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自疫情高峰以來,美國上市公司的中層管理職位減少約6%,高層主管職位更自2021年底以來萎縮近5%。面對高階職位萎縮,前主管們紛紛被迫轉向非管理職位,有些甚至跨業求生,以維持管理職涯。里格表示,他在花旗任職15年後遭裁員,投履歷卻難獲青睞。他感嘆:「招聘人員連對話機會都不願給。」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企業運營效率的需求上升,美國許多企業正在積極裁減中高階管理職位。許多知名公司,如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和花旗集團(Citigroup),自去(2023)年以來已經裁減了數千名主管職位。
員工除了對升遷更沒信心而感覺職涯遭「卡住」,也被迫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道路,和傳統的晉升方式是否還有效。如何激勵讓自覺升遷無望的員工努力工作,也成為各公司的難題。
為何企業紛紛裁員主管?
根據Live Data Technologies追蹤2000多萬名白領工作者的分析顯示,自疫情高峰以來,美國上市公司的中層管理職位減少約6%,高層主管職位更自2021年底以來萎縮近5%。面對高階職位萎縮,前主管們紛紛被迫轉向非管理職位,有些甚至跨業求生,以維持管理職涯。
大型科技公司同樣未能倖免。
亞馬遜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坦言,公司正調整員工與主管比例,以提升營運效率。Google執行長皮查伊(Sundar Pichai)本月也向員工證實,公司在削減成本過程中已裁減10%管理職位。
遭裁員後,通常已步入中年的中高階主管們,在求職市場上更不易受親睞。
現年46歲的詹姆斯・里格(James Riggle)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指出,他在花旗任職15年後遭裁員,投履歷卻難獲青睞。他感嘆:「招聘人員連對話機會都不願給。」雖然曾獲得面試機會,但因薪資低於他在花旗的收入而選擇放棄。
管理職缺縮減的同時,留任主管的工作負擔卻大幅增加。
根據顧問公司Gartner發布的數據,現今主管平均需管理的員工數量較2017年增加三倍。約三成員工反映,主管因壓力過大無法提供適當支援。人力資源部門首當其衝,自2022年起人數已銳減逾6%。
缺乏資深管理者指導,也讓新進員工難以習得關鍵職場技能。人資主管卡爾加斯(Rachel Kargas)便指出:「現在的基層人資沒有資深主管來指導他們,如何處理拒絕求職者等等難度較高的對話,或與員工談判薪資。」
人工智慧的崛起也限縮主管職缺
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崛起,也可能改變未來企業內部的管理結構。前Meta產品市場團隊主管蒙哥馬利(Colyn Montgomery)指出,AI工具可以處理數據共享和工作流程管理等例行任務,從而減少對管理者的需求。
Gartner預測未來兩年內,五分之一的企業將運用AI精簡組織架構,預計砍半中層管理職位。蒙哥馬利認為,中高階主管們必須要將重心轉向「領導」而非「管理」,才能在大型公司中推進你的職業生涯。
面對職場巨變,部分管理者開始重新定位。在數據服務公司Pure Storage擔任軟體工程經理八年的雲-尼科拉克(Jeff Yun-Nikolac)便是一例。
他表示:「雖然我是名稱職的主管,但從未真正熱愛管理工作。」最終他選擇轉任技術開發和編寫代碼的工程師職位,不僅維持原有薪資,更找到以技術專才而非管理者身分發展的新路。
美國員工面臨升遷困境,台灣人赴美工作真的比較好嗎?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2023年台灣國人赴海外工作的人數已達62萬1000人,比前一年增加了31.1%。其中,赴美工作的人數從疫情前的9至10萬人增長至12萬8000人,顯示出對於美國市場的強烈需求。
這一現象主要與台積電及其供應鏈企業在美國的擴張有關,尤其是在亞利桑那州設廠的計劃,使得大量工程師和高階管理人員被派遣至美國。
在當前美國企業面臨的艱困條件下,台灣人赴美工作的前景是否會比留在台灣更好?
雖然美國企業普遍面臨裁員及升遷困境,但目前國人赴美主要皆從事科技和工程領域工作。在美國,相關領域的薪資,往往能獲得達到台灣的兩倍甚至更高。不過,這些薪資水平也伴隨著更大的工作壓力和更長的工時。
此外,美國的生活成本普遍較高,尤其是在科技業、大企業集中的城市如舊金山、紐約等地。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比台灣高出約30%至50%。因此,即使薪水提高,也可能因為高昂的生活成本而無法顯著改善生活質量。
對於希望在科技、工程等領域發展的人士來說,美國提供了更高的薪資和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
然而,隨著全球物價越來越高,以及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回歸白宮,高昂的生活成本、工作壓力以及移民政策的不確定性,都是國人赴美工作需要考慮的不穩定因子。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