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Scott認為人類需求並不像金字塔一樣,當你某個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升級」去追求更高層的需求,金字塔反而暗示頂端的高層人員才具備自我實現能力,低層員工只能為糊口疲於奔命,因此在「帆船」架構裡,他指出有了堅固的船身,我們才有餘力考慮要往哪裡前進。


文:戴羽

大家一定聽說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那個將人們的需求分成五層的金字塔。但你知道馬斯洛自己從來沒有用「金字塔」來表達這個理論嗎?一位來自美國的認知科學家(Cognitive Scientist)Scott Barry Kaufman在花了多年時間研究馬斯洛後,認為大家都誤解了他的「需求層次理論」。

他認為,人們的需求不是「金字塔」而是「帆船」!

Scott出生於1979年6月3日,在卡內基美隆大學修讀「心理學」與「人機互動」雙學位。之後,他在倫敦大學的國王學院取得哲學碩士,接著又到耶魯大學取得了認知心理學博士的學位。

Scott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智力、創造力和人類潛力。而他在2020年出版的書《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鍵》(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就重新詮釋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創新點:現今社會瞬息萬變,我們就需要的不是「金字塔」而是載我們乘風破浪的「帆船」。

馬斯洛的金字塔原來是管顧公司發明的

說起馬斯洛,相信大家除了他的理論,對他並沒有很了解。這位被人尊稱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的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08年4月1日生於美國紐約。馬斯洛的父母是從前蘇聯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家中七個孩子而馬斯洛是老大。

馬斯洛和父母的關係不好,在母親去世時,他甚至拒絕參加葬禮。另外,由於他小時候居住在一個非猶太人的社區,而且在學校又是少數猶太人之一。所以馬斯洛從小就非常害羞並且神經質,他的朋友不多,時間都花在圖書館裡看書,將書籍當成避難所。

雖然成長的環境不好,馬斯洛卻相信「人性本善」。他認為每個人都能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最後發揮身為人的最大潛能,因此他將心理學當成人生志業。但馬斯洛也認為,人生的需求層次是循序漸進,甚至很多時候是前進兩步退後一步的。而且這些需求也會隨著經驗和環境的改變,不斷的改變需求的排序。

所以,Scott認為人類需求並不像金字塔一樣,當你某個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升級」去追求更高層的需求。Scott還發現,其實馬斯洛從來沒有用金字塔來呈現它的想法,而我們常看到的「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其實是在1960年,由任職於管顧公司的心理學家Charles McDermid所發明的。

Charles認為企業可以利用馬斯洛的理論,用「最低成本激發員工的最大動力」。另外,金字塔也和當時的企業結構相似,暗示位於金字塔的高層人員,才具備自我實現的能力。而位於低層的低薪員工們由於只能為糊口疲於奔命,企業不需要顧慮到他們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

為了導正大眾對於馬斯洛理論的認知,Scott決定用新的意象來重塑需求層次模型,而他選用的模型是「帆船」。

有了堅固的船身,我們才有餘力考慮要往哪裡前進

會選擇帆船這個意象,是因為Scott相信人生並不是一路往上攀登的路(金字塔),更像是在廣闊大海中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的機會與挑戰,但也充滿了危險與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不管航向那個方向,其實都沒有對錯。而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我們就需要一艘堅固的帆船才能持續乘風破浪。

帆船的船身代表了我們對「安全感」的需求。沒有了船身,我們只能夠用盡所有力氣去避免被海浪沒頂。而當我們開始累積「安全」的需求時,就好比將船身慢慢的建造起來。船身越大越堅固,就能夠抵擋更大的風浪。而唯有確保自己足夠「安全」之後,我們才有餘力往我們想要的目的地前進。

而這個船身就是由「安全」,「連結」與「自尊」所組成的。

由於人們不喜歡處身於「不可預測」的狀況,因此可望一個穩定、可預測、有連續性的環境。所以「安全」是所有其他需求的基礎。唯有確保每天都有食物、住所、可以持續活下去,我們才能夠追求其他的「需求」。

除了「安全」之外,我們還有許多內在的需求。「連結」的需求包括找到歸屬感與和他人有親密的關係。畢竟人類是群居的物種,所以能夠和他人保持有意義的連結,對我們的安全感是重要的。畢竟沒有任何事物,不管是金錢、名聲、權利都無法減輕「孤獨」所帶來的可怕後果。

最後,「自尊」的需求則是在於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技能、能力,並對自己的成就擁有足夠的自信。研究顯示,自尊會直接影響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而低自尊是導致憂鬱症的主要原因。

當我們缺乏這些「安全感」時,我們就會像小孩一樣不停的哭鬧,吵著肚子餓、要人陪、要人尊重。嚴重缺乏這些需求,還可能導致我們扭曲了對世界的認知,成為造成各種社會問題。

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我們就可以揚起風帆,大步前進!那風帆是由什麼組成的?

揚起風帆,船才能去到我們想要的地方

當「安全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滿足,也就是說我們不用餐風露宿、有關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後,我們依然會不滿於現狀。這時,我們就可以升起代表「成長」需求的風帆來解決這份躁動。不管船身再堅固,沒有風帆的船無法前進。而風帆升得越高,就能夠捕捉到更多的風力,讓我們能夠更迅速的探索更多未知的環境。

但在航行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遇到各種的挑戰與困難。當我們感覺到安全感受到威脅時,我們可能會選擇降低風帆,甚至完全降下直到我們再次覺得安全為止。我們能夠前進多遠,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長時間的張開風帆。

Scott將成長的需求分為「探索」、「愛」、與「目的」。

探索的需求又可以再細分為對「社會的探索」和「冒險精神」。社會的探索就是在社交的時候,真心的想要了解對方並從對方身上學習。而不是用打聽小道消息的心態,去得到一些娛樂自己的訊息。而冒險精神,就是願意放下防衛心,盡情的去探索身邊的世界。而這增加了我們在看似難以理解的事物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至於對「愛」的需求,這不是指在「安全感」中只是滿足情感需要的愛。馬斯洛將它稱為「被愛」(Being Love)。即是有能力關懷那些我們甚至沒有直接接觸或有個人連結的人。在最理想的狀況下,這種「愛」會讓我們對人類有強烈的關懷,進而贏取他人對我們的信賴與依靠,但不會在付出的過程中,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當我們累積了足夠的「探索」與「愛」後,就會開始尋求「目的」。有了「目的」我們才真正了解人生想追求些什麼,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而這個目的也能夠協助我們檢視生活中的各種活動,並將它們的重要性重新排序。

馬斯洛認為,要達到目的之前,我們需要放棄以快樂作為人生目標,並擁抱隨著試煉而來的痛苦。而環顧世上所有的物種,只有人類才懂得這樣做。所以這是我們與眾不同的能力。

例如,某個人的目的是成為世界拳王。他不但要接受嚴格的訓練,比賽前還要經歷慘痛的「減磅」(確保自己的體重沒有超出所屬量級),而且比賽的過程不但不好受,搞不好還會受傷。拳擊手長年的訓練,就是為了要讓自己全身上下的肌肉,都能夠撐過上擂台的幾個回合。過程雖然痛苦,但是達到目的的喜悅卻能讓所有的付出都變成值得。

簡單的來說,「安全感」需求讓我們拼命思考要如何保護自己,而「成長」需求則是讓我們思考要如何做選擇,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們終其一生都只尋求「安全感」,代表我們無法突破舒適圈,發揮身為人的最大潛能。

「自我實現」還不夠,人生應該要達到「超越」的境界

馬斯洛在晚年的時候,為他的需求理論添加了一個叫「超越」(Transcendence)的層次,而Scott就用帆船上空的海鳥來代表。馬斯洛為了要儘快的將這個理論建構得更完整,還決定放棄教職專心研究。很可惜的,到他去世的時候,都還沒有實現他的心願。

馬斯洛晚年發現,我們最終的追求並非「自我實現」,而是「超越」。馬斯洛本身並不相信「神秘主義」。但他承認有一些體驗是無法解釋的,他稱之為「高峰體驗」。而這種體驗通常都會發生在他稱為「超越者」(Transcender)的身上。這些人都致力於幫助他人,甚至全人類,因此比一般人更有機會去改變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而驅使他們行動的,都是一些強烈的價值觀,例如:正義、善良、真相等。

Scott認為,對這些超越者來說,個人、世界和自我之間是沒有區隔的。因為他想要做的事,也是大部份人想要的。根據研究,這些高峰體驗不但能夠讓人變得更正面、更健康,甚至還能淡化對死亡的恐懼。歷史上有不少的偉人都有類似的特質,例如印度聖雄甘地用絕食來反抗壓迫,就像是超越者會做的事。

如果要簡單的說明這種體驗,它就像當我們凝視浩瀚的星空、廣闊的海洋、壯麗的風景時,那種心中高興到忘記自我的同時,又因認知到人類渺小而恐懼的「敬畏感」,就是其中一種高峰體驗。

馬斯洛認為,「超越」是不容易達到的狀態。想要達到這一步,還是要先解決我們對「安全感」的需求,然後透過多探索、多愛、多尋求目的,之後才能開始向著「超越」邁進。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