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兆民

【如何在各種場合避免「尬聊」?】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過這些狀況:

  1. 迎面走來一個不是很熟的人,躲也躲不掉,不打招呼會不禮貌,打招呼呢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2. 對面坐著一個「悶葫蘆」,不會說話,你聊著聊著就發現很難聊下去了,氣氛很僵;
  3. 與同事和主管同乘一部電梯,你們四目相對,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心想要是我剛才爬樓梯就好了;
  4. 朋友聚會上,大家有說有笑,可是一到你發言,大家就冷場;
  5. 跑去相親,總覺得說的那些話特別傻,說著說著就想轉頭走人;
  6. 與長輩或比較厲害的人聊天,總卡在自己不擅長的話題上,突然就接不上話了……

跟你透露一下隱私,以上這些全都在我身上發生過。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準確地說應該是在人生前二十五年的時間裡,都是個內向、沒自信、膽子小、缺乏說話技巧的人,每次遇到人多的社交場合,我都會故意躲開;每次上臺演講或者匯報工作,都像趕赴刑場一樣心情沉重;每次手握話筒去採訪一個個陌生人的時候,我都需要花很長時間做心理建設。

有一天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是主持人,是記者,我必須學會克服這個難關,至少要讓自己不懼怕陌生人,不懼怕和任何人講話。於是我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去鑽研說話這件事。我想搞清楚,人和人之間好的閒聊和溝通,究竟有沒有規律可循?

想要在各種場合掌握輕鬆聊天的方法,想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讓我總結出「一個真理、兩個原則、三個技法」。

1. 一個真理

閒聊是一種生存能力。和人溝通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人類學家甚至認為,剝奪和他人接觸的機會,是一個人所能承受的最殘酷的懲罰。

在我面對面接觸的近百名學員中,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員認為閒聊是很無聊的事情,毫無意義,耽誤時間,為什麼還要專門學習呢?學了又有什麼用呢?

我挺理解他們的想法,畢竟生活節奏快,自己的性格又比較內向,宅在家也挺好啊。但我還是要說,雖然聊天的內容不一定有什麼重要資訊,但是絕不意味著它毫無必要。或者說,正是因為聊天的隨意性,才顯出它特別有意義。

什麼意義呢?

第一,閒聊是所有溝通的敲門磚。文化語境不管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社會,人和人不可能一見面就直奔主題,特別是關係不熟的人,直衝主題是不尊重和冒犯,閒聊這個步驟絕對不可以省略。

第二,閒聊是一個人性格、見識、品味甚至價值觀的外顯。一個人喜歡喋喋不休還是更喜歡傾聽,是高談闊論還是措辭謹慎,是喜歡聊八卦還是喜歡聊股票,語速快還是慢,聲音大還是小,所有這些都在透露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對一個人的認識和了解也只能從閒聊開始。

第三,閒聊的意義在於,它是自我確認的重要環節。魚只有游在魚群中才知道自己個頭大小,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不斷得到自己是誰、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自我確認。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閒聊就是一個人獲得歸屬感、存在感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們說閒聊是一種生存能力,這是首先要達成的共識。無論你性格外向還是內向,從今天開始要更加重視閒聊,因為一個會閒聊的人,心理會更健康,工作會更順利,幸福指數會更高。

2. 兩個原則

  • 第一個原則:「控場率原則」。

什麼意思呢?你肯定看過足球賽,比賽結束後會有技術統計,叫雙方控球率,一般來說,最後贏球的往往是控球率高的球隊。把這個概念移植到談話中時,你會發現其作用正好相反,閒聊的時候——無論是兩個人聊還是一群人聊——一旦某個人的「控場率」過高,就會令一場談話走向無趣。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始終是某個人在高談闊論,其他人沒有插話機會,這樣的談話會很無趣。

知道這個原則後就好辦了。調整控場率的目標不必非得是五:五,大體上保持四:六或三:七的比例,就很理想了。自己說話過多的時候,及時停下來,把話題交給對方;自己話少的時候,擇機加入談話或者創建一個新話題。

有人說,這個道理都懂,可是具體怎麼做呢?給大家很簡單的一句話:接住、送出去。就像打乒乓球一樣,別人打過來的球先接住,然後再打回給對方。

舉個例子:

甲:你家在哪裡呀?
乙:哦,家在南京,你呢?

這裡面的關鍵點不是接住,而是送出去:「你呢?」

再舉個例子:

甲:哎呀!這部電影太爛了,我都想退票了。
乙:我看網上評價也不太好,(接住)你也覺得不好看是嗎?(送出去)
甲:拍的什麼嘛,為了搞笑而搞笑,而且層次也太低了。
乙:嗯,今年好像就沒幾部好看的國片,搞得大家都不知道該看哪部電影了?(接住)你一般都喜歡看哪種類型的呀?(再送出去)

接住、送出去,話就不會掉地上,就可以非常好地平衡兩個人的對話量,對話量平衡了就不會冷場了。有沒有發現,剛才我舉的例子有什麼規律嗎?沒錯,就是先跟隨對方或先表示類似的觀點,然後透過一個問題延續舊話題或創建新話題。

「哎呀!這部電影太爛了。」對應的話是什麼?「我看網上評價也不太好。」
「拍的什麼嘛,為了搞笑而搞笑,而且層次也太低了。」哪一句是跟隨?「嗯,今年好像就沒幾部好看的國片。」

很多聊天為什麼進行不下去?就是因為我們太急於表達不同觀點,而且不同觀點還建立在「對方是錯的」這個前提下,我有個印象深刻的經歷。

一次朋友聚會,裡面有個女孩的工作比較神祕,是替軍工廠提供配件的一家企業。有位男士很好奇,就問她:「妳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見飛機大炮呀?」你猜這個女孩是怎麼回答的?

她說:「你好幼稚啊,我們又不是造飛機大炮的。」氣氛瞬間尷尬,這位男士也僵在那兒了,我趕緊找個話題岔了過去。

結果還沒完呢,還有不知趣的朋友又問這女孩:「想應徵你們公司需要什麼特殊條件嗎?像我這樣的能去面試嗎?」她說:「徵人的條件我不太了解,不過我當時是一面試就通過了!」然後又是一片啞口無言。聚會快結束時,女孩先走了,留下來的人全炸了,七嘴八舌地說:「這女的誰叫來的呀,太傻了,會不會說話啊,以為自己是誰啊!」那場面真的是同仇敵愾啊!

為什麼這個女孩這麼惹人嫌棄和討厭?就是因為犯了我剛才說的那個點——太急於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一旦你急於表達不同觀點,就會讓談話控場率失衡,馬上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氣氛。該怎麼辦呢?我來演示一下。

還是剛才那兩段對話。

第一段對話:

甲:妳的工作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見飛機大炮?

怎麼接住再送出去?

乙:我去之前也這麼以為的,那多酷啊,我從小就有上戰場打仗的夢想,結果沒想到去了才發現,就跟礦泉水工廠一個樣,也是那種生產線,各種機械手臂,而且我是坐辦公室的,工廠一年也去不了幾回。

先跟隨對方的話說出類似觀點,然後再闡明自己的觀點,別急著否定別人。第二段對話:

甲:你們公司徵人需要什麼特殊條件嗎?像我這樣的能去面試嗎?

怎麼接住再送出去?

乙:據說只招碩士以上學歷,不過像你這麼帥的,估計也沒問題!

要記住,閒聊不是回答記者問題,不必那麼嚴肅,有時開開玩笑,順便誇誇對方,便能好好地調節氣氛,大家都不會尷尬。你說對嗎?

  • 第二個原則:交換原則。

溝通交流的本質是一種交換,會聊天的人都是善於交換的人。怎麼才能不著痕跡地透過交換獲得理想的聊天效果呢?

這裡要引出「社會交換理論」,這是一個社會學理論。什麼意思?就是所有的關係都建立在社會交換理論之上。我們和對方相處帶給我們的收益,如果大於或等於要付出的成本,我們就更願意建立和維持這段關係。換句話說,當我們和某個人交往發現「無利可圖」的時候,這段關係很快就會結束。

我們有時候不願意和陌生人說話,就是因為還看不到預期收益,甚至擔心自己血本無歸。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低,他就會想,我對別人而言沒什麼可利用的價值,所以不會有人想認識我。實際上,在社會交換理論中,「收益」這個詞,既包含有形收益也包含無形收益。

每個人的價值一定包含了能為他人提供的無形收益:理解、尊重、同情、喜歡,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友情和愛情。所以,當有人在心裡說:「你竟然這麼理解我的處境,並聽我傾訴,你一定是個不錯的人。」這種想法就不難理解了。收益,具體到聊天中,是個挺容易的事,它取決於你多麼在意對方。

明白了交換原則,我們就來說說要點。

第一個要點,學會贊同。

這一點太重要了,如果你只想學一個聊天招數,那就學會贊同吧。恐怕你會問:「我明明反對他的觀點,為什麼還要假裝贊同呢?我一定要這麼虛偽嗎?」

我非常負責任地說,這絕不是虛偽,只是你沒理解贊同的全部含義。

贊同,並不意味著你要同意對方的所有觀點,但是一定有某個部分,甚至很小一部分,說得有幾分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日常對話當中善於抓住這個有道理的部分並加以贊同,你的談話能力會呈指數上升,你也會更受歡迎。

一般來說,句型是這樣的:

嗯,這一點有道理,有的人可能真的會這麼做,不過我同時在想……

先贊同,再表達自己的疑惑。

為什麼說贊同十分重要呢?無論對話雙方是朋友、親子,還是主管和下屬、老師和學生,人人都會有自我防禦意識,當一句話讓一個人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他的自我防禦機制就會啟動,這個時候你說再多道理,他也很難聽進去,對話自然就無法進行下去了。聊天也是這樣,學會贊同別人的觀點或一部分觀點,別人就會認為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便不會開啟自我防禦機制,很多話題也就容易展開了。

第二個要點,學會自我袒露。

再介紹一個理論——「周哈里窗理論」。人的內心世界分為開放區、隱藏區、盲目區和未知區。開放區就是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事情;隱藏區是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事情;盲目區是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事情;未知區就是我們倆都不知道的事情。把隱藏區的資訊轉移到開放區,這個轉移的過程叫自我袒露。簡單地說就是,把只有自己知道的事透露給對方。

這有什麼好處呢?你會發現,適當地向別人透露自己的私事時,對方就會認為你當他是朋友了,至少比較信任他。而且人很有意思,當你把隱藏區轉移到開放區的時候,多數情況下對方也會這樣做,這時候你們就完成了一次資訊交換,彼此之間的距離也就拉近了,你們都會覺得和對方聊天是有價值的,或者是有意思的。

3. 三種技法

  • 第一種技法:話題繁殖。

很多時候,不會聊天是因為缺少話題,不知道該聊什麼。有個朋友說:「我每天都在實驗室裡待著,下了班就回家,回家就做飯、帶孩子,不怎麼看報紙、看電視,不喜歡玩手機,所以我確實沒有聊天的題材啊!」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你只是不會話題繁殖而已。

話題繁殖,顧名思義就是讓一個話題「生」出一個甚至更多個話題,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還記得之前那個看電影的案例嗎?

甲:哎呀!這部電影太爛了,我都想退票了。
乙:我看網上評價也不太好,你也覺得不好看是嗎?
甲:難看死了,拍的什麼嘛,為了搞笑而搞笑,而且層次也太低了。
乙:嗯,今年好像就沒幾部好看的國片,搞得大家都不知道該看哪部電影了。

一般來說,聊到這個「爛電影」時就快聊不下去了。那麼接下來我們來對「爛電影」這個話題進行繁殖。

「爛電影」可以繁殖成「電影」:你一般都喜歡看哪種類型的電影呀?

如果對方說喜歡動作片,那麼可以繼續繁殖,問他最喜歡哪幾部動作片。

如果對方說「也沒什麼特別喜歡的」,你該怎麼辦呢?還能繼續繁殖,兩個方法:要嘛先贊同,然後轉到說自己;要麼給出建議,讓電影這個話題不要那麼快結束。

第一個方法,先贊同,然後轉到談自己。比如:

我也是,以前喜歡看愛情片,現在好像也不怎麼喜歡了,來來回回就是那麼點事,不過那天在家看了部叫《曼哈頓練習曲》,還挺不錯的,裡面的歌特別好聽。

第二個方法,給出建議。比如:

我聽朋友說,有部根據日本漫畫改編的電影叫什麼來著,好像要上映了,你有興趣嗎?

第一個方法中,你透過贊同讓對話繼續,然後說到了一部片子裡面的歌很好聽,那麼話題「電影」就可以繁殖出「歌曲」,「歌曲」可以繼續繁殖為「歌手」「演唱會」,進而想到「網路綜藝節目」「某位藝人」「這位藝人的緋聞」「其他明星的緋聞」以及與此相關的其他事情。如果對方不急著回家,你可以按照這個思路跟他聊一晚完全不重複的話。這就是話題繁殖。

第二個方法中,你給出建議、新建話題,從一部「破電影」跳到了日本漫畫,漫畫可能是你比較熟悉的領域,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引領話題,逐步提高自己的談話控場率了。

話題繁殖的好處在於,不必擔心說的話題自己不擅長,你可以巧妙地把它引導到自己擅長的領域。記住,這中間別忘了贊同別人。

  • 第二種技法:高效傾聽。

有人可能會問,這本書是講說話技巧的,為什麼在這裡要講傾聽呢?是不是出錯了?

還真不是,這裡要說的是高效傾聽。什麼是高效傾聽?就是在傾聽過程中抓住主要資訊的能力。

我在第一本書《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日常生活版》裡舉過這個例子。

甲說:等你搬來北京的時候,你所看到的我,跟現在會有很大的變化。
乙說:哦,那你覺得我什麼時候搬去北京合適啊?

你覺得這個對話有什麼問題嗎?答非所問對吧。因為乙沒有抓住甲的「主要資訊」,而是就「次要資訊」提問。甲的主要資訊是什麼?是自己會有很大的變化。這個時候,你要就這個問題發問,因為估計這時候甲都憋得不行了,就等著你問他呢,都快急死了,可你偏不問。

生活中這種情況非常多,你老怪自己沒話題、太內向、不懂技巧,其實是你的耳朵有問題,不會聽。能從別人的陳述中迅速發現主要資訊和次要資訊,是一種非常高超的能力,它能讓你們的溝通效率大大提高,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指東打西。

主要資訊,未必是說得最多的部分。能否捕捉到它,取決於你同理心的強弱。同理心涉及「情商」的部分比較多,就不延伸多談了。總之,善於抓住主要資訊的傾聽,一定是高品質的傾聽。

  • 第三種技法:重複+提問。

提問,很多人都會;「重複」,許多人卻不懂怎麼用。重複這個絕招太厲害了,它可以幫助你克服很多尬聊的場面。

甲:昨晚又加班了,老闆都沒讓我們回家,直接在公司附近訂了酒店讓我們住。

這個時候要使用「重複+提問」,可以這麼說:

乙:你昨晚住在酒店了呀?(重複「酒店」)
甲:對啊,十幾個人,還挺熱鬧的!
乙:十幾個人,那肯定熱鬧!(重複「十幾個人」)晚上是不是還集體在房間打線上遊戲《王者榮耀》了?
甲:哪有時間打啊,幹完活都快一點了。
乙:都一點了呀(重複「一點了」),你們加班也太瘋狂了,為什麼事加班啊?

運用好「重複+提問」,你還會發愁沒話說嗎?

好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之前講述的內容,關於聊天我提出了:

  • 一個真理:閒聊是一種生存能力。
  • 兩個原則:控場率原則和交換原則。
  • 三種技法:話題繁殖、高效傾聽、重複+提問。

我想和你達成一個共識。實際上,我所講的「避免尬聊」並不等同於「練就好口才」「提高辯論術」,它不會幫助你成為演講大師或者脫口秀明星,至少我的目的不在這裡。因為,「口才」與「聊天」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它們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好口才需要用腦,而聊好天需要用心。

生活是一碗湯,聊天就是佐料,會聊天的人生活有滋有味充滿樂趣。從今天起,不妨問問自己,準備給你的這碗湯裡添加什麼料?

TIPS:避免尬聊的妙招

  • 運用「控場率原則」。讓所有人都適當地參與到聊天中,避免成為某個人的舞臺;
  • 運用「交換原則」。適時地表示贊同,恰當地袒露自己;
  • 學會繁殖話題。高效傾聽不間斷,「重複+提問」引出新話題。

本文摘錄自《內向者的溝通課:把害羞、慢熱、緊張、沒自信化為你的優勢

作者:兆民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