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英文諺語Still waters run deep(靜水深流)畫龍點睛地總結她這10年來的體悟──比起顯而易見的領袖魅力,內向領導者確實一直在安靜地發揮無比深遠的影響力。


文:張瀞仁

內向者的獨特領導個性

好的領導者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表示,過去50年來,他與各式各樣的執行長共事過,有深居簡出的、有極度交際的、有決策如電光石火的,也有緩慢謹慎的。但最有績效的執行長身上有種共通點,正確來說,應該是沒有一種特質,就是魅力。

管理大師、《從A到A+》的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檢視許多表現亮眼的企業,發現那些執行長們並非一般以為的耀眼、充滿魅力的領袖,他們的成功反而來自極度謙虛的態度和強烈的專業意志。柯林斯將這些人歸類為「第五級領導人」,他們野心勃勃,但這般企圖心是為了組織、為了達成團體目標而高張,並非為了自身利益或名聲。

加上內向的人通常較不怕獨處,他們花比較多時間在內在宇宙中遨遊,因此更會反省,並專注在思考、觀察、計畫、想像、創造、提出解決方案、深入研究並徹底執行。柯林斯歸類出其特質包括謙遜、安靜、沉穩、自制、溫和、保守,甚至害羞。

長期從事內向者職場研究、教學與訓練的職場人力開發專家珍妮芙.凱威樂,2009年出版《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註1)時,對內向領導人的研究還不多,只寫道:「沒有資料顯示外向者一定是比內向者更成功的領導者。」

時至今日,這本書再版,她是這麼跟我說的:「雖是同一本書,但我改寫了非常大的部分,妳簡直無法想像短短10年內,職場就對內向者的觀念有這麼大的翻轉,可見內向者一直以來是多麼地被忽略。」

我很喜歡的一句英文諺語Still waters run deep(靜水深流)畫龍點睛地總結她這10年來的體悟──比起顯而易見的領袖魅力,內向領導者確實一直在安靜地發揮無比深遠的影響力。

可以「一秒變外向」的內向者

社會化是不斷學習社會價值和規範的過程,大部分內向者在經過家庭(一直推你跟其他小朋友互動的爸媽)、學校(規定上課要發言才有分數的老師)、職場(認為主動說話才叫作積極的老闆)等不同情境的訓練下,多少都可以在內、外向間轉換,並附贈讓自己成為偽外向者的演技。

社會化不僅使內向者成為職場人才,也可以成為卓越的團隊領導。華頓商學院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研究指出──特別是在一個大家都積極貢獻想法的環境中,外向領導者較重視個人自我表現,而善於傾聽的內向者則比較容易採納建議,並做出最有助於團隊的判斷。

當團隊成員提出創新的管理方法時,外向者會想:「你說你有可能讓團隊變好,是這樣嗎?我才是明星呀!」而內向者則會想:「噢,你這樣說很不錯,但他那樣說好像更有挑戰,不如結合一下吧!」只要可以跳脫自我框架,同時關注周遭的人及其需求,就可以給團隊成員更多的發展空間。

我有個認識十幾年的朋友,明明也是內向者,卻早已練就一身健談的功力,和外向者也合作無間。像她一樣的內向者隱身在你我周遭,因為不是主流,內向者通常要花些力氣調整、適應和外向者工作與溝通的方式與技能;因此就算是擔任公關、行銷等職位,內向者也可以用上苦練多年的技巧,成功符合工作需要。

當個內向好主管

「我連跟大家講話都會緊張,要怎麼當主管?怎麼帶人啊?」

「當主管好可怕,我可以不要升職嗎?」

每當有人苦惱地問我這種問題時,我都想拍拍他的手臂,告訴他:「真的有辦法,你看比爾.蓋茲不是很酷嗎?」

劍橋大學個性心理學教授布萊恩.李托(Brian R. Little)在他的著作《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註2)中探討影響個人與其職場行為,指出一般人常覺得領導者必須外向,像華爾街之狼那樣散發領袖魅力,激勵夥伴同事,甚至魅惑對手。

事實上,領導風格不該侷限於一種。冷靜內斂的的內向者也可以成就頂尖的領導者,比爾.蓋茲、巴菲特都是典型的例子,重點就在於如何認清處境,並盡可能擅用優勢。比爾.蓋茲曾說:「聰明的內向者會找到自己的優點,像是願意用一段時間深入思考、縱覽群書、超越自我想法的極限,以解決問題。」

無論是不是內向者,對許多人來說,擔任管理職都是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改變。晉升主管表示自己獲得認同,公司願意讓你擔負更多責任,但另一方面,我們或多或少會懷疑:「我真的有辦法勝任這樣的角色嗎?」或「還要這麼多討論與溝通,我自己做,早就完成了。」

內向者領袖有哪些必殺絕技?

1. 能夠盯緊目標

外向領導者通常有「新奇事物症候群」(Shiny Object Syndrome, SOS),也就是任何開始熱情滿溢、勢在必行的事情,都可能突然讓他感到索然乏味,隨即又投入另一個看起來閃閃發亮的目標。相較之下,內向領導者比較能專心致志地完成一系列目標,就算連連開創新任務,也是秉持「一次做好一件事就好。」

2. 善於團體戰

內向型的主管因為本來就不喜歡成為焦點,傾向借重他人所長,比起光芒四射的外向型主管,反而讓下屬有發揮的機會。看看知名遊戲設計公司威爾烏(Valve Software)網站上是如何介紹團隊的,不見總裁霸氣外露的照片,反而只有幾行字──「沒有老闆、沒有中間幹部、沒有階級。我們只是一群有幹勁的人,聚在一起做很酷的事。」是不是超酷!

3. 低調是優勢

在什麼都要用按讚數來衡量的時代,高調好像沒什麼不好,但有時候,鴨子划水會取得更多優勢。一些外向的企業會運用各種媒體、透過不同管道確保自己「不斷地被看到」,每個動作都要

萬眾矚目。反觀百年造磚企業Acme Brick,或地板製作龍頭Shaw Industries等表現遠優於業界同行的公司,執行長不上媒體,專心工作,而且沒有人知道他們接下來要做什麼,像忍者一樣「觀之在前,忽焉在後」的對手,才真正讓人感到害怕。

4. 強化傾聽與策略性思考

這兩項都是內向者原本就擅長的能力,身為主管可以更強化這兩部分。領導力教練盧.所羅門(Lou Solomon)認為在傾聽之後,更要以得到的資訊為基礎,進一步跟團隊溝通「為什麼要這麼做」或「我可以怎麼幫你」。

好的主管應該眼光長遠,有綜觀事物的能力,對於團隊運作、如何達成目標、該往什麼方向走,有全面性的規劃,而這樣的策略性規劃正是內向者擅長的深度思考。

5. 善用小組或一對一面談

內向者擅長與少數人對話,因此內向主管可以利用這項特質來安排會議,無論是走動式管理或小組會議,內向主管在人數有限的情境下可以發揮得較好。

然而,有些主管的職責之一,就是要增加團隊成員互動的機會,秉持幫助人的心態開會,如此對具有同理心的內向者而言,會較有意義感而降低踏出舒適圈的焦慮感。另外在分配工作時,也別因為是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敢分配出去。相反地,要抱著「要讓他多嘗試,搞不好可以成為他擅長或喜歡的事」的心態。

6. 轉化衝突,而非避開衝突

工作上難免會面臨衝突,對外在敏感的內向者,容易選擇避開。但若身為主管,如何面對、處理衝突便是重要的一課。當衝突無法避免或管理時,要保持開放的心胸,尊重對方(不等於同意對方),尋找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共同點。不妨直接詢問:「你為什麼這麼覺得?」「你在擔心或害怕什麼?」「你覺得對你來說,最差的狀況會是怎樣?」藉此發掘出對方的顧慮。

7. 創造獨特的內向領袖魅力

內向者不需要假裝外向或學習外向者如何施展領袖魅力,自有方法與團隊成員連結。心靈成長開發網站TheThread.Life的行銷長麗莎.佩崔莉(Lisa Petrilli)認為「大多數的內向者都很迷人,能啟發團隊,並且具有領導魅力,因為他們擅長思考與目的導向,並把這樣的基礎帶入領導風格中。」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吝惜與團隊成員分享你的時間和專業知識。不要因為自己內向而覺得不好意思或抱歉,畢竟人們喜歡與坦然的人相處。

註釋

原書名為《The Introverted Leader: Building on Your Quiet Strength 》,繁體中文版由三采出版
原書名為《Me, Myself, and Us: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and the Art of Well-Being 》,繁體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
相關書摘 ▶《安靜是種超能力》:「慢熟」又怎樣,內向者利用四大優勢爬上成功頂端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方舟出版

作者:張瀞仁

- 誠品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透過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誰說安靜的內向者沒有當「行銷專家」的本錢?誰說害羞的內向者無法勝任「國際慈善募款工作」?誰說話不多的內向者成為「職場導師」沒有說服力?本書作者以「內向者」的身分現身說法,描述了她長期以來與外向文化之間的搏鬥史,破解一般人對內向者的既定印象與框架。

事實上,「內向」並不等於「沒有野心」,也不會抵消工作能力,更不會成為成功的絆腳石。內向者擁有優良的協調能力與鉅細靡遺的思考力,能心無旁鶩地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予主管、客戶及同伴強大的信賴感,同時他們還是非常好的傾聽者,能高度同理及體貼他人,擁有一位內向者好友如獲人生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