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人脈太廣,很難形成有意義的連結。研究發現,人最多只能跟一百五十人維持有意義的關係,超過這個數字就很難真正認識人脈中的人。試試一個簡單的練習:當你想到相識的人和朋友時,你想得起每個人的長相嗎?這些人讓你心動嗎?大概沒有。


文: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史考特・索南辛(Scott Sonenshein)

整理人脈

對藝術家來說,IG是很重要的社群媒體平台。英國畫家和插畫家麗安的IG追蹤者多達一萬五千人。這個數字雖然令人興奮,但跟這麼多人連結互動卻很花力氣。太多瑣碎的訊息,讓人難以回應真正重要的訊息——也就是有興趣的買家。而且網路世界少不了酸民,這些人會發表粗魯無禮的言論,有些是蠢話,也有接近攻擊性的謾罵。這些留言愈來愈多,麗安漸漸覺得自己被這種耗時傷神的網路活動榨乾。

麗安耗費太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甚至忽略了工作和生活。「我是母親,也是個藝術家,」她驕傲地對我說,「沒時間一天發十次推特。」然而,事實上麗安花在IG上的時間比實際作品還多。

她決定做一個大膽的改變。

讓你的人脈成為心動的來源

麗安刪了IG帳號,放棄了所有的追蹤者。「在現今的社會中,大家都想要愈多追蹤者愈好,但那不是我的目標。」她解釋,龐大的人脈對她賣出作品的幫助不大,「當你想販售的是藝術之類的商品,我寧可要五十個會買藝術作品的熱情追蹤者,而不是一萬五千個興趣不明、還會傳來粗魯留言的追蹤者。」追蹤者歸零之後,她得以更仔細挑選與她互動的人,只跟真正欣賞她作品的人建立關係。

無論面對面或在網路上,我們都很容易以為認識愈多人就是人脈愈廣,例如電話上的聯絡人、臉書上的朋友、IG追蹤者、LinkedIn上的人脈,或是推特上的跟隨者。可輕易追蹤的計量法,讓我們看著數字上升就心情變好。我們把自己的數字跟同事和朋友的數字相比較,誤以為建立的連結更多,我們就更重要,或是更受歡迎、更成功。殊不知擁有廣大的人脈只代表一件事:你累積了廣大的人脈!

讓你的人脈成為心動的來源。裡頭的人要是你樂於相處並幫助的人,他們在乎你的發展和成功,向他們坦承挫折和尋求建議也很自在。

精簡人脈,打造有意義的連結

人脈愈廣,裡頭有人能幫到你的機會就愈大,例如從中發現尚未公開的職缺或某個難題的答案——這就是大家花那麼多時間拓展人脈的原因。你認識的人,無論是工作上或社交上,對你已經有基本的了解;但廣大的人脈中,多數人跟你的互動都很少,所以你從他們身上還能學到很多。不過,充滿重要人士的人脈,和充滿願意伸出援手的重要人士的人脈,有相當大的差別。

凱倫是新創企業投資人,曾任科技公司主管。一開始她嘗試了拓展人脈的傳統路線,那就是盡可能多認識一點人。「我大概有大半年的時間都花在參加研討會和認識人上面,」她告訴我,「回想起來,那都不是真誠的互動和聯繫,而是一種數字遊戲。」很累人,而且到頭來都是浪費時間。

反省過總是讓她失望的交際應酬之後,她發誓要做點改變。凱倫不再灑下大網,轉而跟一小群人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後來她正好在評估一家公司的投資潛力,亟需一份專業研究報告。雖然她的新人脈不大,裡頭卻有凱倫認為可能幫得上忙的女性。凱倫向這位女士求援,不到幾小時就收到詳細的回覆。「那份研究如果是我自己來做,要好幾個禮拜才能完成。」凱倫說。由於她跟這群人已經建立穩固的關係,她幾乎立刻就得到幫助。幾天後,她寄了一封手寫感謝函給幫助她的人。

精簡人脈後,凱倫還獲得其他好處。「交際應酬帶給我的壓力也少很多⋯⋯腦袋空出了很多空間。」她說。

人脈太廣,很難形成有意義的連結。研究發現,人最多只能跟一百五十人維持有意義的關係,超過這個數字就很難真正認識人脈中的人。試試一個簡單的練習:當你想到相識的人和朋友時,你想得起每個人的長相嗎?這些人讓你心動嗎?大概沒有。

即使是人脈很廣的人,多半也只跟其中的一小群人互動。我們人脈中的「朋友」,很多都不是真的想跟我們建立關係,只會在需要幫助時想到我們。第五章中學會整理時間的克莉絲汀就吃過苦頭,才學到教訓。克莉絲汀是哈佛的企管碩士,她以為名校的廣大人脈會為她帶來許多好處;久而久之卻發現,這種人脈中有意義的關係不多,反而有一大堆人有求於你。「最誇張的一次是短短兩週就有十個人寫信給我,問我意見,」她解釋,「這些都不是朋友,也不是用心跟我建立關係的人。」回應這些人的請求對她的事業和生活都造成影響,讓她覺得筋疲力盡。

拓展人脈不只花時間,如果是網路上的交際,甚至可能有害心理健康。研究顯示,花愈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就愈不快樂,因為人通常只會分享好事,很少人會分享壞消息。你在LinkedIn收過幾次「我被開除了!」或「今天我在工作上捅了個大婁子」的訊息通知?別再跟他人在社群媒體上塑造的外在形象比較,而是要問自己:我離理想的職場生活更進一步了嗎?這是唯一重要的「比較」。


麻理惠的怦然心動工作整理魔法

整理人脈的方法

要建立讓自己心動的人脈,關鍵在於知道自己喜歡何種關係。例如,有些人喜歡被朋友圍繞,一群人熱鬧地聚在一起;有些只喜歡跟少數人建立深厚的關係。我就屬於後者。我很不擅長跟人保持聯繫,跟少數人建立關係比較自在。

不過,後來我辭掉上班族的工作,開始當全職的整理顧問之後,因為想要向人介紹我的工作,便投注了很多心力去拓展人脈。我參加了研討會,和不同業界的人聚會,跟很多人交換名片。然而,我漸漸發現有什麼不太對勁。

認識愈多人,我收到的活動和聚會邀約就愈多,行事曆也塞得更滿。最後再也沒有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被信件淹沒,為了回信忙得不可開交。看著筆記本上的人名時,我想不起長相的人愈來愈多。

像這樣被訊息淹沒的感覺並不好。而且我也懷疑,跟我甚至想不起來的人保持聯絡是否很像詐欺。人脈愈廣,我變得更加不安,於是我決定重整我的人脈。

我利用麻理惠的整理法,看著每個名字,只留下自己心動的人。我的通訊錄和應用程式上的人名大幅減少,最後除了家人和工作上的必要聯絡人之外,只剩下十個人。老實說,刪了那麼多名字,連我自己都很吃驚,但後來心情輕鬆多了,更能好好維持選擇留下來的關係。

因為有了更多時間和餘裕,我跟家人更常聯絡,也可以真誠地感謝朋友,即使是小事也一樣。我也比以前更加感激決定繼續保持關係的珍貴友誼。

自從重整人脈之後,我養成了定期檢視及珍惜人際關係的習慣。我寫下目前跟我互動往來的人,並記下我對他們的感謝。我因此更加珍惜他們,跟他們的互動也更溫暖貼心。這種方法正適合我,因為我只要一頭栽進工作,就常忘了替身旁的人著想。

就像為自己打造怦然心動的生活方式,選擇讓你怦然心動的人,然後細心呵護選擇留下的人,兩者都對建立心動的人脈不可或缺。當你覺得人脈有點不對勁時,把這視為一種跡象。要相信一件事:對你建立的關係感到自在,生命才會更充實,也能對其他人的生命有更多貢獻。接著,心懷感激跟不再需要的關係說再見,用心培養決定留下來的關係。

評估聯絡人:找出讓你心動的關係

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有聯絡人名單,例如:LinkedIn、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還有智慧型手機和電子信箱上的通訊錄。之前麻理惠已經教過我們整理名片的方法,但把不同地方的聯絡人名單堆在一起,可能太過耗時。整理人脈時,一個平台一個平台地進行無妨。用類似的方法整理所有平台上的聯絡人名單,先從想像理想的職場生活開始,你希望身邊圍繞著哪些人、和什麼樣的人?你想跟哪些人往來?

一一想著每個人,然後問自己:工作上我需要跟哪些人聯繫?跟同事或生意夥伴保持聯絡,有時是工作的一部分。

接下來問自己:哪些聯繫有助於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這些聯繫為你帶來怦然心動的未來,例如新(更好)的工作機會、寶貴的資訊或洞察,比方銷售線索或有用的建議。

最後問自己:哪些關係讓我心動?例如,想到這個人我會開心嗎?我會期待很快看到他嗎?有些人可能是因為跟你建立了有意義的關係而讓你心動,有些人可能是你喜歡幫助或指導的對象,或是你喜歡跟他們相處的朋友。

如果一個人以上三種都不符合,就把他從聯絡人中刪除,停止追蹤他們,或關閉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通知。很多社群媒體都可以刪除聯絡人或停止追蹤而不讓對方知道。

之後,允許自己選擇真正想留下的聯絡人。以前我都會一律答應LinkedIn或臉書上的交友邀請,因為多增加一個「朋友」當下很有快感。後來發現這不是真正在建立人脈,只是在累積泛泛之交。另外,也不要覺得自己有必要接受所有見面的邀約,或是出席自身領域的所有社交活動。這聽起來或許很難做到,但這樣反而有時間投入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人際關係。

建立高品質的關係

第四章提到的東尼,最近才剛慶祝七年來的第三次升遷。他在能源產業擔任銷售和行銷人員,你可能以為他的人脈很廣,所以才能快速晉升。其實不然。

公司經過大規模重整之後,他的上司被解雇,東尼以為自己很快也會面臨同樣的命運。但他沒有向廣大的人脈求助,而是去找四個關係深厚的友人談,並很快找到四個潛力十足的機會。「重點不是聯絡人的數量。我沒有三十個人可以打電話求助,只有少少幾個人,但都是跟我關係深厚的人。」他說。

如果你的人脈有限,建立對你有益的正確關係就很重要。研究發現,高品質的人際關係是指兩個人真心關心彼此,即使遇到難關,例如期限將至、犯了大錯,或像東尼這樣工作不保的時候也一樣。我們會跟這些人分享自己真實的感受,從他們身上學習,雙方建立的關係也經得起考驗。

我的指導老師珍妮,不但是高品質人際關係的權威,也以身作則,示範了在職場上建立高品質人際關係的方法。在密西根大學任教期間,她證明了與同事之間的良好關係能帶來許多正面的結果,包括促進身心健康、激發創意和鼓勵學習。

想建立高品質的人際關係,首先你要「在場」。在臉書上幫朋友按讚,或看到LinkedIn上的朋友宣布升職的好消息時,傳送制式的「恭喜」都很簡單,但顯然意義不大。如果你不打算傾聽對方說話至少五分鐘(而且可能不是全部都很有趣),就不要隨便問人「最近好嗎?」。若想跟人建立良好關係,不要淡淡回答一句「不錯」。

我記得珍妮第一次問我好不好的時候,我很快回她「不錯」,以為她只是客氣地隨口問問——至今我還清楚記得她的反應:她直視我的眼睛,語氣堅定地問:「不是,我是真心問你好不好?」她不願意接受我的第一個答案,因為那無法培養出真正的友誼。她要知道我遇到什麼事,想像我的狀況,才能真的知道我過得如何。跟我仰慕、也期望自己成為的人坦承自己的事,讓我覺得自己不堪一擊,但我必須克服這分恐懼。即使她是傑出的學者(而我只是個學生),她仍然渴望與人建立真正的關係。

第二,幫助別人在工作上發揮所長。當別人發現你真的想幫助他們的時候,就會敞開心胸跟你建立良好的關係。帶新人是個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幫助他人還有其他非正式的方法,例如幫助需要協助的同事,或是自願傾聽。可藉由當「共鳴板」,為別人的生活帶來大轉變,主動為他們的專案提供建設性的意見,或是替他們的專案發聲。珍妮把很大一部分的教學生涯用在幫助學生上,很少指導者能像她一樣,其成果自然不言而喻。藉由這種方式,她培育出她的領域中最有影響力的專家。

第三,敞開心胸,相信別人,甚至讓自己更加不堪一擊——坦承自己的錯誤和缺點。讓別人能夠親近你,並且看到你也可以成長。當你對自己在職場上的地位很沒自信時,這點很難做到;如果你是領導者,其他人有時會把你看得高高在上,要親近你就更難。即使是公司裡最厲害、最有才能的同事,也會犯很多錯誤,就跟你一樣!丟掉偶包,別再假裝自己很完美,這樣才有可能跟人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

另一個建立信任的方式是真正的授權。別指派工作給別人,卻又不斷監督進度,無視對方的想法。我才剛進博士班不久,珍妮就把研究計畫中的部分重要工作交給我。我犯錯的時候,她很快指出自己也搞砸過很多次,並強調犯錯也是研究的一部分。

第四,鼓勵玩心。玩心不只能讓人偶爾放心地耍笨,也能深化思考並激發創造力。團隊或公司舉辦活動慶祝成果雖然可以帶動氣氛,但更自主自發的活動通常更加真實,也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

珍妮在教學生涯中舉辦過很多活動,出席的都是國際知名學者。教授通常都內向、嚴肅又憤世嫉俗,但她總是能設法激發他們的玩心。她最喜歡的一個方法,就是發給大家象徵活動主題的小東西,鼓勵大家放輕鬆。例如,在專業發展研討會上發給大家種子。


有人請你指導、提供意見或幫其他忙時,不要毫不考慮就一口答應,而是要建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關係。放心拒絕浮泛的請求,畢竟利用人脈幫助你真正在乎的人才有意義。讓我們用高品質的人際關係取代交際應酬,用你覺得心動的一小群朋友取代膚淺空洞的廣大人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怦然心動的工作整理魔法:風靡全球的整理女王╳組織心理學家,首度跨國跨界合作》,方智出版

作者: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史考特・索南辛(Scott Sonenshein)

譯者:謝佩妏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風靡全球的整理女王+萊斯大學商學院教授&組織行為學博士

「怦然心動整理法」╳「組織心理學家工作術」

帶來巨大改變的工作整理心法,首度公開!

  • 讀者狂推:「每個在工作上遇到瓶頸、想要改變、剛進職場或帶領部門的人都該讀讀這本書!」
工作空間是吸引雜亂的大磁鐵——誰沒有過被浪費時間的會議、凌亂的文件、回不完的電子郵件,以及不必要的工作榨乾的經驗!這些現代職場的陷阱,不僅會慢慢磨光工作的樂趣、限制我們的職涯發展,也有害身心健康。然而,你其實可以避免這一切。

在本書中,麻理惠和萊斯大學商學院教授、《讓「少」變成「巧」》作者史考特‧索南辛,進入你生活的第二個重心區——「職場」,結合真實案例、研究發現和實用技巧,從整理抽屜、桌面、實體辦公空間,到整理你的email信箱、會議、時間、人脈、決策……一步一步帶領你整理工作空間,拿回人生的主控權。

結合聞名全球的怦然心動整理魔法和最新的組織行為學研究成果,本書將助你擺脫辦公室雜亂、提升工作效率、達成工作目標,享受乾淨的辦公桌和清澈的心靈所帶來的幸福感受。

本書特色

  • 整理女王麻理惠進軍國際重磅力作,長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及媒體版面! 《恆毅力》作者特別推薦!
  • 麻理惠與萊斯大學管理學教授史考特・索南辛合著,結合「怦然心動整理法」與工作術,從實際上的桌面、工作空間整理開始,進階到工作法、工作態度的整理,跳脫以往麻理惠書的居家整理主題,為廣大上班族提供工作整理魔法。
  • 強烈推薦給工作壓力很大、想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心動感覺的人!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