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立即表達」自我想法,是現今最需要的能力!懂得獨立思考、10秒內即答,並不是要你無中生有。日本知名企業教育大師、溝通專家——齋藤孝,要教你5天利用「平常就在做的事」,開闢新想法!
文:齋藤孝
思考就像體力,有練有差
閱讀,可說是動腦思考問題最便捷的方法。書中必定記載著許多「想法」,而這些想法就成了讀者思考問題的契機。
即使是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仍會有「一整天都不斷地在思考問題」的感覺。但是思考的重點在於持續性,若只是稍做假想、稍微得到一點結論,就想草草了事,其實並不算真的思考。就算有些人自稱「我有想過了」,但敢抬頭挺胸說自己「覺悟」的人,肯定沒有幾人。
想要有助於思考,閱讀的量通常要有一定程度,透過大量閱讀就能夠藉由「量」,來增加思考的續航力。就像運動一樣,假設每天持續跑二十公里,某天突然要跑二十公里也不會覺得吃力。而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即使只跑一公里都會覺得很痛苦。簡言之,能否持續性地思考端看每天的鍛鍊。正如運動員常說:「練習,是不會說謊的!」
換言之,閱讀量會成為思考能力的基礎值。看一本兩百多頁的書沒太大問題,但是換成一本四百頁的書就會稍感壓力的話,就表示頭腦缺少這等頁數程度的持久力和閱讀量。思考能力就像是體力一般,若不去時時刻刻鍛鍊它,永遠不會有進步的一天。
不過,近年來出版社為了迎合當今思考能力「虛弱」不堪的讀者,只好不斷地將書本厚度削減,透過無謂的換行、甚至放大字體減少字數的手法也不少見,其中不少還是知名暢銷書。但是,若真的想要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千萬不能隨波逐流。試著多接觸所謂「生硬、厚重」的書籍,努力提升自己的基礎能力。
像是大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都曾說過:「讀書是不勤勉之人的作為。」言下之意為,思考時應當有一個優秀的「嚮導」陪伴在身旁,而書籍就是最佳之選。
藉由閱讀接受作者的引領,循序漸進地思考問題,我想這正是尼采等人所認為的——「讀書是輕鬆的思考方法」。
找回好奇心?去逛書店吧!
特別建議大家養成逛書店、翻翻當月書刊的習慣。我曾經出版名為《如果有十分鐘空閒就該去書店》(暫譯)的著作,這絕非比喻而已,我是真心這麼認為。待在書店、翻看雜誌,也能夠讓頭腦受到新知的刺激,好比沐浴在知識之中。
思考,說白了就是「接受刺激」。我們常會稱讚他人「求知慾旺盛」,同時讚許這樣的人「思考能力超群」。反之,被人評判為「求知慾薄弱」或「對什麼事情都不抱興趣」的話,可說是身處知性貧乏的危險水域中。
試著回憶孩提時期的我們,隨時充滿了好奇心。為什麼不管怎麼旋轉裝滿水的桶子,都不會有水滴出來呢?繁星的彼端究竟有什麼?蝌蚪又是如何變成青蛙的?……對那時候的我們而言,世間充滿著無窮無盡的謎底。所以,即使小時候的我們可說每天過得漫無目標,卻依然能夠感受到繁星、水桶、青蛙無時無刻地吸引著我們玩耍,而這就是所謂的好奇心。
但是當我們長大成人,或許是因為明白其中道理、亦或是被忙碌的工作埋沒,而逐漸失去了好奇心。對於自身知性而言,便是存亡的危機。
不過,若能常去書店,或多或少能夠喚回早已遠去的好奇心,在那裡會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書籍,不斷地向你低語著「和我一起玩吧~(來買我吧~)」。這般神奇經驗,是和好友閒談、上網所無法體驗到的。
根據知名遺傳學研究者村上和雄著作——《打開開關的生活法》(暫譯),基因的開關在多數情況下都是處於關閉的狀態。而「開啟」這些開關的方法之一,就是和一流的人交流。
若是一味地尋求同類,無論如何努力終將無法脫離「半斤八兩」的範疇。倘若你已有追求目標,眼光就應當放在那些已經有所成就的「先賢之輩」,且積極地尋找任何能夠接近他們思維的方法、甚至是和他們見面的機會。
將自己置身於一流人才匯聚之處,讓自己接受刺激的同時,也能使身體中沉睡的基因甦醒。
的確,當今是個無論是誰都能夠出書的時代,作者不見得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然而,在書店裡確實可以輕易地遇見許多不同的著作,藉由大量閱讀、相互比較,此外慎選出版社也是個辨別方法。總而言之,書店就是能夠隨時遇到這些成為眾人基石的「睿智巨人」,讓自己接受刺激、薰陶之處。
若單從「盡情埋首於書中」這點來看,在圖書館的確也能做到。但是,圖書館藏書速度較慢,若想要感受現下社會的活力及脈動,書店還是最佳首選。從現實面來看,圖書館的數目也遠遠不及街上四處林立、讓人輕鬆愜意翻閱的書店了。
網路上找不到的靈感來源
現今社會,透過網路購買書籍的人不斷地增加,就連我自己偶爾也會使用網購。然而,這並不表示,書店不再被人們需要。因為兩者在本質上可說是完全相異。在網路上購買書籍時,大抵都已經決定要選購哪本書,而在書店選購時,卻能夠一邊翻閱、一邊接受來自書本的刺激,就這點而言,書店就有其存在價值。
雖然,現在的網路書店已盡力呈現書中概要,不過與實際拿在手中翻閱的感覺仍有極大的差距。倒不如說,正因為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將自己置身於書店之中,尋覓與書籍邂逅的樂趣,才是實體書店的誘人之處。
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夠察覺,那些林立在書架上,吸引我們目光的書本,其實無時無刻都渴望著我們閱讀。
或許某天會因為四處翻書的習慣,而發現新的領域與思考可能。試著探訪那些平時不曾留意過的書區,與素昧平生的書不期而遇時,必定會讓你讚嘆「原來還有這樣的世界啊」。而這些讓人興奮的偶遇,要說是啟發我們思考的契機也不為過。
在柏拉圖的作品《饗宴》(Symposium)中曾提及,蘇格拉底為了要「稍微思考一些問題」而離席,退到一旁站著想事情的佳話。單從這觀點來看,就算只是擺擺樣子、模仿蘇格拉底站著思考,書店就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平日和朋友約定見面場所時,若離約定時間僅有十分鐘的時間,我就會指定書店為碰面處,如此一來便不必苦惱如何打發時間,甚至還可以偷閒一下,讓自己「沐浴」在群書中。若有機會請務必一試,必然會有不同以往的經驗。
讀名言,想法有亮點
每當我告訴學生,要養成從書中節錄座右銘或是佳句的習慣,總會有人開玩笑地反駁:「沒錢買書。」會有這樣的藉口可能是因為書籍內容量大、沒自信讀完,或是某些因素不想有無謂的支出。
若真的沒有預算,其實只要試著思考如何節錄座右銘、名言佳句即可。若單以「沒有錢」的說法來拒絕思考,實在缺乏說服力。有不少人每個月花了大筆金錢在行動電話費用上,可是比起投資通訊費及手機,不如將資源投入到書本、雜誌刊物等能讓自己重新發現自我的機會上,不是更有價值嗎?
我建議大家,除了節錄名言佳句,也要試著和他人分享。不要只分享給一、兩個人,請試著和數十人以上分享這些名言佳句或是座右銘。
方法相當簡單,事先預備好相應數量的佳句,設想遇到什麼樣的人該用哪一句。例如,「遇到A先生就這麼說;反之,遇到B小姐就那樣說」;或是「如果是A話題就帶入這一句;若是和B情況相關,就用這段話」……像這樣事先在腦中模擬各種狀況,依照對象、場合不同,做出最適當的對應,也是非常重要的練習。
為了更有效率地找出名言佳句,可先預備好三色原子筆和螢光筆,只要一發現喜愛的隻字片語,就毫不猶豫地標註。並請順手折起該章節的書頁,方便往後複習。接著就是不斷地練習,直到能夠自然、熟練地運用這些佳句、篇章。
如果能夠做到這個地步,應能牢記書中的內容及佳句了。當你能夠靈活運用它們,周圍的人自然會認為你是一個「有主見」的人,而這同時是表現自己熱忱的一大良機。
不過,選書上需要稍稍留意,若是選到太過冷僻、艱澀的書本,就難以讓人產生共鳴。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從暢銷書榜中挑選,失敗的機率就會減少許多。選擇暢銷書也有竅門,應當選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著作,而非一夕爆紅只在榜單上曇花一現的書籍。這類「保存期限」短暫的書,不太值得花時間探究。
最快速且有效的判別方法就是,參考網路書店的書評。即使是暢銷書,如果評論數太少或許就沒有購入的價值了。反之,就算是三、四年前的書,如果評論數相當可觀,甚至還有近幾個月的新留言,那麼這本書可能就值得我們購買參閱。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10秒內言之有物的即答思考法》,商周出版
作者:齋藤孝
譯者:林佑純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當別人問:「你有什麼看法?」
想要立即言之有物,你需要的是——即答思考法!
不被AI取代,你得有自己的主見
「立即表達」自我想法,是現今最需要的能力!
無論是求職面試、開會討論、主管提問、企劃提案……
想要在職場中勝出,你必須懂得瞬間思考,說、寫出與眾不同的獨家觀點。
懂得獨立思考、10秒內即答,並不是要你無中生有。
日本知名企業教育大師、溝通專家——齋藤孝,
要教你5天利用「平常就在做的事」,開闢新想法!
Day 1 上臉書或社群網站發文!一篇文章提升思考力
- 寫文章從零開始很困難?你得懂八成客觀重點、兩成主觀想法。
- 限定×限定,鎖定領域、找角度,文章才有力道。
Day2 這個想法真精采!頂尖人士偷偷在用的17個思考技巧
- 寫不出企劃案?找一個「配角」來比較,思緒立刻清晰。
- 增加說服力?以具體事物比喻、引用一流人士的發言。
Day 3 想要放大工作能見度,試試提問題、邊框思考、套概念
- 無法聚焦、想法模糊時,除了傾聽,你得不斷提問題。
- 老是有點詞窮?多看電視學詞彙,加強存在感。
Day 4 10秒內言之有物!你得懂速讀、慢讀,外加模仿消化
- 速讀,只花兩成力氣、吸收八成情報量。
- 網路蒐集情報最快速?不!答案其實是雜誌。
Day 5 改變未來的關鍵,提升「決策力」的不敗思考術——上場練習!
- 駕馭思考系統,快思、慢想,你得會用。
- 練習十秒發言,重點會更清楚。
有條理地發表想法,基礎教育多半沒有教!
資訊爆炸時代,你必須掌握先機,表現出獨特的「說、寫能力」,
當有更好的機會及升遷時,讓人第一個就想到你!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