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你是否一碰到新問題就卡關?面對難題總是束手無策?又或者,總是依循過去經驗來辦事,甚至是純粹靠直覺來賭一把?在任何領域,打破問題僵局的能力,決定了你的待遇。要想勝出,不該再憑感覺行事,要用「數據思維」來處事!
文:劉奕酉
職場高手必學,回應四道工作難題
「我們需要新一代的高階主管,他懂得如何用數據管理和領導。我們也需要新一代的員工,他能夠協助主管用同樣的數據,組織和建構企業。」
——馬克.貝尼奧夫( Marc Benioff)/Salesforce雲端軟體公司執行長
在商業場景中,有著大大小小的問題等待著我們去解決。
解決了一個問題,可能會衍生出下一個問題或目標;加上商業競爭也在持續改變,不論是消費者或競爭對手,還有整個大環境。因此,過去成功的數據分析與分類方式,也不見得是永遠適用的,必須與時俱進。
難題一、什麼是最重要的事?衡量輕重緩急。
難題二、市場到底有多大?推估規模與比例。
難題三、如何改善與成長?發現可行的機會。
難題四、還有哪些訊息與洞見?運用圖表視覺化。
這些必考題會出現在職涯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你能很好的回答,自然在向上晉升的道路上多了一分助力、也少了一分阻力。因為這些問題能反映出你的數據敏銳度與數據洞察力,也就是數據思維的水準;而使用數據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多數企業在評估一位員工是否有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難題一、什麼是最重要的事?衡量輕重緩急
假設你是一家服裝品牌的行銷主管,公司希望你開拓新市場來提升整體營收。你構思了幾個方向,但具體來說到底該如何提出這些想法?又該如何讓公司同意你的作法?
- 方向一、創立快時尚的新品牌,主攻年輕消費者市場。
- 方向二、推出跨界品牌聯名合作,吸引不同領域的消費族群。
- 方向三、成立網購業務,透過電商平台擴大消費市場。
該如何思考哪一個才是最重要的、又能有效說服對方呢?答案是:用數據說話。
透過數據來量化這些想法的價值效益、風險評估與投入成本,再來衡量不同方向的重要性與選擇上的優先順序。否則,每一項看起來都有道理,也都值得去做,到最後就是好像都可以,乾脆全部都提出來討論。問題是:自己都說不出這些想法的差異,到了會議上討論只會是場災難。
不但沒能解決問題,更製造了新的問題。
與會者可以做為判斷的依據不會比你多,甚至是錯誤的理解。這時候他們就有可能做出不適當的決定,或是否定你的想法。那麼,你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好呢?
還記得我在第三章提到,提升數據說服力的四項關鍵嗎? 其中有一項關鍵就是:讓對方容易做決定,而不是造成判斷困難,更不要讓對方自己找答案。
像是我們可以試著從獲利預估、市場未來性與對本業影響程度,來對這三個方案進行評分。
同時也考慮到獲利預估、市場未來性與對本業影響程度的重要性給予不同的權重。結果顯示「創立快時尚的新品牌,主攻年輕消費者市場」應該是優先採行的方案。
即使對方不認同這個結果,也能就其中的數據進一步討論,像是市場未來性的權重是不是過高?應該找哪些人來評分較有客觀性?或是除了獲利預估、市場未來性與本業影響之外,還有沒有更重要的判斷因素?或許,實際上的決策模型可能遠比這個複雜,但有了這個基礎,就能讓後續的討論往理想的方向逐步收斂。
若是有第四個、第五個方案的提出,也能有一個基準做為比較機制。透過這個簡單的案例,希望能讓你明白如何運用數據來衡量任務的輕重緩急,或是選項的取捨決定。掌握數據思維的人,在區別任務的重要性上,會更有邏輯性與說服力,也能逐步優化判斷的品質與速度,而不是原地打轉或憑直覺下決定。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透過數據來決定會不會失去了灰色地帶的決策彈性?
這是不少決策者厭惡使用數據的迷思。事實上,藉由數據來量化問題與對策效益時,反而更能讓各種選項的優劣具體可見,我們只需要針對選用的數據來討論與模擬各種可能性,反而更能發揮灰色地帶的評估彈性。
但是在真正做出決定時,就不能這麼模稜兩可了。
難題二、市場到底有多大?推估規模與比例
在商業問題中,時常需要「推估」一些數據。
可能只是抓個手感;也可能是手邊沒有對應的資料,但當下必須立即做出判斷;或是需要對未來可能的進展進行估算,做為目標設定的參考依據。大多數時候,推估是為了對市場有更高掌握度,也對應到後續產品研發、價格制定、市場行銷與競爭策略等方向的確定。
舉例來說,一家電動車公司想要知道今年的銷售市占率,該如何計算?
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取得自家電動車的銷售數據,以及整體市場的銷售數據,就能計算出銷售市占率。問題是整體市場的銷售數據從何得到?
常見的方式,是尋求市調機構的協助,利用他們的統計數字來計算。
不同產業會有特定參考的權威市調機構與資料來源,像是電動車市場可能會參考IDTechEx Ltd.或EV-Volumes的報告,國內的資策會、拓樸產研院也會有相關的數據估算。但是你要問哪一家的數據比較可靠?我的經驗是研究機構肯定沒有產業內公司來得更了解整個市場,建議多參考幾家機構的數據,確認他們的假設基礎是什麼,然後做出自己的修正估算會更可靠。
順帶一提的是,市占率的計算,也會受到不同基底的影響。
舉例來說,一家汽車公司主要銷售家庭房車市場,目前僅在台灣地區有銷售服務據點,今年銷售了十萬台房車,這個實際銷售數據就是這家公司的「可獲得市場( SOM)」。
而台灣地區今年的家庭房車市場共銷售了四十萬台,這就是這家公司的「可服務市場( SAM)」,也是一般計算市占率的基底:目前公司擁有25%的市占率。
假如公司的企圖心不僅僅是台灣地區,也計畫在明年推廣到海外銷售。這時候,海外的家庭房車市場就是這家公司的「可定位市場( TAM)」,公司可以根據不同國家地區來評估市場規模與銷售的可能性,再做進一步的規畫。
在進行市占率的計算,我們必須先搞清楚這些數據的定義與估算結果。
- 可獲得市場:實際吃到的市場。
- 可服務市場:看得到,也吃得到的市場。
- 可定位市場:看得到,但部分吃不到的市場。
- 潛在市場機會:老闆心中的想像,或是未來可能被創造出來的市場。
有了今年的銷售市占率估算,公司可能會在策略規畫中制定未來幾年的銷售與市占率成長數字,這時候除了取得外在的市場規模趨勢之外,公司內部也需要估算未來幾年的銷售成長,再次計算未來可能的市占率變化;也可能先設定期望的市占率數據,再反推銷售需要成長的幅度。
這會是個多方來回假設、驗證與估算的過程,以求找到可行又能滿足期待的數據組合。
這些一連串的估算,是為了推估規模或比例;但要更有效率的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有時需要面對第三個問題,也就是商業脈絡組成的拆解。
難題三、如何改善與成長?發現可行的機會
在工作場景中,你能獲得的數據以及如何取得,決定於你對商業脈絡的掌握度有多高?
白話的說,就是你能不能將問題轉化數據問題或數值公式?一旦你能將一個問題拆解為數值公式,就有辦法將關鍵因素量化為數據,同時也能知道在這個數值公式中哪裡可以改變?哪裡又是限制?如果希望改變結果,你也能知道應該採取哪些行動?
舉例來說,剛剛提到的市占率,你知道該如何取得嗎?我想沒有人可以直接回答你標準答案,因為這是一個需要外部數據與內部數據共同估算出來的數值,像是「可定位市場( TAM)」與「可服務市場( SAM)」的規模都是屬於外部數據,必須透過市場調查或市調機構取得;而自家內部可取得的銷售金額、單價等則是屬於內部數據。
如果要轉化為數值公式,應該會是這樣的:
- 銷售額市占率=(銷售金額)/(可服務市場規模金額)
- 銷售額市占率=(銷售數量×平均單價)/(可服務市場規模數量×市場平均單價)
從第一個公式來看,只要取得銷售金額、可服務市場規模金額,就能計算銷售額市占率。
如果無法取得可服務市場規模的金額,我們可以試著從第二個公式來思考,能不能取得可服務市場規模的數量、市場平均單價這些數據?如果可以,同樣可以估算銷售額市占率。
你還可以進一步思考:上述的公式中,有沒有機會再拆分為不同產品、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客戶的組合?如果我們可以掌握完整的結構脈絡,就有機會透過蒐集、估算與調查等方式來補足這些數據。
難題四、還有哪些訊息與洞見?運用圖表視覺化
視覺化,是探索與解讀數據的一種有效方式。
但不是所有取得的數據都可以「直接」拿來視覺化;這是因為我們所取得的數據,可能包含了許多雜訊、也可能多元化的數據格式並不符合視覺化的要求。
這時我們必須先清洗數據、過濾數據,並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可視覺化的數據。
記得大學統計課的第一堂,教授就告訴我們「垃圾進,垃圾出」這句話,是使用數據的人一定要謹記在心的,否則我們可能在不自覺中成為了誤用或操弄數據的騙子。
將問題量化為數據,再透過視覺化的圖表或圖解展現,許多訊息便會一目了然。
有些訊息可以引導我們採取下一步行動,有些訊息則是引發我們新的疑問,比方說:銷售有逐月下滑的趨勢,為什麼會這樣?那麼我們就需要獲取對應的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
透過視覺化圖表的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快總結趨勢、澄清問題與發現新問題。
關於視覺化圖表,多數人面對的難題不外乎有三個:
- 圖表該如何選?怎麼用?
- 如何提升圖表的視覺化效果?
- 如何用圖表說一個有說服力的好故事?
※ 圖表類型就用「點線面」來選擇
為了滿足各種資訊呈現的需求,在資料科學領域持續都有新的圖表被創造出來。但對於一般職場工作者或商業場景中,實在沒有必要使用「奇特」的圖表,甚至自創一個出來。因為當圖表是用來表達訊息時,不常見、特殊的圖表只會增加他人解讀圖表的困難度。
不是好圖表都會被理解,而是能被理解的圖表才是好圖表。
換句話說,當圖表中訊息的理解阻力遠大於傳達價值,就會被視為爛圖表!
在數據思維的最後一個階段「論點表明」中,我想你應該學到了「表達用圖表」與「思考用圖表」的不同。你要做的是找出資料中的資訊或洞見,然後用合適、簡單的圖表來呈現出你的觀點。根據三個不同目的來選取對應的八種圖表,其實就足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了。
- 想要呈現數據的關聯:可以選擇散布圖、泡泡圖。
- 想要展現數據的變化:可以選擇折線圖、斜線圖。
- 想要比較數據的大小:可以選擇長條圖、圓餅圖、瀑布圖與雷達圖。
※ 運用「TOP原則」來思考圖表細節
圖表的使用,是為了提供判斷的依據、創造行動的誘因,讓觀看圖表的人能採取行動。
如果對方看完後毫無反應或感到疑惑,很有可能是使用的圖表不對、或是沒有清楚傳達出對方需要的訊息,也有可能是說明的方式沒能打動對方。
你知道嗎?視覺化圖表的使用也是需要設計體驗過程的,包括對象、目的與場合,又稱為「TOP」原則。
- 對象(Target):圖表是給誰看的?
自己看的,能找出訊息就好,不用在意圖表美化的問題;若是給他人看的,就必須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如何讓訊息傳遞更為直觀?合適的圖表選擇是必要的,但如何突顯重點、削弱雜訊,讓對方一眼就能看到關鍵訊息也是圖表能否發揮成效的關鍵。
- 目的(Object):傳達的訊息是什麼?希望對方看完後的反應是?
比方說,希望透過圖表展現數據變化的趨勢,可以選擇折線圖或斜線圖。而在向主管報告時,希望對方聽完後感到安心?還是期望對方能認同自己提出的觀點?或者希望對方聽完後容易理解並提出看法?不同的目的,都會影響到圖表呈現的細節。
- 場合(Place):圖表用什麼形式展現?
圖表是運用在內部討論或例行性報告上?或是對外的提案報告、行銷文案或是電子郵件中的說明?採用紙本輸出、還是電子文件?輸出時有沒有色彩的限制,是黑白、灰階、單色還是彩色?需不需要有人輔助說明?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圖表在視覺化上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 提升視覺化效果的七個原則
提升圖表視覺化效果可以幫助你更清晰的展示數據中的訊息,並且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 選對圖表:合適的圖表類型,可以更好理解訊息傳達的目的。
- 精簡圖表: 避免使用過多的訊息和裝飾,使圖表看起來簡潔易懂,讓受眾可以專注在圖表的關鍵訊息上。
- 突顯重點: 為了讓受眾一眼就看到重點,可以透過顏色、字型大小的對比方式來突顯重點或弱化雜訊。
- 配色方案: 精簡圖表所使用的色彩,並賦予一致性的意義。比方說,看到紅色就知道是警訊、藍色是重要訊息等。
- 訊息標題:將關鍵訊息直接寫入標題,有助受眾掌握圖表重點。
- 動畫效果: 適當的動畫可以幫助受眾理解圖表如何閱讀、以及數據的變化過程。
- 文化差異: 不同國情文化,對於色彩、圖形的理解和認知可能有所差異。
※ 用「數據敘事架構」幫圖表組織有說服力的說法
如何用圖表說一個有說服力的好故事?
在第三章的「論點表明」階段中提到了「PREP」與「SPAN」這兩個數據敘事架構,前者可以簡潔有力的提出論點、後者則是鋪陳創造行動的誘因。
假設你在圖表中所要展現的關鍵訊息,是符合對方期待的、或是沒有超出對方認知太多,那麼可以採用「PREP」架構來組織你的說法,包括四個元素:
- 提出論點(Point):想要傳達的結論或建議。
- 支持理由(Reason):為了支持結論或建議,做為根據的見解或洞見是什麼?
- 佐證實例(Example):對應於見解與洞見,有哪些數據表格或圖表的訊息可做為佐證?
- 重申論點(Point):再次重申結論或建議。
相對的,如果你希望透過圖表提出的,是顛覆所有人的嶄新觀點、或是無法直觀理解與接受的洞見,那麼我會建議你採用「SPAN」架構來鋪陳一個循序漸進的說法,包括四個元素:
- 背景陳述(Situation):關於數據背景的說明。
- 觀點鋪陳(Points):引導到結論或建議的見解、洞見或個人觀點。
- 頓悟時刻(A-ha):想要傳達的結論或建議。
- 後續行動(Next):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或解決方案。
相較於「PREP」架構,採用「SPAN」架構不只是希望對方認同,更要讓對方願意採取行動。因此需要創造行動的誘因,利用數據來量化「效益」讓對方感受到採取行動是值得的。
用對圖表,看似是最簡單的方式,卻能向對方證明你的論點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幫助對方更好理解、認同,並願意採取我們期望的行動,對於工作上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樂金文化出版
作者:劉奕酉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從公司職員到一流自雇者、從寫作曝光到受邀出書,
一套做什麼都上手、都得其法,甚至還能成為專業的致勝思維
一流職場工作者都在用的思考術!
不必懂算數、熟統計,只要腦中有「數」,人生所有難事變簡單
作者大方附贈雲端特典,內含ChatGPT應用與補充書單
你是否一碰到新問題就卡關?面對難題總是束手無策?
又或者,總是依循過去經驗來辦事,甚至是純粹靠直覺來賭一把?
在任何領域,打破問題僵局的能力,決定了你的待遇。
要想勝出,不該再憑感覺行事,要用「數據思維」來處事!
像達人一樣思考,任何領域都取得較高的成功機會
高產出達人劉奕酉,曾在高科技產業擔任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十餘年,時常需要面對工作中的各種難題,並在短時間消化大量相應數據,藉此找出最佳解。不只如此,他還有以下的驚人事蹟:
- 只花一年,就成功從公司職員離職成為一流自雇者。
- 費時兩年,由寫作曝光到出版橫跨簡報、高產出、視覺化的書籍。
- 短短六年,受各大企業競相邀約進行數百場的演講和課程。
究竟他是怎麼做到在短時間內就快速解決排除萬難,在各個領域都能勝出,成功站穩腳步?
他成為高勝算達人的祕密,就在「數據思維」!
你可能會想說,數據思維不就是說話或分析會使用數據嗎?哪有什麼了不起!其實顧名思義,「數據思維」是一種使用數據來思考、表達與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但究竟該怎麼運用才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功機率呢?這次,他不藏私的揭密自己的大腦,將這套思維模式具體化──透過2個核心能力「數據敏銳度」和「數據洞察力」,與4階段「問題診斷」、「脈絡拆解」、「分析判讀」、「論點表明」來幫助大家落地實踐,用數據創造價值。
為什麼高勝算達人能快速解決問題,你卻做不到?差別就在「數據思維」
當老闆問你「最近業績如何?」,你會怎麼答?
憑感覺的你:立刻去翻數據、尋解答,但卻以錯誤的問題來找答案,最後答非所問、白費時間。
高勝算達人:會先回到問題本身,確認真正具體、明確的問題是什麼。以這個問題來說,應該確認「最近」究竟是這個月或這季?「業績」是指銷售量還是淨利?老闆問這個問題的意圖?等問題,才能再進行下一步。
拿到這個月OO產品的銷售數據,你會怎麼做?
憑感覺的你:直接嘗試分析,但卻不知道問題與數據是否合宜,最後取得流於表面的結果。
高勝算達人:一樣得先確認目前要回應的問題是什麼,並將問題進行拆解,以確認目前的數據是否充足後,才能開始分析。以這個問題來說,應該是先確認上司想看到什麼?是不是還需要蒐集其他同期的數據或類似產品的數據做比較、分析?接著再根據上司的期望找出有勝率的行動策略。
你看出不同了嗎?高勝算達人之所以能又快又好的解決問題,正是因為他們比起一般人慣性運用直覺和經驗,更懂得運用數據思維達到這三點:
一、洞悉問題的本質:用數據釐清問題脈絡,找到問題的核心。
二、打破常規的思維:藉由數據提供新的思路與解決方案。
三、提高決策的勝率:透過數據減少主觀判斷、直覺盲點或經驗偏誤。
而這三點價值,就是數據思維能「降低不確定性、增加勝率」的祕密。
想加入高勝算俱樂部,你得先認識「數據」是什麼!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數據」比比皆是又唾手可得,包括「看得見」的文字、數值、圖像,以及「看不見」的聲音、情緒等。而這些數據,都是我們可以進行蒐集整合的來源,也會影響我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
因此,數據在思維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用來澄清問題、驗證想法與支持決策和行動。而了解數據並懂得蒐集整合數據,更是數據思維模型的基礎,和執行數據思維的各階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