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你應該同一種工作做十年,還是十年內在同一領域學習新的東西、擴展能力?——這本書將告訴你,到底哪些知識對你有用,以及如何分配在各領域投入的時間。


文:派特・福林(Pat Flynn)

隨著本書繼續往下說,我們會看到一套架構,告訴你如何開始動手培養技能。但是,在展開行動之前,你需要理解我們在談的原理,有了這些原理,才能幫助你更善於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愈來愈好。

以下就是這些原理:

  1. 技能堆疊>專精
  2. 短期專精
  3. 百分之八十法則
  4. 整合>分離
  5. 重複與抗性

且讓我為你簡單說明以下每一條原理,之後,我們會看到這些如何套用到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幾乎所有我們有興趣的事都可以涵蓋在內:

1. 技能堆疊>專精

簡單來說,不管是什麼事,(在多數事情上比多數人)做得更好比做到最好來得好。組合起來的技能會比單項技能本身更有力,就算還沒有完全發展好也沒關係。這是身為通才的基本優勢。培養出技能還不夠,你必須學著組合。我使用「>」符號來表示「優於」,請參考。
要成為通才,不是指你要同時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好。好的通才通常是短期的專才,這是說他們會一次只專注於一、兩件事,一旦把這些事做到八成(不會繼續精進;請見下一條原則),就會把注意力轉向下一件事。

3. 百分之八十法則

百分之八十法則是說,如果百分之百代表成為全世界最棒的人,那麼,你就不要做到超過八成以上,因為再深入就跨進專精的領域裡了。相信我,雖說是八成,但也已經很熟練了,因此,如果你在某一件事上已經做到八成、但是人生仍無法成功,那你大可假設問題不在你身上;你該去培養新技能了。

4. 整合>分離

這條原則說,你應該練習你需要擅長的事就好,這些指的是和手邊的任務有關的事。這講起來好像很理所當然,但一般人常常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對欲達目標毫無意義的技巧或技能上。舉例來說,一名吉他手如果想要學會彈奏AC/DC樂團的歌曲,那他根本不用去學B13和弦,因為這個樂團從不用這種和弦。


這條原則也說,不管你想要達成的結果是什麼,要以結果為脈絡,在這之下盡量演練所有相關技巧。再來談一談想要學會彈奏AC/DC樂團歌曲的吉他手,他應該去學習在彈奏這些歌曲需要的和弦,而且是放在歌曲的脈絡下彈奏。特定的練習就會產生特定的結果,僅練習你需要的,這樣就夠了。

5. 重複與抗性
最後,如果你希望在某個面向上能做得更好,你要練習去做這件事,同時還要找到方法把這件事變成對你來說有點困難。只是去做不夠,你還要把事情變成對你來說有點難度。

健身是一種比喻
我想到其中一種最能用來解釋這五條原則的方法,就是透過健身來講,雖然有很多人不認為健身是一種技能,但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如果用來完成任務的能力不叫技能,那什麼才叫技能?健身不就是完成任務?不然還有什麼?對我來說,理論上,能夠做到引體向上和能吉他獨奏沒有太大差異,因為兩種活動都需要運用到重複和抗性。唯一的實質差異,是人展現的技能類別不同;兩種活動都稱得上是技能。

很多人無法達成健身目標,部分原因是他們不認為健身是一種技能,只把健身當成一種習慣。養成習慣對於培養技能來說很重要,但只把一件事變成日常慣例、卻不找方法在日常慣例中求進步,並不夠。要求自己去做例行公事只能讓你在這項技能上面稍有進步,你會比什麼都不做的人好,但你很難做到很好。因此,你需要搭配其他原則。

如果我從體育教練的觀點來和你談這些如何?那不是很有趣嗎?

好,孩子們,集合。今天是第一堂體育課,我們要先講好一些事,接著才讓你瘦小的身體去接受等在眼前的嚴格訓練。首先,你必須了解一項重點,健身和音樂、數學並無差別,因為我們運動時在做的事就是在學習技能,不同之處只有上體育課時學的不是要跟上拍子或是把整數加起來,而是在操練我們的體能,比方說做伏地挺身與引體向上。有些人比較容易成為音樂家或數學家,有些人則比較會做引體向上,但這不表示比較不會做引體向上的人永遠也做不好。(我說「比較會」,是指天生就擅長於去做某件事。)

以健身為例,這被當成一種技能,因為你在練習之後會做得更好。這樣的過程就是所謂的「以特殊適應來面對強加的要求」(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基本上可以套用於你能想到的每一件事。如果你不練習打擊和投球,就無法把壘球打得愈來愈好。如果你不練習捲墨西哥餅皮,就無法把玉米捲餅做得愈來愈漂亮。如果你不練習彈奏,就無法把吉他彈得愈來愈流暢。如果你不練習,就無法把伏地挺身做得更好。健身實際上就是一群技能的組合,不是嗎?

或者說,至少我們認為應該是。如果一個人可以做一千次的仰臥起坐,但卻跑不了一哩路、攀不上繩索或做不了一下伏地挺身,這樣可以稱得上是「健身」嗎?我認為,他們一點也不強健;他們只有一種能力。這看起來是專精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是只擅長一件事、別的事情都做得很糟的人。我這一門課的重點不在於培養專精者,而是要培養通才。我們的目標,是要打造所謂的「一般性的體能就緒狀態」(general physical preparedness)。

孩子們,我希望你們有能力、且做好準備,幾乎能無所不能。我希望你們能攀上繩索、跑一哩路且能舉重。我不想看到你們在體育課上擔心自己能不能在某個單項運動中成為冠軍;這部分留給專才去辦就好。我們要的,是盡可能培養體能以從事多樣活動。我們的座右銘是:一般性的體能就緒狀態>專門性的體能就緒狀態(specific physical preparedness)。

原因何在?嗯,這有幾點可說。第一點是競爭優勢。你在某個項目上當然贏不了專精者,但是在多數非屬其專長的項目上卻辦得到。你能舉起的重量贏不了舉重選手,但是跑步可以跑贏他們,柔軟度和速度也比他們好。你跑步贏不了鐵人三項選手,但是你可以比他們舉起更重的重量,肌肉張力也比較高。還可以繼續講下去。通才主義會給你更多優勢,因此,如果舉辦以完成各種不同運動為目標的健身奧運賽,你可能在任何項目都得不了第一,但是總積分可以抱走冠軍。這就是我們所努力的目標。

還有這個:你也必須了解,健身與健康並非同一件事。我們說,健身是能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健康則指的是組織與身體系統之間在理想狀況下進行交互作用。專精的問題,在於你會把健身練到極限、以至於有損你的健康。你會很努力在某些體能項目上把自己訓練到最好,在過程中弄傷你的背或是引發腎衰竭。在健身界裡,這些都是會發生的真實事件,一個人為了想成為世界第一等而損害了身體健康,是常見的代價。

任誰都無法否認,一個人要把健身練到很頂尖的狀態,才能在這些運動項目表現得極為出色,但我也懷疑有誰能否認他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足球員到頭來會有點腦震盪,舉重選手終究都需要新的脊椎,體操選手的手肘最後都嚴重變形。這些就是專精的代價,完全無可避免。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從技能堆疊到能力變現,你所有的投入都不會徒勞無功》,時報出版

作者:派特・福林(Pat Flynn)
譯者:吳書榆

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每天只要花一個小時,就能學會新技能。
讓你的能力與時俱進、整合出更多可能。



你應該同一種工作做十年,還是十年內在同一領域學習新的東西、擴展能力?

——這本書將告訴你,到底哪些知識對你有用,以及如何分配在各領域投入的時間。

還記得小時候,大人總會問「長大後想做什麼?」於是我們開始尋找自己的專長、投入所有努力在我們最擅長的事,而放棄了其他會使我們分心的興趣。

然而,身為一名吉他手,你可以專精在成為技巧最突出的那一個,等待被挖掘;或者你可以學著如何行銷、製作MV,增加你的音樂被聽到的機會。後者的優勢在於——當你在現有基礎下,去發展合適的能力,你可以更快學會新技能,而且保證能派上用場。

從3個面向,獲得你所需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

關鍵統合技能:用途較全面的基礎能力,例如好的邏輯或寫作力。

興趣技能:你喜歡做的事,例如看電影或聽音樂。

需求導向技能:為了支撐你的興趣所衍生出的能力,例如行銷。

釐清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目標,就能知道將來應該學習什麼。你會發現——擁有多項跨領域技能,並且能將它「整合」起來的人,往往會得到更多

自由和選擇——即使沒有選擇立足單一領域,即使沒有花一萬個小時刻意練習,你依然可以從技能堆疊中成就一切。

5大原則,教你運用有限的時間,突破學習瓶頸。

技能堆疊勝過專精:在必要的技能上達到一定水準,再將它們整合起來。

短期專精:當你需要快速提升某方面技能時,先放慢其他領域的腳步。

百分之八十法則:達到一定成效後,你的投資報酬率就會開始下降。

整合勝過分離:從你的主要目標去鎖定學習範圍,整合幾項重要的技能。

重複與抗性:習得一項技能後,你必須向上設定更高的難度,保持進步。

透過這本書,你可以在看了電影後,寫文章發表影評、開分享會吸引粉絲,將技能整合出更大的力量,使你的所有興趣都能為你帶來成功與收入。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