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必須讓年輕員工養成習慣,無論是打電話還是電子郵件,及時處理緊急的工作,就算不急迫的事情也要儘快回覆對方。在某些情況下,有必要教導他們在工作上必須盡快回覆或採取行動,也請記住一個前提,那就是年輕人對自己的事情很急躁,但對他人的事情卻反應遲緩。
文:伊藤誠一郎
急己所需、緩他人事,跨世代溝通心理戰
「這份工作適合我嗎?」「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工作嗎?」
年輕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能否在新的環境中立足而隱約感到不安。以上司的世代來說,「要當心五月病」等言論就是提醒大家防範黃金週假期(註:日本在四月底∼五月初的多個節日組成的公眾假期)過後出現無精打采的狀態。後來又出現「四月病」這個詞彙,指的是新進員工在入職一個月後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這已經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現在的年輕人感到不安的速度正在加快。而且這種傾向不僅存在於到職後的初期階段,雖說終究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但年輕人擔心「再這樣下去真的好嗎⋯⋯」,開始出現不安情緒的時間,比上司世代想像的時間提早一.五倍∼兩倍左右。
因此,假使上司以不慌不忙的心態認為「總之,一開始先花個一兩年再說吧」,但年輕員工最快在半年後就會開始產生疑問,甚至出現有些年輕員工決定辭職的情況。
他們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做出判斷,而上司卻以長遠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兩者的差異導致上司與年輕人之間缺乏溝通、對於心理健康的照護不足,進而成為年輕人報到不久後就離職的原因。
總而言之,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自己的事情會急躁地做出結論。例如,在觀看YouTube等影片時,通常不會使用正常的速度,而是習慣用一.五倍∼兩倍的速度觀看影片。這個速度不能說是快轉播放,對年輕人來說,這儼然已成為正常速度。
有些年輕人就連觀看預錄的電視劇也是使用幾倍速播放,對於透過戲劇的留白或對白起伏來營造世界觀的導演和演員來說,倍速播放無法完全傳達出原本想要呈現的果,但面對這種現象應該也只能哭泣吧。然而,對他們來說,知道故事的結局似乎更加重要。
上司必須理解年輕人有這種傾向,同時為了不落後於年輕員工的步調,必須提醒自己要用一.五倍∼兩倍的速度來對待他們。
對自身事情急躁,對他人事情慢吞吞
如果年輕員工這種稍微急躁的傾向也能充分發揮在工作速度上,那也無話可說,但麻煩的地方在於事情並非如此。例如,就拿「回覆很慢」這一點來說吧。
在面對上司的指示、客戶或往來廠商的詢問,或是其他部門的請求等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時,許多年輕員工並不具備「立即答覆」的態度。
這種情況在學生時代的日常生活中可見一斑。當我在指導高中生如何準備個人申請時,學生在回家後會透過LINE提出下列的問題:「我正在寫大學入學動機理由書,如果句號恰好落在稿紙某一行的最後一格,我可以把句號寫在最後一格嗎?應該不是寫在下一行的開頭,對吧?」
我推測他可能正在撰寫理由書,於是立即回覆他:「你說的沒錯喔,請將句號寫在最後一格裡。」
但是,不知為何,這條訊息是在幾小時後,有時甚至過了半天後才被讀取,而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儘管學生在提問時使用了現在進行式的句子,卻在發送訊息之後就覺得滿足,鮮少有人會立即回覆。
一開始我經常對於自己和年輕人之間在回應速度上的差異感到困惑,心想「為什麼沒有馬上看訊息、趕緊回覆我呢?」
當然,學生並不是不理我。而且,遲遲沒有確認和回覆訊息也沒有任何惡意。
「我知道了!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撥冗回覆!」過了一段時間後,對方就會傳來禮貌的感謝訊息並附上可愛的貼圖,如此看來這種情形只是雙方對於溝通速度的認知有所不同所致。
此外,以下的例子也可看出雙方在時間觀念上的差異。舉例來說,當我透過網路遠距指導高中生時,已經約好「三天後的下午五點開始」。
結果有不少學生是到了當天下午五點才打開電腦。打開電源啟動電腦、跑完開機程序後還要點選Zoom的網址進行連接,所以當然不可能在五點鐘準時登錄。
有時電腦必須重新啟動,所以學生也經常用LINE傳訊息給我,例如「對不起,我正在重新啟動電腦,所以會晚五分鐘上線」,或是「我會慢十分鐘」等訊息。
我從事大學入學考試的指導工作已經超過十年,姑且不論是好是壞,在與許多高中生互動的過程中,我已經完全習慣這種速度感的差異。而且,即使在成為大學生後,年輕人與他人互動時依舊維持這種作風,顯然這種傾向也會延續到就業後的社會生活中。然而,踏入社會、進入職場後,這種專屬於年輕人的速度感已經行不通了。
必須讓年輕員工養成習慣,無論是打電話還是電子郵件,及時處理緊急的工作,就算不急迫的事情也要儘快回覆對方。如果會議時間是上午十點,不能到了十點才進入會議室。除此之外,還必須讓他們理解,無論對方是上司、客戶還是其他部門的人,都要確實做到「從容不迫地提前採取行動」。
在某些情況下,有必要教導他們在工作上必須盡快回覆或採取行動,也請記住一個前提,那就是年輕人對自己的事情很急躁,但對他人的事情卻反應遲緩。
TIP! 以一.五倍∼兩倍的意識觀察年輕人,並讓他們確實做到立即回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新世代也能帶出班底人才:化解「職場代溝」的內心攻防 運用「肯定回應」與「有效回饋」溝通策略 再難管部屬》,方言文化出版
作者:伊藤誠一郎
譯者:駱香雅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沒熱情、難說服、不爽走人……想帶好年輕團隊卻無從下手?資深人資顧問15年實戰經驗,破萬人次培訓心法大公開!用同理心化解代溝,跨世代領導的溝通技術!
隨著Z世代進入職場,管理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調查,高達30%的應屆畢業生會在三年內離職,這驚人的數字背後反映了嚴重的世代斷層問題。許多主管仍停留在傳統的「嚴師出高徒」思維中,卻發現這些方法對新世代員工不但無效,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資深人資顧問伊藤誠一郎結合其15年企業經驗與2萬人次的培訓實務,揭開新世代員工的思維模式,提出突破性的領導方法。他強調:「重要的不是改變年輕人,而是『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
揭開新世代員工的心理密碼:你是否也遇過這些情況:鼓勵部屬「有問題隨時來找我」卻沒人主動尋求協助、認真稱讚員工表現卻得到冷淡的回應、好意的讚美反而成為他們的壓力包袱?
這些看似善意的鼓勵,卻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讓年輕員工感到無所適從。當用傳統的方式帶領年輕人時,往往忽略了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本書從實務場景出發,作者深入剖析新世代在職場中的真實期待與想法,以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橋樑。
本書特色
- 透過與年輕員工的實際互動案例,點出關鍵溝通盲點,並提供實用應對框架,提升向心力,促進高效合作與卓越成果。
- 幫助中小企業創業者及大型企業主管拉近與年輕員工的距離,營造友善的成長環境,減少流動率,穩固團隊基礎。
- 本書拒絕空泛口號,助力管理者系統化培育新世代人才,全面提升團隊的動能與實力。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