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近來只靠「教導式」和「教練式」已不足以因應現況,必須新增一個「育兒期」的初期階段。原因是年輕員工缺乏常識和心智不成熟,很多職場都出現這種情況,不僅使他們的直屬上司或前輩感到困擾,甚至讓整間公司都頭疼不已。


文:伊藤誠一郎

職前訓練前,先具備「育兒」心態
在人才培育的領域中,有「教導式」(Teaching)和「教練式」(Coaching)兩種概念。所謂的「教導式」,顧名思義就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所謂的「教練式」,則是透過提問,引導對方自主思考,進而主動發言或採取行動。

在培育年輕員工時,理想的方式是一開始採用「教導式」的方法,細心地傳授知識和技能,讓年輕人逐漸提高能力,然後採用「教練式」的方法,最終目標是讓他們成為能夠獨立思考並採取行動的人。

然而,近來只靠「教導式」和「教練式」已不足以因應現況,必須新增一個「育兒期」的初期階段。原因是年輕員工缺乏常識和心智不成熟,很多職場都出現這種情況,不僅使他們的直屬上司或前輩感到困擾,甚至讓整間公司都頭疼不已。

接下來,將列舉出至今為止我曾聽過或看過的,有關缺乏常識和心智不成熟的典型案例—

  • 因為拿筆的方式很奇怪,所以不能在客戶面前拿筆。
  • 未能從容地提前採取行動,以至於趕不上指定的時間。
  • 因睡眠不足導致睡過頭、遲到,無法集中精神工作。
  • 與客戶或往來廠商交談時,毫不在乎地使用平輩用語或年輕人用語。
  • 把上司或前輩叫來自己身邊。

遇到上述情況的人應該也不在少數吧。這些情況都是踏入社會、進入職場之前的日常習慣、生活管理或者身而為人的常識問題。

因此在開始「教導」之前,需要新設一個「育兒期」。期間最長頂多三個月,同時要以溫和的態度教導常識和基本的行為準則。在這個階段,與其說是扮演工作上的指導者,不如把自己當作他們的父母,有耐心地教導他們。

與此同時,人事部門和各個部門需要緊密配合,以年輕員工掌握實際業務為目標,制定時間充裕的在職培訓指導計畫。這個做法可以避免日後出現「不要把這種狀態下的年輕人派來我們部門」的爭執。

「技能不足」勿失望,視為「學習機會」
對年輕員工進行「育兒期」指導時,請將以下三大禁止事項銘記在心—

  1. 即使他們做不到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切忌驚訝。
  2. 即使經過一兩次的指導仍然無法做到,切忌厭棄。
  3. 面對就連很基本的事情都必須教導的現實,切忌感嘆。

也許這些本來就不是應該在職場指導的事情,但要接受時代已經改變的事實。此外,你可能每天都要不斷重複相同的話,但在這段期間內,請做好無論說幾次都要不厭其煩地教導他們的心理準備。如果在最初的階段沒有為常識和基本行為打好基礎,將來會引起嚴重的問題或抱怨投訴,為了避免日後耗費心力亡羊補牢,請靜下心來全力投入教導工作。

此外,只靠部分相關人員實行並不足夠。必須全員參與指導,並與分配的部門全體共享。在「育兒期」階段的主要指導重點如下所述—

  • 正確的握筆方法。
  • 整理文件、電腦、書寫用具等工作中使用的工具。
  • 嚴格地遵守時間,並為此做好充分的事前準備。
  • 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避免影響工作 。
  • 對上級使用謙恭有禮的措辭和行為。

對於前述內容,近年來呈現明顯的兩極化趨勢,區分成「全都能做到的年輕員工」和「全都做不到的年輕員工」。如果分派給部門的新進員工不需要這方面的指導,那麼請對自己的部屬有信心並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教導」工作。

重要的是,無論什麼樣的年輕員工被分派到自己的部門,你都要做好接納對方的心態並準備好相應的體制,這也是上司工作的一部分。

TIP! 以父母的心態耐心地教導他們身為社會人士的常識和基本行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新世代也能帶出班底人才:化解「職場代溝」的內心攻防 運用「肯定回應」與「有效回饋」溝通策略 再難管部屬》,方言文化出版

作者:伊藤誠一郎
譯者:駱香雅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沒熱情、難說服、不爽走人……想帶好年輕團隊卻無從下手?資深人資顧問15年實戰經驗,破萬人次培訓心法大公開!用同理心化解代溝,跨世代領導的溝通技術!

隨著Z世代進入職場,管理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調查,高達30%的應屆畢業生會在三年內離職,這驚人的數字背後反映了嚴重的世代斷層問題。許多主管仍停留在傳統的「嚴師出高徒」思維中,卻發現這些方法對新世代員工不但無效,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資深人資顧問伊藤誠一郎結合其15年企業經驗與2萬人次的培訓實務,揭開新世代員工的思維模式,提出突破性的領導方法。他強調:「重要的不是改變年輕人,而是『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

揭開新世代員工的心理密碼:你是否也遇過這些情況:鼓勵部屬「有問題隨時來找我」卻沒人主動尋求協助、認真稱讚員工表現卻得到冷淡的回應、好意的讚美反而成為他們的壓力包袱?

這些看似善意的鼓勵,卻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讓年輕員工感到無所適從。當用傳統的方式帶領年輕人時,往往忽略了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本書從實務場景出發,作者深入剖析新世代在職場中的真實期待與想法,以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橋樑。

本書特色
  • 透過與年輕員工的實際互動案例,點出關鍵溝通盲點,並提供實用應對框架,提升向心力,促進高效合作與卓越成果。
  • 幫助中小企業創業者及大型企業主管拉近與年輕員工的距離,營造友善的成長環境,減少流動率,穩固團隊基礎。
  • 本書拒絕空泛口號,助力管理者系統化培育新世代人才,全面提升團隊的動能與實力。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