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上網Google看似可以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可能比你身旁的權威回答得更精確,但是這樣不會幫助你學會問好問題,怎樣的提問才能抓住要點。而且,最有價值的不是答案,而是懂得問問題。



文:洪敦明

Google時代為何你還需要圖書館

電腦帶來的危險非常大,人們計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載具深深影響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曾經有一次拿起手機時,太太突然反問我,過去你碰到問題,都會去找書思考後提出不錯的解決方式,為什麼現在都是用手機尋找答案呢?

這個問題讓我重新去思考:「在圖書館裡閱讀」與 「用網路Google搜尋」之間的差異,圖書館與Google最大的不同在於,圖書館不僅是一個找尋知識的地方,更是讓我們建立思想體系、深入思考的場域。

首先由於圖書館本身沒有商業目的,容納各式各類的大量書籍,每一本書不論內容為何,甚至再冷門的書,總有讀者需要;只要有讀者需要,圖書館就會保存它。若把圖書館裡的每本書當成一棵樹,在圖書館裡遊走,就像在一片森林閒逛。你慢慢會發現每棵樹之間的不同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然後會知道知識資訊如何被定位、被分類,因此能獲得被整理過、認知思考過的資訊。

透過瀏覽圖書館會知道一個知識在整體知識體系當中的位置,才能系統性去運用。而透過網路Google搜尋只能部分瀏覽,像是在森林中看到幾棵樹,見樹而無法見林。過去能說知識就是力量,如今要說能掌握知識體系才是王道。

再來,身處網路世代的我們,多是尋求另外一種形式的解惑,只要有問題,就用搜尋引擎來找解答。但如今的課題是:面對大量資訊,過多的選擇,反而讓人無法進行正確的抉擇。而當大網路巨頭公司(如Facebook、Google)正努力地將服務(如新聞及搜索結果)依據個人偏好設定提供媒體內容,使用者們就會被困在一個「同溫層」,我們透過網路看到一個「想看到」的世界,看不見一些或許讓我們能對世界廣闊視野的資訊。

圖書館給予我們走出同溫層的一個可能性,透過瀏覽圖書館的各式好書可以去探索自己內在未知的部分。不只讓我們知道想知道的事,也因為能巧遇不同的好書,而接觸許多意外的資訊,讓你能知道過去未曾知道的事,更能走出框架想出有創意的想法,甚至發現未曾認識的自己。

部分讀者在閱讀一本書時,往往都有從書中找尋自己的渴望:找尋主角有沒有遇到和自己類似的困擾、有沒有相關的心聲、能否揭示一條出路等。《街頭日記》中艾琳.古薇爾老師說:「不管學生犯過什麼錯誤,我要讓他們把閱讀當成一個改變的機會,也許學生會在書裡發現他自己。」她以各種好書,如《安妮的日記》、《莎拉塔的圍城日記》,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處境(幫派、暴力威脅等),她帶領一群「曾經被社會遺棄」的學生與不同故事的主角生命進行深層的交會,而能從旁觀者觀點為自己的人生找出一條出路。

懂得問路的人不會迷路
一本好書確實可成為某人一段人生的重要地圖,透過文字找到心靈的對話、幫助讀者重新定位自己、從迷途中返回、發現突破的關鍵。如今人們透過書籍尋求解答,那彷彿是上個世紀的解惑方式了。

上網Google看似可以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可能比你身旁的權威回答得更精確,但是這樣不會幫助你學會問好問題,怎樣的提問才能抓住要點。而且,最有價值的不是答案,而是懂得問問題。

然而人手一機的模式,已讓人習慣用網路輕易去找解答,而不是靜下心思考自己該如何解決問題。當我們問錯問題時,往往就會無法準確的對症下藥,導致你看起來知道很多答案,卻不知道如何解決真實而複雜的問題。

我們透過網路搜尋到的答案,是顯示大數據的結果、多數人的想法,卻不見得適合我們自己的特質與需求。當我們打開手機要搜尋時,請嘗試告訴自己:「與眾人不同需要勇氣,然而我們要過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下回當我們跟別人不一樣時,要記得一個非洲諺語說:「懂得提問的人,永遠不會迷路。」

最後留給您一個思考的問題
用網路搜尋一下圖書館的十大分類,看看哪些類的書籍是自己從來沒有翻閱過,下回去圖書館找找到這類的書籍,也許你會發現一些驚喜。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