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你呢?你偏好的是平權式還是階級式管理?不管你是什麼國籍,大家的答案可能都一樣。但從跨文化戰場上所得到的證據,顯示出平等溝通這一套似乎不是處處都吃得開。


文:艾琳梅爾(Erin Meyer)

好老闆應該是什麼樣子?盡量不要想太多,快速回答這個問題。

你心裡勾勒出來的那個完美領導人,他是穿著亞曼尼海軍西服,腳蹬一雙擦得發亮的翼紋牛津皮鞋?還是穿著卡其長褲,圓領毛衣,外加一雙舒適的慢跑鞋?他是騎著登山自行車上班?或是開著黑色法拉利?對於這樣一位理想中的領導人,你會很自然地會尊稱他為「總監」,還是比較喜歡直接喊他「山姆」?

烏爾里希.傑普森(Ulrich Jepsen),這位才三十出頭的丹麥籍經理人,過去十年都任職於馬士基(Maersk)集團——總部設在哥本哈根的跨國集裝箱航運公司,負責管理部門的運輸業務。對他來說,這個答案很清楚:

在丹麥,總經理不過就是「比警衛高那麼小小兩階」的那群傢伙中的一個人。

我所努力要成為的領導人,是那種與大家平起平坐,然後居間擔任協調者的類型,而不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總監。穿著方面我應該要像團隊裡每個人一樣輕鬆隨意,這點很重要,因為這樣子他們才不會覺得我很自大,或自以為高人一等。

丹麥人對任何人都是直呼其名,所以如果別人不喊我名字,我會覺得不自在。

另外,在幹部會議中,實習生和行政助理的發言,與我或任何一位長官說的話,都被同等看重,這在丹麥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

傑普森沒有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根本沒有所謂的「門」。事實上,是他選擇不要有辦公室(他們很少待在公司總部),寧願和員工一起在開放空間裡工作。如果有團隊成員需要在安靜的地方談話,只要就近找間會議室就好。

傑普森接著說:

管理丹麥人時,我從中學到最好的做事情方法,就是「往旁邊站」,把權力下放到組織裡。在我們這裡,這樣做可以激勵員工士氣。我是「目標式管理」或「三百六十度反饋」這些技巧的超級愛用者,這讓我能和員工站在差不多的高度上進行團隊管理。

每個人都應該被視為平等的個體,個人的成就不該張揚,幾世紀以來,這個信念早已成為北歐社會的一部分。

不過丹麥作家阿克塞爾.桑德摩斯(Aksel Sandemose)在他一九三三年出版的小說《難民迷蹤》(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 ),仍將其編整為所謂的「楊特法則」(Law of Jante)。藉由作品中虛構的楊特城所反映出的同質和壓抑的特性,桑德摩斯意圖批判北歐文化。他所描述的平等法則,似乎深深烙印在丹麥人的靈魂裡。

傑普森說道:

雖然很多丹麥人想要有所改變,但是我們從小就浸淫在這個極端的平等主義原則裡:別以為自己比別人好;別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別以為自己比別人重要;別以為自己很特別。
諸如此類的所有楊特法則,成為我們生活習慣裡非常深沉的一個部分,也是我們更喜歡被管理的方式。


傑普森在丹麥時,因為這個平等主義領導風格而備受推崇,以致於他在四年內升遷了四次。現在是第五次晉升,這次授命傑普森管理的是公司最近購入的俄羅斯企業,這也是他的第一個國際性領導職務。

傑普森在搬遷到聖彼得堡外的小市鎮後,對於在管理團隊上所遭遇到的困難感到驚訝。擔任新職務四個月後,他發了一封電郵給我,條列出他對俄羅斯員工的不滿:

  1. 他們叫我「總裁先生」
  2. 他們對我言聽計從
  3. 他們不願意採取主動
  4. 他們需要我不斷給予認可
  5. 他們對待我的態度就好像我是一個國王

傑普森與我會面來討論他的跨文化挑戰,他提出一個具體的例子:


到任的第二週,我們的IT部門主管發了封電子郵件給我,仔細描述我們所面臨的電郵處置問題,同時提出好幾個解決方案。電郵末尾他這麼寫:「總裁先生,請仁慈裁示,告訴我您希望我如何處理。」

這是第一封信。後頭類似的信件還有很多,來自不同主管的信塞滿我的信箱。他們把所有問題都不停地層層向上呈報,然後我必須盡可能地再推回去給他們。

畢竟,正如同傑普森對IT部門主管所說:「你比我更清楚狀況,你才是專家,我不是。」

在此同時,傑普森的俄羅斯管理團隊成員,也對傑普森明顯缺乏領導才能產生反感。以下是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時,他們的其中幾項抱怨:

  1. 他是一個軟弱、沒用的領導人
  2. 他不知道如何管理
  3. 他放棄頂樓僻靜角落的辦公室,這等於是在向公司暗示:我們這團隊不重要
  4. 他很不適任

當傑普森抱怨他的團隊成員「不夠主動」,他們也同樣為傑普森「缺乏領導能力」感到絕望。「我們要的只是一個方向!」

你呢?你偏好的是平權式還是階級式管理?不管你是什麼國籍,大家的答案可能都一樣。全世界大多數人都會聲稱他們偏好平等主義模式,絕大多數管理者本身還會說他們使用的就是平權式的方法。

但是從跨文化戰場上所得到的證據,顯示出似乎不是那麼回事。當人們開始進行國際性管理時,會從他們逐日的工作中透露出相當不同的偏好,而這些「意想不到」、「不自覺」的差異,會為跨文化領導帶來出乎意料的困難。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文化地圖(2025全新修訂版):運用八個文化量表 穿透全球商務溝通的隱形疆界》,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艾琳梅爾(Erin Meyer)
譯者:李康莉、唐岱蘭

momo網路書店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跨國、跨地域、跨文化的全球商務溝通指南
公開讚美是客套話還是真推崇?
負面評價是直接給負評,還是迂迴表達不認同?
簡報應鉅細靡遺說明,還是點到為止說重點?
提建議案是先闡述理論,還是先提執行建議?
決策形成應多數決,還是高層直接下指令?
專案時程必須嚴格按表操課,還是可彈性調整?
意見相左時是正面衝突解決,還是迴避衝突?
領導風格是平權式領導,還是階級嚴明不容逾越?
了解不同的文化維度,才可能開始一場高效的商務溝通

八個文化量表(the eight-scale model)
1. 溝通:低情境,或高情境
2. 評估:直接給負評,或迂迴給負評
3. 說服:先說明理論,或先提供建議
4. 領導:講求平等,或注重階級
5. 決策:集體共識,或高層主導
6. 信任:工作導向,或關係導向
7. 歧異:正面衝突,或迴避衝突
8. 時程:線性時間,或彈性時間

「你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你應該按照比例使用他們」,這句中國俗諺,不只對中國的孩子們來說很睿智,對所有希望突破文化藩籬、改善工作效益的人也一樣。與來自別的文化的人交流時,試著多看、多聽、少說。聽了再開口,學習後再行動。

我們看不懂的,很可能不只是外國人的文化,對於自己的文化,也一樣毫無自覺。於是戴著自己的文化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他人,依此作出錯誤判斷或誤判,無意間為自己製造了許多困難和挫敗。企業想要成功,你必須具有與全世界的人順利合作的能力,那麼你就要能夠和知道如何欣賞文化差異,同時也要能尊重個別差異。

行為的文化模式與信仰,經常影響我們的覺察(我們所看見的)、認知(我們的想法),以及行動(我們的行為)。這本書的目標即在協助你,改善你解讀文化這三個面向的能力,以及提升你的處理效益。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