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書作者尚恩・艾科爾為哈佛快樂學專家、世界知名潛能開發專家,TED演說點閱率超過一千五百萬人次。他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際社交領域進行的最新研究,建構一套能實現「大潛能」的方法,翻轉我們對於成功的認知。
文: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
參加比賽的是個人,能絕地逢生的是團隊
寫到這裡,本書因裸體、科學語彙和偶發的成人事件而列入輔導級。但我說這個故事不是為了其中的情色內容,而是它強有力地說明了一個無情但明確的事實:這世上確實有些事必須要有他人的支持,而且也絕不該獨自嘗試。
孤身一人追求潛力,感覺有點像那個沒穿鞋、也未能趕上哈佛廣場裸奔的大一新鮮人,那樣做既寒冷又孤單,也不可能堅持多久。然而,在一群人中跑步比較像是借助了大潛能的力量:即使在極端情況下,你也能跑得更遠。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暨總裁,
他曾做出一個很棒的結論:「不論你的頭腦或策略有多好,如果你玩獨角戲,將永遠都贏不了一個團隊。」蘋果公司已故聯合創始人暨總裁賈伯斯,創立了史上最具競爭力且最強大的一家公司,他說過:「企業的偉大成就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獨力完成,而是一個團隊合力所致。」
美國海豹部隊在特訓時,有時會以勾著彼此手臂的方式做伏地挺身,強調眾人一起度過壓力,而不要獨自承受的重要性。他們還有一句很棒的名言:「參加比賽的是個人,但能絕地逢生的是團隊。」
哈佛的原始尖叫儀式證明了在面臨壓力的時刻,我們更需要別人跟我們勾著手臂同行。這個結論得到《自然》雜誌上一項研究的支持。該研究分析了八萬則大學生的互動資訊後發現,擁有最高成就者是那些最會建立人際關係、且能以更多方式分享資訊的人。
在一篇發表於《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的傑出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若你看著一座山並判斷它的陡峭程度時,只要你身旁有「社交支持」,你的觀點會立刻改變。事實上,如果你看著山時,是站在一個你視對方為朋友的人身邊,這座山會比你獨自面對時平坦十%到二十%。
這是個驚人的發現。當你追求成就時有別人同行,你對客觀世界及現實世界的觀點也會改變。即使你的朋友離你有三英尺遠,面對與你相反的方向,而且在保持安靜的情況下,結果仍然不變!這符合人類演化的道理:他人能為我們提供資源和支持。所以從心理和生理上看,當我們有人陪伴,將更有可能征服高山、獲取成功、克服障礙。
那麼,為什麼人在工作上碰到壓力時會想回到自己的座位或辦公室,將自己跟同事隔離開來完成工作呢?為什麼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避開朋友,逃到圖書館的角落,或是透過攝取大量的咖啡因、服用治療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阿得拉(Adderall)和抗憂鬱藥物呢?
我在哈佛擔任大一新生輔導員,審閱數百名學生的入學檔案時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要求住單人宿舍,而不希望跟室友同住。這不是因為單人房比較大或比較好,而是他們誤以為身邊有人會讓他們分心或減少他們的競爭優勢。但這樣做,這些學生就錯失了一項確實能預測長期成功和幸福快樂的關鍵因素:他人。
這也是為什麼哈佛迫切需要一門叫做「心理學15043」的課程。(譯注: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課程)
「最適應者」比「適者」更能發揮潛力
塔爾・班夏哈博士在這方面的成就遠遠領先其他人。在他開始於哈佛教授「正向心理學」之前,這門學科還鮮為人知。就在我的「閃光實驗」失敗後不久,哈佛這位最具創見又真誠可靠的教授,開設了一門實驗性的研討課程。隔年,塔爾邀請我擔任他心理學1504課程的首席助教,從此將正向心理學引進全校。
雖然哈佛給了我們學校裡最大的教室,但第一天來上課的學生多到爆,人滿為患。
接下來的兩年,每五個哈佛學生就有一人選讀這門課。看來,哈佛學生特別迫切想知道如何在極度競爭的環境裡改善情緒健康。
在那段時間,我設計並執行了一項哈佛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個人潛能研究。由一千六百位哈佛學生填寫一系列經過實驗證實的心理測試工具和其他問題,約需一小時才能完成。我的目的是找出能預測誰會是哈佛最快樂且成功的個人特質矩陣(matrix)。換句話說,我能預測出「最完美」的哈佛學生嗎?
我們搜集的數據太過龐大,以至於我那台低階又廉價的筆電不斷當機。我的資料鉅細靡遺,從學生的家庭收入、他們在高中的GPA和SAT成績,到他們的睡眠時數、修幾堂課,還有參加多少社團等。
但當我開始分析資料時,立刻注意到一個問題。這些學生的個人特質和他們的表現與成就幾乎無關!從統計上來看,SAT分數滿分的學生也可能所有科目的分數都拿C。窮學生和他們的富同學相比也一樣快樂,且成績相同。一個人臉書上的好友數量甚至與他性格是否外向無關。就在我因為花費那麼大的功夫,卻找不到任何顯著關連性而感到沮喪時,我終於發現了一個天大的例外,那就是:社交關係。
我用最著名的驗證量表,來測量一個人自覺在生活中與人建立關係以及獲得社會支持的程度,發現社交關係是哈佛人在求學生涯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預測因子。它決定了一個人情緒是否健康快樂,能否有效抵抗憂鬱,也能預測學生在面對考試和學業競爭時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事實更證明,它還成為學生畢業後,能預測其事業長期表現最大因素之一。
這個證據似乎支持一個驚人的結論:在哈佛表現是否優異跟學生的個人特質關係不大,而是跟他如何融入校園文化和同儕群體的能力有更大的關聯性。
換句話說,在哈佛成功的潛力與「適者生存」無關,而與「最適應者生存」有關。
「適者生存」是最強大或最有競爭力的個體,能在競爭中存活下來;而「最適應者生存」不一定是最強大的,但在特定環境中是最能適應、最合適的,所以更有可能生存和成功。
表面上看來,那些會成功的人似乎都是最閃耀的超級巨星,但事實上,真正的光芒是來自在星座中能找到適合自己位置的人。而且我也很快明白,這個觀念在哈佛之外也同樣適用,對我們如何看待公司、團隊、生活和事業中的潛能更有巨大的影響。
發揮1+1大於2的集體智力
在我寫這本書的前一年,我受邀到谷歌的一個名為「re:Work」的研討會上演講。
會議的目的是將好的想法變成人們可以修改和共享的「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供組織變革所用。
在我演講的前一晚,我參加了一個晚宴,地點是在一家燈光昏暗、以雪松木裝潢設計的素食餐廳(那正是我所期待的加州和谷歌風格)。當時我坐在一位笑容滿面的男士旁邊,我沒認出他是誰,但他對我的研究提出了幾個相當有趣的問題。直到隔天早上,那位男士登上講台,我才知道他不僅是研討會的主席,還是全球最受敬重的一位企業領導人。
拉斯洛・巴克(Lazlo Bock)是享譽國際的谷歌人力資源部總監。他兼具才智、寬厚、專注的領導特質,使他連續多年成功讓谷歌成為求職者最愛的頭號公司,也為他贏得「十年最佳人力資源專業人士」的榮譽。正如他在暢銷書《谷歌工作規則》(Work Rules!)中所述,谷歌能持續聘用最有創意和高潛能員工的關鍵,在於公司蒐集了幾乎涵蓋所有事物的大量數據。
「大數據」這個名詞是指我們每次造訪網站、使用社群媒體、進行線上購物等活動時所生成的大量數據集。這個概念近年來備受關注,因為我們現在可以使用複雜的演算法來分析這些數據,找到各種趨勢和模式,進而深入了解人類的行為。
大數據正在改變一切,從企業如何經營,到政府如何了解人口趨勢,再到醫生和公共衛生人員如何檢測疾病等。但相對鮮為人知的是,大數據也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大潛能的一項有力工具。如今,已有許多數據,能讓我們不再受限於測量如智力、創造力和快樂的個人指標,更可以評估我們對他人智力、創造力和快樂的影響。
因此幾個月後,當歐普拉要我幫她的幸福課程找到五位領導人接受訪談時,我欣然接受這個請託,打電話給拉斯洛,希望了解這個全球數一數二的成功企業是如何預測卓越和潛能。換句話說,我想了解「亞里斯多德計畫」(Project Aristotle)。
為了解開真正的潛能密碼,谷歌知名的人力分析團隊,其數據科學家推動了一項名為「亞里斯多德計畫」的大數據方案。他們初衷是要創建完美的團隊。表面上看來這項工作似乎很簡單,如果你要建立一個夢幻團隊,只要找那些表現最優異的人作為成員就行了,對吧?所以下一個問題是,你找的人要有什麼樣的特質?高智商?精通數種語言?可以用心算解出二次方程式?
基本上,亞里斯多德計畫就是運用史上最強的演算法技術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藉由分析包括一百八十個團隊數萬次回應在內的大量數據,從內在性格、技能組合、智力、個性到背景等因素,試圖描繪出職場最優秀人才的輪廓。
結果他們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最優秀人才」。亞里斯多德計畫得到的結論跟我在哈佛的研究結果十分接近:在衡量潛能時,「個人特質」和「能力」無法有效預測一個人在團隊中能否成功。谷歌人力分析部門的領導人之一艾比・杜貝(Abeer Dubey),言簡意賅地總結道:「在谷歌,我們擅長『找出模式』,但在這個計畫裡,我們找不到明顯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中,『誰』的這個因素似乎並不重要。」
哇!想想看,這家史上最擅長尋找模式的公司,竟然無法找到一種模式,能預測若是透過訓練個人技能,此人在團隊中能否成功。也就是說,你在團隊中的成就,與你有多聰明,你有多少個學位,你的個性如何、你的成績,或你多有創意、會說幾種語言無關。
一如我在哈佛所發現,以及谷歌利用當前最先進的數據科技所證實的,那些用來計算成功和潛能的變數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那些是個人特質。換句話說,「誰」的這個部分只能衡量你的「小潛力」,而「小潛力」遠不足以預測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有成功能力。
然而,我們在入學檔案、求職申請、面談以及其他形式的評量中,卻都將焦點錯置在「誰」這個因素上。就像史密斯教授發現螢火蟲同步發光這個現象,促使科學家質疑他們對動物行為的認知;谷歌也在質疑一些關於潛能本質的概念:技能、智力、個性和身家背景,這些因素怎麼可能和成功沒有關係呢?
如果個人特質無法預測成功和潛能,那什麼可以做到呢?答案顯而易見:即你周遭的人際生態。
亞里斯多德計畫發現,如果該團隊:一、成員具有「高社會敏感性」,也就是強烈意識到社交關係的重要性; 二、團隊營造出每位成員都能平等發言,且可以安心分享個人想法的環境,那麼團隊就能連續發揮最好的表現。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在個人層面上衡量智力,就像我們檢視創造力、積極性和韌性一樣。但事實證明,我們並未能檢測出一些影響力更深遠的因子。
根據《科學》雜誌的報導,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學院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終於找到一種可以有系統衡量團隊智力的方法,而不僅是測量個人智力。就像我們評估一個學生能如何成功解決問題一樣,現在我們也能預測一群人在解決一個或多個問題的成功程度。
大家很容易假設,如果把一群高智商的人放在同一個團隊裡,他們自然就會表現出高集體智能。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發現,如果每一個成員的能力都是中等程度,但卻擁有集體智力的團隊,它的成功率將遠高於一個天才團隊。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能解釋團隊在各種任務中表現的『集體智力因素』是一種團隊本身的特質,而不僅是其個別成員的特質。」換句話說,最聰明的團隊並不一定是由最聰明的人組成,或是正如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所述:「合作所創造的成果,大於單打獨鬥的總和。」又或者說,1+1大於2。
這表示我們該用全然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工作表現。我已經為符合大眾定義的「高潛能」員工做過八百多場演講,但我現在知道評估人員只能測量出個人的「小潛力」。我和我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你的潛力遠超乎你所擁有的。因為你的成功、幸福和表現,都跟你周遭人的成功、幸福和表現息息相關,因此你的潛力是擴及至你能如何影響和推動整個團隊。
造就你成功的種種特質,都與他人緊密連結,當你幫助周遭的人變得更好時,你不僅提高團隊的集體表現,也提升了每個成員的表現。此外,當你致力於幫助別人更加成功時,你自身成功的隱形上限也隨之消失。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引爆大潛能:讓個人潛力升級為集體能力的5大成功法則》,時報出版
作者: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
譯者:歐陽端端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發揮潛能不是獨自衝得更快,而是要讓大家一起跑得更遠。
我們都發光,就能照亮彼此的道路。
「天賦能使人贏球,但團隊合作與智慧才可贏得冠軍。」——麥可.喬丹
想打造史上最強的夢幻團隊,只要找表現最好的成員加入就能成功?
錯!個人才智≠集體智力,即使你聚集了一群明星,也不一定能組成一支冠軍隊伍。皇家馬德里足球隊曾花費四億歐元邀請羅納度、貝克漢、席丹等數位巨星,然而這支足球史上最昂貴的團隊卻踢出了極糟糕的成績。
合作所創造的成果,大於單打獨鬥的總和。幾乎每一項表現個人潛能的特質,從智力、創造力、領導力、性格和積極性,都跟別人息息相關。
本書作者尚恩・艾科爾為哈佛快樂學專家、世界知名潛能開發專家,TED演說點閱率超過一千五百萬人次。他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際社交領域進行的最新研究,以及在白宮、美國太空總署等國家級政府機構的工作,還有與歐普拉、亞當・格蘭特、布芮尼・布朗等名人的對話,建構一套能實現「大潛能」的方法,翻轉我們對於成功的認知。
他指出,「小潛力」是個人獨自獲得的有限成功,「大潛能」是群體合作達成的更大成就。正如快樂具有感染力般,幫助別人變得更好,也能讓你的潛能、快樂和成功隨之升級。
引爆大潛能的5大成功法則——
- 善用正面同儕壓力:與積極的人相處,相互激發彼此的潛力。
- 人人都可以成為領導者:擴展你的力量,帶領他人走向成功。
- 激發他人的潛能:創造充滿正面回饋的環境,讓讚美和鼓勵成為良性循環。
- 遠離負能量:護衛情緒與能量,為自己撐把保護傘。
- 創造集體動能:用慶祝和分享成功,維持團隊的前進動力。
大潛能是讓自己跟別人都更好的力量——
- 競爭不是互相殘殺,而是彼此激勵。
- 企業的偉大成就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獨力完成,而是一個團隊合力所致。
- 被讚美的人在獲得四次以上的讚美後,會變成主動給予讚美的人。
- 挑戰能夠提高潛能。在每個壓力源的背後都潛藏著你在乎的事物,你可以選擇與之抗爭,也可以利用它作為能量和動力的來源。
- 跟正面的人一起工作,會讓人更積極,犯錯率減少60%,意外發生率降低49%。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