、說、讀、寫「關鍵四句」,
就能立刻切中要點、提升說服力,達成100%溝通,無往不利!

日本銷售破100,000冊
長踞日本亞馬遜「商業・經濟」暢銷書榜

表達時代一定要具備三項能力──溝通力、讀解力、寫作力!
在資訊爆炸、講求效率的年代裡,快速理出頭緒,進行邏輯性說明,
讓你在人際及職場上占盡優勢!

表達力就是工作力!聰明人的溝通方式

總是有人問:「所以,你的重點是……?」
→情況複雜、難以說明時,「開宗明義型四句」最好用!你得先丟「結論」,再給理由。

想要說服主管改變決策,千萬不要硬碰硬:
→應用「據理力爭型四句」,觀察對方反應,再決定丟出「糖果」、「鞭子」或「毒藥」。

如何寫出讓對方立刻讀取的電子郵件?
→不想讓對方已讀不回,得懂「基本布局型四句」,縮短對方理解時間。

再複雜的事,簡單「四句」就能精準表達!
面對聽、說、讀、寫的溝通時,你得在短時間內架構邏輯,
用最有效的方式讓對方理解,達成百分之百傳達。
透過「四段構成」的思考架構,能讓你無論是商談、會議、企劃報告,
就連每天撰寫的電子郵件,都會得到他人信賴,完全相信你。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