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千萬別小看這些認知提升,它帶來的是自信,有了自信,下一步「接踵而來」的是進一步的嘗試,嘗試多了,能力就會上來,於是,英語越說越溜,報告可以脫稿而講,菜可以做得與廚師分不出區別。自信帶來的正回饋,可以推動我們從一點小小的成功走向一個大成功,所以,孩子要多誇;下屬要多正面鼓勵。


文:錢自嚴

成功是成功之母
最近在輔導一個朋友女兒出國的留學規劃時,說到一個英語學習的困惑,就是學單詞時常有前學後忘的痛點。

我當下分享了一條經驗,就是抓住詞義本質來學單詞,不僅記憶深刻,而且可以將多義詞一網打盡。

我曾寫過一個英語雙義詞的系列,後來因為寫財務小說的緣故而沒有持續更新,這次在朋友的鼓勵之下,我決定繼續這個有趣的詞條分享。

本節舉例一個最激動人心的詞:succeed,成功。

先說一句英語諺語: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有一定英語功底的可以先自我挑戰一下,品一品,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succeed」出現了兩次(success 是succeed 的名詞形式),後面的那個success 就是大家常見的「成功」的意思。

第一個succeed 則是它不那麼常用的另一個意思:跟隨,比如它的引申詞successor,就是「繼任者」的意思。外企人事管理中常說的那個Succession Plan,繼任者計畫,也是取其「跟隨」的意思。

那連在一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它的字面意思是:沒有一件事會像「成功」那樣一個一個地接踵而來,意譯一下,就是:「成功可以複製成功」。

在此,我借用巴拉巴西《巴拉巴西成功定律》書裡的話,乾脆就翻譯為「成功是成功之母」,這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剛好相反。

為什麼成功能帶來成功呢?結合《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這本書的觀點與我自己的生活觀察,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內在自信,另一個是外在聲譽。

  • 內在自信:一個人做成一件難事之後,除了事情達成的成就感,還會有認知邊界的拓展,具體表現在對自我能力的認識上會有新的認知高度。比如下面的一些情形:
「哦,原來我的英語詞彙量足以完成一場五分鐘的演講。」
「只要做好準備,我完全可以替代我的上司去總經理例會做演示報告。」
「嚴格按一份清晰的菜譜操作,我也可以做一道正宗的川菜。」

千萬別小看這些認知提升,它帶來的是自信,有了自信,下一步「接踵而來」的是進一步的嘗試,嘗試多了,能力就會上來,於是,英語越說越溜,報告可以脫稿而講,菜可以做得與廚師分不出區別。自信帶來的正回饋,可以推動我們從一點小小的成功走向一個大成功,所以,孩子要多誇;下屬要多正面鼓勵。「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所謂的自我預言實現。

  • 外在聲譽:有了一定的成功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圈子裡的認知度,這個圈子不一定是像網紅那樣的全網覆蓋,也可以是公司小圈子裡的「乒乓高手」、「薩克斯王子」之類的小名氣。

不論大小,聲譽都會給你帶來機會。比如你在公司內部員工才藝大賽中得了名次,公司年會上就會邀請你登臺表演。恰巧給公司做年會慶典的服務商還開著一家婚慶公司,於是,老闆會到後臺找到你並給你遞上他的名片,邀請你週末去他的婚慶公司客串,吹薩克斯。就這樣,不經意間你開發了一個業餘展示才藝的生財之道。

我經常要推辭掉一些財務培訓機構的講師加盟邀請。起因,不過是在一些公益論壇上的演講引起了相關機構的注意。所以,一點小小的成功,會通過社交網路的分享一點點向外傳播,讓你獲得意想不到的機會。

當然,對於獲得成功的大名人,甚至會有一種「不靠內在靠外在」的不公平現象。在《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一書中,就講到《哈利‧ 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曾經匿名寫了一本《布穀鳥的呼喚》的犯罪小說,結果被好幾個出版社拒了稿。後來出版之後也賣得不好,最後,JK羅琳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分後,銷量暴增。

有人由此感嘆,就靠外在的名聲也能帶來成功。其實,大家之所以認可JK羅琳的大名,還是因為她之前的「內在品質」形成的品牌勢能。名人的事先放一邊,下面說說可操作的實踐之道。

成功就像一個飛輪,它會越飛越快,到後來你不用施力,靠強大的慣性也會越轉越快,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飛輪轉動的第一推動力。

下面這張圖是我學習劉潤老師的飛輪模型的啟發,構思並付諸實踐的「第一推動力」演示圖。我的第一推動力是寫總結。

一張知識點總結PPT,一次項目覆盤整理,一篇課堂筆記,這些都是總結。

  •  觀察:總結帶來的第一個推動影響是觀察。因為總結必然會引發你對關鍵細節的關注度,久而久之,你就獲得了一種敏銳度,讓我因此得益的一個應用場景就是財務管理工作中對資料細節的敏感度。看一份報告,我能一下子發現核心問題所在。

  • 提煉:隨著觀察的不斷深入,你開始尋找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與共通的底層邏輯。久而久之,你就會獲得一種叫作「洞見」的東西。

比如說,我在《讀者》(編注:《讀者》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雜誌之一,半月刊,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雜誌上讀到一個畫家關於風格形成的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螺旋迴圈發展模式,就聯想到了當下領導的組織變革專案,它也有一個螺旋迴圈發展的特點,在變革發生前,針對那些僵化(frozen)不適時宜的流程,要進行各種的鬆綁探索(unfreeze),等摸索出一套適合新形勢的成功經驗後,又要把這些經驗固化(freeze),形成共識加以推廣。

這兩個貌似不搭邊的事例,其背後都有相通的螺旋迴圈發展規律,這種跨界延伸思考,就是不斷提煉基礎上的頓悟。提煉多了,你會發現生活與工作中的很多道理是可以互相借鑑的。

  • 表達:有了提煉的洞見,就可以帶來高品質的輸出,無論是在公司經營會上做的分析報告,還是本職工作外的培訓輸出,你都可以因為有高品質的內容輸出而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演講與培訓是一種口頭表達輸出,還有一種表達就是寫作。有了不斷積累的細節觀察與要點提煉,你才可以寫出有深度的內容。

從寫總結引發出來的觀察、提煉和表達,這就是飛輪效應一圈圈轉動出來的核心能力提升。以我在德國工作時開寫的第一篇「用T 型帳記錄並購交易」的總結開始,回看這十八年的操練,就是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在推動自己的能力飛輪。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第一推動力,找到它,持續去做,你就會挖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份精神財富的獲取可以讓你更有喜悅感,因為「成功是成功之母」。

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成功帶來成功。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