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Bryan在「1杯拿鐵換10年投資心得」一文中提到「要『名』還是要『利』,先想清楚,只能選一條!」的論述,讓我忍不住又想狗尾續貂一下。

我自己其實一直也有類似的認知。覺得每個人,尤其在25-30歲之間,其實都應該要抽個時間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要什麼」。好吧,就算「自己要什麼」是個很難想的議題,起碼也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不要什麼」。

之所以會想補充這議題,實在是因為這幾年看過太多「什麼都想要的人」,或是看到有人不了解「所有的想要、它們都會有一個代價得付出」。 但對這東西的不理解,常常就是造成人們對於生活失望的本因。


人生的專案金三角,須釐清自己要或不要什麼

專案管理做過一段時間的人,就算沒聽過專案金三角(Triple Contrains),最少也知道需求這東西是沒辦法無限上綱的。誰都希望案子最好面面俱到——又快、又便宜、人事或材料用得少、沒人加班、沒人吵架,最後產出的功能有幾萬種、而且客戶願意付最多錢來買。

但現實上,因為資源有限,這是不可能出現的。案子中最傷腦筋的部分,都是在於「取捨與交換」。想快點做完,所以大家加班兩週趕一下如何?功能要多增加,是否能拉長交期? 所謂PM(產品經理)花85%的時間在溝通,其實都是在處理與商談這類交換的議題。

交換是專案管理的本質;但,其實也是人生往前走的本質。

像我跟Bryan這種人更老是悲觀地認為:「要得到任何東西、都得犧牲掉一些什麼出去」。這犧牲可能是時間、可能是金錢;更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如健康、親情、友情、愛情等。

職涯發展也是如此。一個人很難開始工作個三年五年就又賺錢、又得名、又坐大位、又只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任何工作都很難輕鬆又簡單、又高薪、有氣派的頭銜、又離家近、有大辦公室還兼沒人管。或許有人可以舉出極端的例子給我看,但最少那不會是我們大部分平凡的市井小民可以碰到的狀況。我們大部分人的人生,其實都像是個在小公司的專案經理一樣:「得在有限的資源下,達到最大且最有效的資源利用率」。

所以,我總會建議,每個人都該在專案進入關鍵階段之前(也就是25-30歲,甚至更早)就得有個Project Charter(專案章程),清楚定義你的「人生專案」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又什麼是你願意為此犧牲的。因為人不可能總是不辛苦、不抉擇、不髒手、不流汗、不委屈、不沾鍋、不樹敵、不跟人對幹、一輩子受大家愛戴。

一切一切都是交換。

要賺錢,就難保不勞心勞力。要做大事,就難免會踩人家的線、會被人仇視。要坐大位,就不免競爭搶了別人的機會。要出名,就難免得重複性的做些事情、直到別人注意為止。

沒什麼事情是不用付出代價的。

重點不是那個代價的「絕對值」,而是自己「到底要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與滿足的東西?

這是個非常「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就像買輛賓士值得不值得? 每個人的看法恐怕都不一樣。而且就算是同一人,還很可能在不同的人生時期認知都不一樣。(換言之,答案是跟時間有重要關係的。就如同做專案一樣,對的事情還要對的時間才有用。)

所以呢,別人的看法與答案不重要,也未必能套用在自己身上。重要的是若用錢(或用別的東西)換來那樣的一輛車子,到底對你有什麼意義? 付出的那些犧牲對你又有什麼可惜的? 這兩者是否能達到某種平衡? 唯有深思熟慮下的交換才能帶來快樂。或至少,不會引發不快樂。


職場上的不快樂,源自欲望與代價的矛盾

會提這東西,是因為我在職場上實在看過太多不快樂的人們了。

這些人們都有一個共通點。比方說,可能覺得薪水不夠、覺得不被上司肯定、覺得工作挑戰性不夠,所以不開心。可是當你給他一個不一樣的工作時,他卻不一定就投注心力在新事情上。理由很多種。有的可能覺得為何你追加我工作?「這明明不是我Job Description的內容。」 有的可能困在一些枝微末節上,遲遲不敢開始。有的可能沒有自信,害怕自己接不起來。有的可能顧慮同事觀感、或擔心露出野心(雖然我認為應該解釋成進取心)是否會被其他人討厭。

總之,裹足不前下,往往讓別人得到了機會。更慘的是,還會因此怨天尤人起來、東怪西怪,覺得「都是社會負了自己」、或「老闆沒有眼光」之類。「我很有能力的,只是老闆沒眼光,總讓我做打雜的事情罷了! 要是哪天我當老闆,我會怎麼怎麼怎麼的~~~~。」

我每次都會覺得這類事情很可惜。 或許下面這段話是非常偏頗的看法。但我始終覺得,老天是公平的。一個人若願意犧牲享樂、願意努力、隨時小心翼翼地經營自己的人生,到了某個時間點老天會給你開個門縫的。接下來的問題,反而是你自己要不要、及敢不敢開門往前走了。無法破門而入的,問題的關鍵點其實永遠都是自己—— 一是不敢開門;一是之前的努力不夠(或方向不對)。

就拿PMP(專案管理師)為例好了。很多人看著年薪300萬的字眼而興沖沖地跳進來想考試,但卻不理解一個基本概念:大部分企業願意付出300萬,想買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證書。更糟糕的事情在於,明明想要那300萬,但書卻不好好讀懂、只是為考試而考試,甚至總是宣稱不認同書中的做事方式。浮光掠影地看了看,又退回自己熟悉的方法,最後再抱怨書或是證照沒用。你是企業主,你敢給這樣的人300萬年薪嗎?

別誤會我。

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該立志賺大錢或是成大業。本來每個人就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喜歡安穩、喜歡安逸、喜歡多點自由時間,這都是沒錯的。唯一有問題的,是要自己清楚,做「任何選擇」或是「不做任何選擇」的代價是什麼。而不是心裡想要A,但是行事與做法把自己引導到B。

比方說,300萬的代價不會是考張紙,而是要認真弄懂某門學問並且成為能解決問題的人。有挑戰性工作的代價可能意味著你要長期加班,沒時間陪家人小孩。成為名人的代價可能意味著你隨時會被人認出而失去隱私。反過來說,自由度高的生活可能就意味著財務上要吃緊一些。簡單的工作可能就意味著成就感低、做重複度高一些的工作。選個鐵飯碗,則可能就表示你要犧牲成大事的自由度。

這些就是選擇所要付出的代價,每時每刻,我們都在選擇,而這些代價都會要逐步付出去。(你要宗教些,以因果的角度解釋或許也OK)做了任何選擇,代價自然會發生,而代價交換來的東西也逐漸會出現。只是,那交換的結果是否是自己期待的而已。

若不清楚這些,其實吃虧的是自己。因為若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自己就會不快樂。而不快樂這件事情,說穿了,全都是源自於自己欲望上的矛盾—— 「想要的但得不到;或是想要但卻搞錯方向」所致。
但這都是心魔啊!若不能自己釐清,人就走不出不快樂的輪迴中。尤其,若還把問題外部化(都是別人害的),只會更讓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


25-30歲搞清楚代價,就少走冤枉路

所以,如果你還在25-30的年紀間,請一定要找個時段,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接下來的十年到二十年間,到底想要什麼東西? 若能朝著你想要的方向努力,而非三心二意或是搞錯代價,就算時運不濟,最後沒能有大成就,也起碼能走在「對的目標上」。

等你過十年、十五年後回頭看,你會發現,光是能讓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在對的目標上,其實可能就超過50%的人了。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