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收錄44個故事案例,談論很多人在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像是對自我的不滿、原生家庭的痛苦、夫妻關係的煩惱、工作與生活的矛盾等等。作者請個案在未來一周內,嘗試一個沒有試過的行動,嘗試5%的新可能,然後將結果回饋給他。新的行動帶來了新的經驗,而當新的經驗打破慣性的時候,改變就一步一步地發生了。
文:李松蔚
工作與理想可以兼顧嗎?
不確定,但只能往前走。
工作是人生的一大部分。
不只是為養家餬口,也不可避免地牽涉到「我是誰」以及「我希望過怎樣的生活」。
要想清楚這些問題並不容易。
青少年時期缺失的自我認知這一課,往往要在工作中重修。
職場的價值之一,就在於其現實性,它不太給幻想提供庇護的空間。
身在職場,不可避免會得到現實的甚至是冷酷的回饋。
你的回報,取決於提供了多少被人認可的價值,自我感動沒有太大意義。
另一方面,職場又是自主的,在規則邊界內,每個人都可以有適合自己的運作方式,不同的天賦、特性、價值偏好都可能被鼓勵。
年輕人在這裡磨練,逐漸明白:我無法成為別人,幸好也不必成為別人。
這裡有生活的百態:有人抗拒改變,也有人渴望不一樣;有人被看見,也有人恐懼被人看見;有人想歇歇腳,也有人擔心走得太慢⋯⋯
無論怎樣的理想,都要在現實的打磨中,一點一點確認它的形狀。
現實是腳下的路,但這條路通向的遠方,一定會是理想中的那個遠方嗎?
不想加班的我該辭職嗎?
問:
我最近有個很大的困擾,就是「什麼時候辭職」。
現在的工作是我自己挑的,也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差事。
因為覺得工作內容輕鬆又有趣,所以選擇忽略一些缺點(薪水低、強迫加班、升遷空間小)。
但是當對工作的新鮮感過去後,缺點(尤其是加班)就突顯出來了。
我其實就只是想過自己的小日子,能餬口就行了,想多照顧家裡一些,不願讓工作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
但公司文化偏偏是鼓勵加班的,在強迫加班的時間過後,同事們的屁股還黏在椅子上不肯走,讓我一度懷疑他們是不是得了「不記得下班時間症候群」。
我一開始都是準點走的,後來被上級暗示幾次後,雖然憋著一肚子氣,但也做出了一點妥協(下班後玩十分鐘手機再走)。
我覺得我肯定不會在這家公司待很久,但該什麼時候辭職呢?
老闆又在開會宣導加班時,我就恨不得把辭職信摔他臉上。
但一切順利時,又想這份工作除了加班外,也沒什麼不能忍受的缺點,要是跳槽說不定比這個還差,不如再做兩天。
而且我超級討厭面試。
雖然家人都支持我換工作,但我從來沒有打開人力銀行網站,去搜尋工作相關資訊,向來都是哭哭啼啼說自己要辭職,第二天又罵罵咧咧地去上班。
有時候還很想家裡蹲,又覺得沒有工作的約束,我肯定會把生活過得很頹廢,但又真的很想當鹹魚。
世界之大,就沒有一條鹹魚能開心玩耍的地方嗎?
答:
我有一個建議,或許能幫你理清決策的思緒。
但是要辛苦一下你的家人,請他們配合。
給你和每個家人都發一張紙,列有如下問題,請他們簡單回答。
1. 你希望 ╳ ╳ (你的名字)以後回家更早一點還是更晚一點?
2. 如果 ╳ ╳ 以後每天準時下班,你最希望她幾點到家?是否願意她一整天都在家裡?
3. 你最希望 ╳ ╳ 工作以外的時間用來做什麼?
4. 如果 ╳ ╳ 以後每天都在公司加班,你能接受她最晚加班到幾點?還是多晚都能接受?
5. 為了支持 ╳ ╳ 加班,你最多願意付出什麼?
答案不用太長,但要儘量具體,也就是自己寫出明確的期望。
哪怕是「不支持」、「什麼都不想做」也好。
但不能沒有態度,像是「我都聽她的」、「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都行」。
必須要看到那個人(家人)的需求。
請在一周內蒐集所有家人的回答(包括你自己的)。
看完回答,再思考有沒有新的想法。
請回饋給我,這些想法如何推動你的決定?
回饋:
寫下這個不大不小的煩惱之後,雖然沒有什麼回音,且內心對於回音也不抱任何期待,但是我的工作狀態居然變好了——我衡量工作狀態的標準,是看早上幾點到公司:如果壓線趕到,那多半和最近的工作有所牴觸;到得早,說明對工作的好奇心、期待和熱情還沒耗盡。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昨天,早上老闆找我單獨談話,耗了一上午,主題是要為公司多付出,要常向其他部門加班的同事學習,諸如此類。
雖然我臉上不得不保持微笑,但感覺「工作不能影響正常生活」的底線被踩到,整個人都炸鍋。
與家人共同討論後,決定了接下來半年的計畫,包括什麼時候辭職、辭職之後做什麼、什麼時候找工作。
雖然決定離開,但內心仍然動盪傷感,感覺亂糟糟的,畢竟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第一次提出辭呈。
結果第二天早上就收到李老師的回覆,彷彿拿到一個錦囊,有了些許頭緒,做起來也很簡單,唰唰唰就寫完了,又督促家人按要求好好回答(哈哈哈,就是這麼霸道)。
答題很簡單,從大家的答案中,看到他們各自想要什麼也很容易,但弄明白這些看似不難的問題後,我卻有些糊塗了,本想好好沉澱兩天再給回饋,但覺得現在的糊塗或許也是一種回饋。
先說大家的回答,我的爸爸、媽媽、男友以及我自己,都希望我的工作朝九晚五,晚上早點回家,工作之餘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除此之外,媽媽希望我有時間多陪陪她,爸爸希望我有時間有能力了和他一起打拚事業,男友希望他回到家能吃到我做的熱騰騰晚飯。
問題很清楚,答案也一目了然,但是反而好像突顯出某些模糊的東西。
我現在還不知道那些東西是什麼,對那些東西的思考是否能得出結果,這結果又會將我引向何方。
再回頭看看家人的回答,大家的需求都很明確,無論是陪伴、共事還是做飯。唯獨我自己,寫了一堆最近因為「沒空」稍稍耽擱的事以外,似乎也沒什麼別的。
而那些耽擱的事,即使有加班,最終我也會慢慢消化掉,只不過質和量上差一點罷了。
那個畢業前逼得我喘不過氣的問題,現在似乎以一個更溫和的姿態,站在我面前: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人生想要做什麼?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都是很大很虛妄的問題,所以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都選擇走一步算一步。
近幾年,我似乎都在努力當一條鹹魚。
我真的不確定,我是放棄夢想變成鹹魚,還是本來就是鹹魚,只是偽裝成了貓,現在正在回歸本質。
我似乎還有一些熱情和力量,當鹹魚也許是避免它們受挫的藉口,也有可能是我更願意把這些熱情和力量,用到事業以外的地方。
家人的回答都是不希望我加班。
但我知道自己的極限,或者說底線在哪裡:可以不定期加班,但每天不超過兩小時。
為此,我願意幫自己準備一點小零食和早餐,做好個人內務,早點休息,好好照顧自己。
這是我今天的一點點想法,有些囉嗦,權當是回饋了。
複盤:
在我的社群粉專中,不只一位讀者評論我這個問答系列說:
「(個案)光是把問題寫下來、理清楚,就好了一大半。」
一語中的!哪有誰真的能替人解決問題,都是個案自己解決的。
關於「要不要辭職/轉行/換工作」這樣的提問,我收到過很多。
這些問題我當然沒有答案。
就像這位個案的困惑,最終也只能靠自己回答,我要做的是推一把,推動她思考,和家人商量,或者索性試一試。
雖然每個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同,也有些共性的原則想說明白: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重複已經做過的思考。
總在相同的思路中繞圈子,人就無法獲得新鮮的想法,問題就仍然得不到答案。
想辦法帶入一點新的資訊,也就是說,要做一些之前從來沒做過的事。
在這裡,聽聽家人的想法就是一個嘗試。
當然了,像個案一樣直接辭職,是一次更大膽的實驗。
我說「實驗」,意即這不是一輩子的決定。
很多人拿不定主意,是太想要一個「最終」的答案。
但哪裡能找到這樣的答案呢?
可能今年這樣想,明年的想法又不一樣。每一次都只是階段性的嘗試。
先試,才會知道結果,時間自然會把答案告訴我們。
放輕鬆,不對就改嘛。
所以嘗試的另一個前提是安全。多準備一些試錯的成本。
最後,不妨問問家人的意見。
有人說,做什麼工作是個人的事,為什麼要聽別人的?很簡單,因為我們也只是聽聽而已,不代表必須遵從他們的意志。
但不能否認,我們舒適的人生,多少也有其他人的參與。
兩年後的第二份回饋:
聽說這個系列要出書了,我想補充一下我目前狀況。
原本的干預和回饋是在二○一九年,不知不覺,時間竟然已經過了那麼久。
現在回去看當時的文字,感覺兩年前的那個小姑娘,真是純真又熱情,對於自己目前的生活、未來的人生,有很多思考和期待。
表面上做出一副鹹魚樣,其實認真到不行。
辭職之後,我在家蹲了幾個月,過得相當頹廢。
後來我爸看不下去,把我叫回老家,以「幫忙爸爸」的名義安排了一份工作。因為只是幫忙,所以我毫無負擔地就開始做了。
一段時間後老爸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一想說得也有道理,誰會和錢過不去呢?為了未來賺更多的錢,我在這份工作上投入更多,然後老爸又給了我一些「好心的指導」⋯⋯就這樣幾個循環之後,我發現我已經上了賊船,不想下來了。
這份工作好像真的很符合當時調查問卷的結果。
在離家非常近的地方(有時候甚至能在家辦公),能多陪陪老媽,也在某種程度上和老爸一起共事,工作量沒有之前那麼大。
工作時間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相當規律。下班鐘響,辦公室裡的同事嗖的一下就不見了,跑得比我還快,簡直不可思議。
下班之後,我有充足的時間和家人相處,可以自願加班學習,做工作上的提升。甚至還培養出一個嗜好,畫畫。
神奇的變化發生了,而原因僅僅是換了個環境,不得不感嘆人的可塑性。
所以,我現在漸漸原諒了之前持續許多年,那個鹹魚又迷茫的自己,因為我覺得,這不僅僅是自己的意志力問題。
所處的環境如何、社會支援系統如何、當時的心智和閱歷,都是很重要的變數。有時候無心工作,並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也許只是那天的天氣太悶了。
新工作當然也不是處處都好,比如工作內容是我之前幾乎沒有接觸過,也不感興趣的。
剛開始上班時,內心的阻力其實非常大。
另外,以我目前所做的事情來說,並不是無人可替代的,還需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我可憐的老公(兩年過去,他已從男友升級為人夫),並沒有實現回家吃上熱騰騰飯菜的夢想。現在是我每天拿著筷子、流著口水等他煮飯給我吃(他真是太慘了)。
總之,這麼上上下下折騰完,我更加了解自己了。
兩年前我的處境和初中時碰到的情況很類似,全新的城市、全新的人際環境、全新的領域、獨立生活。
當時我強迫自己適應環境,從裡到外(精神上的)硬把自己改造了一遍,讓我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考上了好大學,但內心一直覺得怪怪的。
我並不想成為一個工作狂,希望工作之餘有自己的生活,我相信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現在以及將來我都會努力保持平衡。
不多說,畢竟還在上班,摸魚一下下就好。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用極其微小的行動,打破慣性和困局》,幸福文化出版
作者:李松蔚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只要一次進步5%,生活就會產生巨大變化
新的行動帶來了新的經驗,而新的經驗打破慣性
改變就會一步一步地發生
給想太多卻無法採取行動的人、給每天都在自我懷疑的人。
給你的:「改變工具箱」。
如果你總是感歎,雖然聽過很多道理,這一生卻依然過著不順遂;或是你總是想得太多,卻遲遲無法行動,那麼你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讓自己「動起來」!
大部分人願意嘗試的行動既要是新的,又不能太難做到,這就是所謂「擾動」,要恰到好處的「刺激」,讓對方更容易地啟動不一樣的嘗試。這就是這本書所要傳達的「5%的挑戰」。
本書中有真實的人生煩惱,更有你從未想過的直接建議。作者為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收錄44個故事案例,談論很多人在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像是對自我的不滿、原生家庭的痛苦、夫妻關係的煩惱、工作與生活的矛盾等等。
作者請個案在未來一周內,嘗試一個沒有試過的行動,嘗試5%的新可能,然後將結果回饋給他。新的行動帶來了新的經驗,而當新的經驗打破慣性的時候,改變就一步一步地發生了。
不需要一次做到100%,做的嘗試變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變。這一點點小小的變化將會產生連鎖好轉效應,像是滾雪球一樣,獲得持續下去的動力!用極其微小而不同尋常的行動,就能打破常態的慣性和困局,帶你開啟新的視角,激發更大的改變。
改變的關鍵是:走一條新的、不曾走過的探索之路
要讓「擾動」具有效果,有以下三個重點:
- 不要太快地同意對方有問題。
- 要保持對他人的尊重。
- 請個案嘗試的變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變。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