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丁・拉尼克(Martin Lanik)

關鍵習慣的形成

當我第一次見到約翰的時候,他確信自己已經具備成為總裁所需的全部技能。他在管理職位上做了好多年,都很成功,他對他的組織和所有人員都瞭如指掌。在他看來,晉升到最高管理層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約翰就像前言中提到的急診室護士勞拉一樣,有個壞習慣拖了他後腿,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他想成為一名高階經理人,就必須做出重大改變,而正是此時我開始和他一起工作。

約翰的同事和員工描述他是專橫和獨裁的,我很快意識到了原因。當人們向他提出有關專案、計畫和任務的問題時,約翰總是對這些擔憂輕描淡寫或不屑一顧,無論是一對一的談話,或是在會議上,甚至是在家裡。別人對他的計畫抱持的異議,他似乎都不在乎。他希望每個人都相信他的判斷,照他說的做,因為他是負責人。

結果,當約翰下達命令時,他的同事、朋友和家人開始變得怨恨他。大多時候,他們會遵從約翰的要求,但他們並沒有充分參與,因為他們覺得約翰要求他們做的事情與他們個人並沒有利害關係。

約翰的專制行為打破了許多關鍵的領導技能。他無法有效地影響他人、克服抗拒、談判協商或指導他人。如果他不改掉這個壞習慣,他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有效的領導者。

當我把發展領導力的概念建構成每天五分鐘的簡單練習時,約翰和急診室護士勞拉一樣抱持懷疑態度,但他同意一試。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決定進行一項練習,幫他養成「詢問別人所關心之事」的習慣。當有人表達出擔憂或不滿時,他要提出一個有針對性的問題:「是什麼讓你擔心這個?」以此來更理解對方的立場。

起初,這個練習對約翰來說很不舒服。他無視或漠視他人的提問的習慣已根深蒂固,所以他不得不有意識地阻止自己這樣做。但他發現他能夠做到持續練習,是因為練習本身很簡單(就是問一個問題),他只需要記住每天做一次,並且不需要花很長時間就能完成。果然,大約兩個月後,約翰和他周圍的人開始注意到他行為上的變化:他開始關注大家擔心的問題,而且認真對待。這項簡單練習練得越多,約翰就越是發現,當對方知道自己的擔憂被聽到時,他們的參與程度就越高。他的計畫和想法遇到別人牴觸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員工對工作更加投入,對他也表現出更多尊重,他發現自己在同業管理者中更有影響力了。很快地,約翰會主動要他人分享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等著別人說出來。他的新習慣形成了。

約翰的新習慣帶來的變化不止於此。詢問別人在擔心什麼,這個簡單的行為助推了其他領導技能的發展──那些他都還沒有刻意練習過的技能。不到一年,約翰被提升到高階經理人職位。在升職後不久,約翰需要給他團隊中一位表現不佳的新主管負面回饋。他對這種情況感到焦慮,因為過去他在處理傳遞負面回饋的部分沒有做得很好。但約翰很快發現這並不重要。當他與表現不佳的主管坐下來交談時,他的新習慣自動占了上風,他一改過去嚴厲、專制的方式,只是簡單地陳述事實,然後問主管對自己的表現有什麼擔憂。

在他意識到之前,約翰已經與主管進行一場有效的指導性談話。這位主管分享了他在新工作中的經歷、他對自己缺點的理解,以及他認為可以改進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想出了如何更有效完成工作的好辦法。約翰的新習慣效用拓展到「影響他人」這項技能上,他現在在教導和指導他人做得更好了,儘管他沒有明確地去練習這項技能。

對約翰來說,他從「關心詢問」這項練習學到的行為,成了他的關鍵習慣。一旦該習慣扎根,它就會擴散並改變其他行為,繼而促進其他領導技能的改善提升。約翰很快變得更善於影響他人,能更好地克服他人的抗拒,更妥當地談判和指導他的員工。這些技能也改善了他的友情和家庭關係。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一個五分鐘練習為他創造的關鍵習慣。

從五分鐘練習到徹底的轉變

領導習慣公式可以幫助你學習任何新的領導習慣。但是,如果你先使用它來塑造一個關鍵習慣,那麼這個公式會發揮到最大的效用。如果你能養成一個關鍵習慣,它會有助於加速你的領導力培養進程。領導力習慣公式能幫助你:確定哪些習慣可優先選為適合你的關鍵習慣。

為何一個關鍵習慣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遠的變化?心理學家們已經發現關鍵習慣運作的原理。首先,還記得那些總延遲完成作業的大學生們所表現的慢性拖延,以及沒動力去嘗試颶風遊戲最困難關卡的實驗參與者所表現的不情願嗎?學生拖延不做作業和遊戲玩家不願嘗試最難的關卡,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並不認為自己能做好被要求完成的任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很低。當人們的自我效能很低的時候,他們的動機也會很低,他們通常會透過「拖延或完全放棄」來避免去做自認為做不到的事情。為了增加他們的動力,必須讓他們開始相信自己實際上能做這些事情──必須使他們的自我效能得到增加。

瑪拉.西利的五分鐘房間救援術讓人們停止拖延,開始清理房屋,而這確實做到了。把家務縮減到每天五分鐘,人們開始相信他們能做到,畢竟,只是五分鐘而已。更重要的是,在他們花了五分鐘的時間進行清潔後,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多的事情,對自己的能力信心倍增。

同樣地,在幾次領導力習慣練習後,約翰意識到他確實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他可以詢問他人所擔憂之事,學會了去傾聽和認可這些擔憂。五分鐘練習使他每天都能獲得「小勝利」,也激勵他不斷地練習。這個練習不僅僅是讓大家分享他們的問題,這已經成為約翰建立自我效能的練習。每一次的練習,讓約翰對於自己影響他人的能力更有信心,這也讓他更容易改變自己的其他的行為。

簡單的「關心詢問」練習,成為約翰的關鍵習慣,因為他練習了公開行為──傾聽和承認他人的憂慮──同時也鍛鍊了他的意志力。隨著每天新行為的不斷重複,約翰的意志力越來越強。意識到自己確實可以做到,增強了他的自我效能,而這又給了他繼續發展其他領導技能的信心。這個簡單的五分鐘練習,已經引發巨大變化。

這種改變本身並不會單獨發生,習慣要演化為一種關鍵習慣,有幾個必要條件。

練習地點的影響

一九七五年,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在蘇格蘭港口城鎮奧班附近,他們向位於十英呎水下的潛水員播放一段單字的錄音。潛水員事先被要求試著記住他們聽到的單字。當潛水員出水返回海灘時,研究人員測試他們記憶單字的能力,記錄下每個潛水員記住的單字數量。

對於第二組潛水員,研究人員準備了一個稍微不同的測試。在聽完一列單字之後,潛水員被要求先游一段距離,潛水二十英呎,然後回到原來的水面位置再嘗試回憶單字。兩種情況的重要區別在於,第二組是在水下進行記憶測試而非在沙灘上,他們被要求回憶單字的環境與學習單字的環境相同。

令人驚訝的是,潛水員在水下回憶的單字比在陸地上要多。他們回憶所學知識的能力,受到被要求記憶的地點所影響。當潛水員位於最初學習的環境時,他們會記住更多的單字。一旦上岸,他們就不會記得那麼多了。

這種令人驚訝的效應,其解釋可以追溯到自動性,這也正是導致習慣形成的心理學原理。我們的大腦會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自動處理訊息,事實證明,部分的訊息中會隨著記憶而無意識地存儲起來。例如,你的大腦現在會自動分析你所處的空間,以及你閱讀本書的空間。這個過程會自動發生,你無須關注,你的大腦會自動地儲存訊息,明天依然會記得你讀到這章的哪個地方。

作為本章記憶的一部分,你的大腦可以毫不費力地記住相關環境的不同提示。它是黑暗還是光明,溫暖還是寒冷,安靜還是吵鬧?你是一個人還是和其他人一起?你聽到什麼聲音?你看到什麼顏色?這些訊息都存儲在這一刻的記憶中,當你發現自己處於類似的環境中時,這些提示全都會促使大腦中的記憶湧現,帶向你的自覺意識,讓你更容易回憶起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參與實驗的潛水員在水下能記住更多的單字,因為他們聽到和記憶單字的環境是相同的。當他們回到乾燥的陸地上時,大腦在無意識中儲存所有關於單字記憶的環境提示都消失了,所以他們很難記住單字。這種現象被稱為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這就是為什麼你很難記住在課堂之外學到的知識。情境效應是關鍵習慣的剋星,因為它們可以限制某個習慣只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被觸發,而這與需要發生的情況恰恰相反。

要使一個習慣成為你的關鍵習慣,它必須能擴展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這意味著它不能受制於情境效應中某一特定情形或環境的限制。例如,如果約翰的新習慣只發生在員工會議上,或僅僅在專業場合改變他的行為,但在一對一的談話中,或在和朋友、家人一起時仍是老樣子,那麼他提出問題的新習慣就沒有什麼轉變性。

情境效應是訊息自然處理的一部分,但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克服它們: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中做每天的五分鐘練習。在辦公室、家裡、飯店房間、旅途的飛機上、筆電桌面、在會議中、在餐桌旁,以及當你與同事、朋友、家人一起時做練習……我想你已經明白了。透過改變五分鐘練習的地點和對象,就能對抗情境效應,提高正在練習的行為力量,使該練習成為你關鍵習慣的機會增加,從而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者。

一個好習慣會引發另一個好習慣

在汽車製造商開始在大多數車輛上安裝安全帶警告之前,送比薩的司機很少會扣上安全帶。為了讓饑腸轆轆的顧客滿意,他們爭分奪秒,不斷地進出駕駛座,所以繫上安全帶並不是司機的首要任務。事實上,在美國的比薩外賣以魯莽駕駛而聞名。安全帶的低使用率和高危駕駛行為,對司機的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也對企業不利。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行為分析師設計了一項干預措施,以增加比薩外賣司機使用安全帶的行為。在與司機簡短討論安全帶的好處後,他們在兩家比薩店安裝了繫安全帶的提醒標誌。這些標誌被用來當做習慣塑造過程中的提示。研究人員偷偷觀察司機,他們找一個戰略位置,可以清楚看到兩間比薩店旁邊的停車場。

研究人員觀察到的結果令人驚嘆。在干預措施執行後,司機們不僅更頻繁地繫安全帶,而且有些司機在駕駛時甚至開始更常使用方向燈。即使使用方向燈不是干預措施的一部分,比薩店也沒有提醒司機使用,但對於一些司機來說,安全帶的干預措施引發了他們其他的安全駕駛行為。這是怎麼發生的?

答案可以從兩種行為之間的關係中找到。如果我們將所有駕駛行為分成兩組,一組代表安全駕駛行為,另一組是不安全駕駛行為,繫上安全帶和使用方向燈都屬於安全組。儘管每個行為的具體動作不同,但在概念上它們是相關的。由於這兩種行為是相互關聯的,訓練後的行為(繫安全帶)可能會無意識地影響駕駛員執行另一種相關行為(使用方向燈)。注意,那些開始繫安全帶的司機並沒有突然開始吃得更健康或去健身房。這些健康行為屬於不同的概念群體,因此養成使用安全帶的新習慣不會以某種方式影響他們。實驗結果讓人注意到關鍵習慣的另一個重要面:它們通常會擴散到與概念相關的行為中,而非在它們的領域之外。

在比薩外賣安全帶干預措施前的幾十年,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心理學過程,解釋了一個習慣如何影響另一個習慣。研究人員假扮成志願者,在一個住宅區挨家挨戶地向屋主提出要求,希望屋主允許他在房子前的草坪上豎立一個超大的醜陋牌子,上面寫著「小心駕駛」。研究人員故意讓這個要求顯得荒謬,因為牌子大到足以讓人看不清後面的房子,所以大多數屋主拒絕豎立標誌牌也不足為奇。

然而,有一位屋主同意了研究人員的要求,提供自家草坪的前面位置安裝超大標誌牌。這位屋主曾於兩週前被一個不同的研究人員訪問過。這名研究人員也要求這些屋主豎立一個安全駕駛的標誌牌,但這個牌子只有三英吋高。該組實驗中的大多數屋主都同意豎立這個小牌子。他們不知道這個決定會對他們未來的行為產生多大影響,當然也不會預料到,兩週後他們會同意在自家草坪上放置一個巨大的廣告牌。

本文摘錄自《領導者習慣:每天刻意練習5分鐘,建立你的關鍵習慣,學會22種領導核心技能

作者:馬丁・拉尼克(Martin Lanik)
譯者:王新玲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