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渡瀨謙結合自身經歷及指導超過萬名業務員的心得,獨創「階段式業務推廣法」,將業務推廣過程整理成六大步驟,不炒氣氛、不高談闊論、不強迫推銷,幫助內向的你將容易吃悶虧的短處化為優勢,不在客戶面前狂刷存在感也能單單成交!



文:渡瀬謙

探詢的極致,在於找出「潛在需求」

問出客戶的需求,也是我們跑業務的目的之一。
因為只要確認客戶的確有需求,就能朝下一個階段「簡報」邁進。
但問出客戶的需求,只是業務推廣的其中一步。
各位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業務員:「這樣啊?原來您在考慮重新調整壽險保單啊。」
客戶:「算是吧。」
業務員:「我明白了,謝謝您!」

業務員一確認到客戶有需求,就心滿意足地回公司向主管匯報。

主管也下達指示,說:「很好,那就要趕快拿提案報告過去!」

於是業務員急忙向客戶提案,卻只得到客戶一句冷淡的「好啊,我會再考慮。」

結果最後沒能成交,生意黯然告吹。

這種情形很常見吧?

其實這位業務員,在探詢時差了臨門一腳。

如果他再補上這臨門一腳,對話就會變成這樣:

業務員:「這樣啊?原來您在考慮重新調整壽險保單啊。」
客戶:「算是吧。」
業務員:「為什麼會想調整保單?」
客戶:「我聽說某個朋友突然生病的消息,讓我覺得很不安。」
業務員:「原來如此,您會擔心生病時的保障,對吧?還有其他在意的項目嗎?」
客戶:「還想瞭解一下先進醫療方面的保障。」
業務員:「這樣啊。那我下次為您提報一些特定處置醫療險的建議吧?」
客戶:「麻煩你了。」

有了這些線索,便可大幅降低業務員向客戶提報銷售建議時的難度。

當然成交的機率也隨之上升。

這種探詢手法的訣竅,在於我們不能只是因為引導客戶說出那句「我在考慮重新調整壽險保單」就感到自滿。

常有業務員以為自己成功問到了客戶的需求,就草草收場。

能不能再補上臨門一腳,利用「為什麼會想做這件事」這個問題來問出背後的原因,是決定各位是否能成為「超級業務員」的轉折點。

我把這種需求稱為「潛在需求」。

在探詢過程中,請各位要特別注重「是否能問出潛在需求」這一點。

「可是,太死纏爛打地問,不是會引起客戶的反感嗎?」

這也是在講習課程中常出現的質疑。

它堪稱是內向型業務員的特質之一。

自尋太多煩惱,到頭來就是不敢補上那臨門一腳。

針對這個問題,我提岀這樣的解方:

「各位的心情,我很能體會。可是,如果當下不問,到頭來提了搞錯重點的簡報,客戶也不會滿意吧?甚至還可能白忙一場。與其如此,不如再問仔細一點,做出正中客戶喜好的簡報,對彼此都好。」

接著,我還會建議學員對客戶說這句話:

「我希望可以送上最符合您需求的提案,請再讓我問仔細一點。」

只要像這樣,表達「我是『為了你』問的」,客戶就會認真回應。

不深入問清楚客戶需求就糊里糊塗地提案,和稍微囉嗦地問一下,但提出切中客戶需求的提案,究竟哪一個比較不尊重客戶呢?

答案應該很明顯吧?

內向型業務員該意識的「小反應」
看完探詢當中的「三個問題」和「潛在需求」,各位覺得怎麼樣呢?
只要隨時記住這樣的提問方式並身體力行,保證各位的「探詢」一定能滿載而歸。
此外,我還想再和各位,尤其是內向型業務員談一件事。

那就是「反應」。

「唉⋯⋯我很不擅長做反應啦。」
這是當然的,我很清楚。
我也很不會做反應。
不過,這裡要談的,並不是你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如諧星般的誇大反應。我不會要求各位做到那種地步,請各位放心。
我想請各位做的,是「小反應」。

這裡請各位先聽聽我的親身經驗。
這是一位女業務員找我諮詢時所發生的事。
我在一家咖啡館聽了她的煩惱之後,給了一些我認為滿中肯的建議。
她已經掌握了客戶的潛在需求,也和客戶談了一些滿對症下藥的內容,因此我認為她已經確實擄獲了客戶的心。
然而,她本人似乎不這麼覺得。

因為她完全沒反應。

於是我也擔心了起來,「奇怪?她怎麼好像沒聽懂啊?」
起初我的口氣還滿懷信心,後來氣勢愈說愈弱。
可是幾天後,她寄給我的電子郵件,內容竟是「我依照您的建議試了一下,結果順利過關了」,字裡行間洋溢著喜悅之情。
如此出乎意料的結果,讓我大感詫異。
我想各位已經猜到了吧?

她因為太內向,所以很不擅長做反應。

即使心裡已經點頭如搗蒜,但絕對不會寫在臉上——她就是這種類型的人。
以往也常有人說我「看不出來在想什麼」,所以我很能理解她的狀況。
可是客戶並不瞭解。
至少給個「暗號」比較好吧?
因此,我想推薦給各位的,是以下這三個「小反應」。

1. 「哇~」、「原來如此」以及「然後呢?」

這一招不僅是探詢時見效,破冰時也很有用。
各位不需要做任何誇張的動作,請用這些簡短的字句,給客戶一些回應。
如此一來,客戶就會放心,知道「原來你有在專心聽啊」。

2. 身體往前傾或往後仰

和客戶隔著桌子說話時,各位只要前後動一動身體即可。
光是身體稍微往前傾,就能讓客戶感受到「我對你的話題有興趣」;稍微後仰一點,就能傳達「真令人訝異!」的意涵。

3. 睜大眼睛

就反應類型而言,它和身體後仰同屬一類,但只要動動眼睛就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各位自認是沒什麼反應的人,不妨稍微提醒自己試試以上這些反應。
只要我們表現出「我很認真聽」的態度,客戶就會口若懸河地說下去。
聽客戶說話時認真做反應,也是對客戶的一種體貼。

「對別人的情緒」感受很敏銳的人,更能無往不利!

以往,我以為「探詢」這個動作,就是要蒐集必要資訊,以便推銷商品。
但當我們惦念著要「推銷」時,就會把探詢變成誘導式問話。
只要客戶察覺到這一點,就會立刻關上心門。
因此總覺得和客戶的互動很尷尬。
處於這樣的狀態下,姑且不論別的,我自己就難受極了。

我的所作所為令人不悅⋯⋯

抱著這種感覺,真的很痛苦。
想必客戶一定也覺得很難受。
要一直被問一些不願意回答的問題,還要聽那些根本不想聽的提案,當然會擺臭臉。這一點我也很能理解。
懂得敏銳地察覺客戶情緒,進而貼心安撫,並繼續執行業務工作―這項技巧對業務員的重要性,恐怕將與日俱增。

這不就是內向者的專長嗎?這樣說應該不為過吧?

正因為內向型業務員對「別人的情緒」感受很敏銳,所以有能力完成細膩且零缺點的探詢任務。

  • 愛操心的個性
  • 會在意細節的特性
  • 謹慎行事,討厭犯錯
  • 戰戰兢兢,怕被任何人討厭

如果各位符合上述任一項個性或特質,要記得那是個很了不起的優點。

「請容我先確認這項商品是否符合您的需求,會占用您些許時間,但都是為您設想的安排,懇請多多包涵。」

把對「探詢」的觀念做出如上的調整後,我內心的世界豁然開朗。
客戶開始願意接受我。
客戶開始樂意找我說話。
到了最後,客戶還會很愉快地說「我要下單。」

一切都應該聚焦在「為客戶著想」。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進入下一個「簡報」階段。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內向又怎樣,不刷存在感也能成交!:不炒氣氛、不高談闊論、不強迫推銷,讓內向者自在工作的階段式業務推廣法》,寶鼎出版

作者:渡瀬謙
譯者:張嘉芬
繪者:張巖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說到業務員,一般人的第一印象不外乎是:

開朗、健談、積極,還得有軟磨硬泡的厚臉皮。
但難道怕生慢熟、情緒敏感、容易緊張結巴的你,

就不適合當業務嗎?

日本知名「沉默業務員訓練師」渡瀨謙打破刻板迷思,
告訴你具有內向特質的人,最有潛力成為超級業務員!

【不說不知道】超適合業務工作的五大內向型特質:

  1. 一板一眼,所以更值得放心託付
  2. 不善言辭,所以更專心傾聽客戶
  3. 個性怯懦,所以做不來強迫推銷
  4. 很神經質,所以對細節感知敏銳
  5. 過分在意,所以顧客感受為優先

渡瀨謙結合自身經歷及指導超過萬名業務員的心得,
獨創「階段式業務推廣法」,
將業務推廣過程整理成六大步驟,
不炒氣氛、不高談闊論、不強迫推銷,
幫助內向的你將容易吃悶虧的短處化為優勢,
不在客戶面前狂刷存在感也能單單成交!

六大階段業務推廣法,讓你的內向特質用對地方:

階段1 開發新客戶

O 抱持平常心,找尋對商品有需求的客戶,不顯露急迫的「推銷味」。
X一心只想賣出東西,講話口氣親暱裝熟,不斷拜託客戶。

階段2 破冰

O 有技巧地挑選話題,想辦法「讓客戶一直說話」,卸下客戶心防。
X 只想炒熱氣氛,不斷講著笑話,讓客戶根本沒有開口的機會。

階段3 探詢

O 目的明確,用三個問題引導客戶說出真心話,精準掌握客戶期望。
X 提問漫無目的,只想從客戶口中聽到「我要下單」,無法找出客戶的「隱性需求」。

階段4 簡報

O 善用探詢時掌握的資訊,打造只提供必要資訊、最適合客戶的重點簡報。
X 提供千篇一律、資訊過多、說明太冗長的簡報,根本沒回應客戶想解決的問題。

階段5 收尾

O 為猶豫的客戶排除不下單的理由;對於不下單的客戶,不緊迫盯人,果斷列入跟催名單。
X 眼中只有還不下單的客戶,在對方面前狂刷存在感、死纏爛打展開強勢說服及推銷。

階段6 跟催

O 瞭解客戶情況,保持良好互動關係,將客戶清單分等級並視覺化管理。
X 只是按表操課去拜訪清單上的客戶,沒有積極更新個別客戶現況及下單意願。

只要掌握每個階段的訣竅,就能吸引訂單主動找上門,
讓「內向個性」成為你最好的績效武器!


本書特色

  1. 以自身和學員實例,循序漸進地說明,再輔以實際情境會話,內容簡單易懂,容易上手。
  2. 提供詳盡的階段式業務推廣流程圖,搭配內文一目瞭然。
  3. 日本內向業務員實際操作,個個訂單滿手,業績不發愁!
  4. 附錄業務格言一百句,濃縮作者多年心法,業務碰壁或迷茫時,隨時點醒你。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