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簡報的重點是說故事,而說故事要達成的效果,是引導聽眾做出一個「毫無懸念的結論」,首先,拿出一張紙或是打開純文字檔案,用要點方式和完整句子描述你的故事的主軸,這是要做簡報的最重要的步驟。


就老波的經驗來看,先有了嚴謹的邏輯架構和正確的做事方式,縱使資質平庸、美感極差如我,也都可以至少有87分;反之,則會常常事倍功半。

不多說,直接進入正文。

了解狀況
新人最常發生的事情,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一頭栽進去,開始花一堆時間找資料、作圖等等。在做任何事之前,應該先了解:

1.目的(objectives)
2.聽眾(audience)
3.情境(setting)
目的:今天簡報的目的是要給新的提案?做決策?要資源?報告進度?專題演說?處理紛爭?
聽眾:是董事會?還是C-suite?決策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公司大會(all-hands)?
情境:時間多少?場地?是否有Q&A?是互動式還是演說式?是否要先傳閱讀資料(pre-read)?要準備多少Appendix或是backup slides?
了解到這三項後,你才會知道你的範圍(scope)以及切入方式(approach)

Storylining
先別急著開啟PowerPoint。

簡報的重點是說故事,而說故事要達成的效果,是要引導你的聽眾做出一個毫無懸念的結論(inescapable conclusion),不管你是要高層投資你的團隊、還是要砍掉不必要的專案

這是要做簡報的最重要的步驟。

首先拿出一張紙或是打開純文字檔案,開始用要點(bullet point)的方式簡單描述你的故事的主軸。請記得用完整的句子寫出你的故事,千萬不要用大綱的方式寫,譬如:「背景」、「營收趨勢」。

相信老波,各位等下就知道為什麼。

這些要點之間的關係是有邏輯順序、有劇情的,也就是說第一點引導至第二點,再引導至第三點,並不是一個平行的清單。

大部分人常用的劇情邏輯是先講現況、然後講挑戰、最後將解決之道。以篇幅來講,後者應佔最多。

當你寫完之後,由上往下讀,你或是旁人要能夠完全理解你要講的故事,並且沒有明顯的邏輯缺口能夠來打臉你。如果有的話,你就必須補足你的故事軸storyline。

這個故事軸是你的簡報核心中的核心,可以讓你在早期就設立一個穩定的結構,並且了解到哪裡不足。

Storyboarding
接下來你可以打開PowerPoint。

如果storyline寫得好的話,基本上每一個要點(bullet point)就會是一個投影片的標題。或許會需要文字潤色,但基本上你的故事不會跑歪。

每一個投影片的標題都應該是完整獨立的句子(stand alone sentence),並且可概括整張投影片。基本上,你要能夠在僅看每張投影片的標題,並完全不看其他內容的情況下,快速翻閱整疊PowerPoint,還能夠正確了解這簡報的重點,這樣才算過關。

錯誤標題:Current challenges(目前的挑戰)
正確標題:Barriers to digital trade persist across key markets, resulting in elevated business costs and impeding the realization of business value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gains(主要市場的數位貿易壁壘依然存在,導致業務成本上升,阻礙商業價值和營運效率效益的實現)

現在你填完每張投影片的標題,接下來就是各張投影片的內容設計。

如果說做簡報的第一個重點,是投影片與投影片之間的邏輯(inter-slidelogic),則第二個重點,就是每張投影片自身的內容之間的邏輯(intra-slidelogic)。

內容的目的,是要證明或是呈現你所寫的標題(也就是故事軸)。你的內容排列從上到下、或是從左至右,必須要符合邏輯順序。你可以很粗淺的在投影片寫下你要找的資料、或是要做的圖表,還不急著做出完整的內容。

這個過程像電影的分鏡,被稱之為storyboarding,意即你可以將這些草稿一張一張翻下去而大致了解你要說的故事。

由於裡面只有故事核心,但沒有實質可分享的內容,所以這階段的成品我們俗稱ghost deck或是skeleton deck。

Ghost deck做得好,可以讓你更理解關鍵要素,確認所需資料,並且促進工作分配的效率

Slide building
真正在開始做投影片時,有許多大的顧問公司喜歡將投影片由上到下分為三部分—標題(header/title)、主體(body)、結尾(footer)。

標題就像我們之前說的,是整張的精華,也是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體則是用來證明標題;
而所謂的結尾,通常是用來跟聽眾解釋「so what」,也就是說這張slide的重要性以及下一步action。

如果是很學院派的做法,就是這一張的footer,會很自然地引導你至下一張的header。然而就老波的經驗來講,這並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所以不需要拘泥於footer,只要你的主體能夠完整的支持你的標題,這樣就夠了。

投影片主體——數據呈現
數據呈現的目的是要支援標題,應以簡單明瞭為上,而不是要顯示出你多聰明或是做了多少分析。一股腦地把東西丟上來,叫做data dump,而非呈現數據。

數據分質性(qualitative)與量性(quantitative)兩種,如何選最適合的邏輯呈現方法,其實並非易事。

量性的數據你大概可以分幾類:分佈(如histogram、boxplot)、關係(如scatterplot、time series)、組成(如pie chart、stacked area?column)、互比(bar chart)等。

老波在上上間公司,就時常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圖表,像是應該用bar chart比數據的時候,他給我用趨勢圖。靠杯,那條線到底是要講什麼?

如果是質性數據或是比較偏概念的,較常見的關係大概可以有幾類——並列、程序、循環、組成、時間、組織……蠻多的講不完,慎用就是了。

老波以前常看到明明可以用簡單的清單方式呈現,就有人要用表格(用一列,是怎樣?);沒有循環關係的程序,還要弄個圓圈;或是明明沒有程序關係的,還用一堆箭頭格子。

有時候有數字不代表它就是量性數據,譬如說「公司85%的人滿意現在的政策」,你不需要真的去弄一個沒意義的pie chart來呈現85%vs.15%,簡單一個bulletpoint即可。

剩下的旁枝末節,主要就是色調、字體、排版、文字修飾等。

簡報最重要的就是邏輯,而邏輯是可以用架構來訓練和矯正的。只要掌握好上面的架構,縱使缺乏美感也不需要擔心製做不出優秀的簡報。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