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第一本可以隨時快速翻閱的生產力技巧參考書:30+從具體問題出發,結合經典時間管理、筆記術、個人成長技巧,用各種圖表講解方法,用實戰案例解答問題,並且歸納出快速上手步驟。「高效人生商學院」 Podcast節目兩位主講人:《防彈筆記法》電腦玩物站長Esor、 《拆解考試的技術》、《拆解問題的技術》趙胤丞老師共同撰寫。
文:趙胤丞、電腦玩物站長Esor
番茄鐘工作法
提高短期專注力的最佳策略
「番茄鐘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旨在提高工作與學習過程的專注力。由弗朗切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在1980年代提出,源於他使用番茄形狀的廚房定時器來增進學習專注力,透過設定短時間的倒數計時任務,幫助他找到學習節奏,還顯著提升效率。1992年,他將其發展為一套系統化時間管理工具,有三個核心:
- 「專注工作」:在固定時間(通常為25分鐘)專注於一項任務,期間內減少干擾和中斷。
- 「短暫休息」:在每次專注工作後安排短暫休息(通常為5分鐘),恢復精力。
- 「長時間休息」:連續完成四個番茄鐘周期後,進行更長時間休息(通常為15至30分鐘)。
應用情境
幫助學習、創意、思考等需要高專注力但又容易分心的任務。
技巧提醒
- 專注25分鐘沒有科學依據,是當時番茄鐘計時器最多只能到25分鐘所致,專注時間可以依照每人不同情況而異。
- 避免貪心,千萬別挑戰自己能不能在一個番茄鐘當中做更多的事情,反而會適得其反!
規劃適合自己的番茄鐘工作法實戰
STEP 1:計時的工具都可以讓我們開始番茄鐘工作法,千萬不要在選擇工具上花掉太多時間。如果手邊沒有特別的番茄鐘軟體或裝置,那就用手機的計時器,或是像Windows 10以上版本的「時鐘」就內建了可以倒數計時的專注模式。
STEP 2:比起我們經歷了一段專注時間,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產出了什麼成果。所以比起去研究更厲害的番茄鐘工具,不如先從拆解自己的任務開始。準備一份待辦清單(當然,這裡就算是一張紙也可以),先把我們的專案或一天的工作,拆解出幾個可以用較短時間完成的具體任務成果,這是成功的番茄鐘工作法的第一步。
STEP 3:一開始先不用糾結番茄鐘的時間長度要怎麼設定,就先用預設的每專注25分鐘、休息5分鐘開始,但更重要的是要做記錄。紀錄的時候可以先注意三個重點:
- 優先記錄在自己每天的待辦清單上。
- 記錄一天中哪些時刻成功執行了番茄鐘?
- 記錄一個任務需要多少個番茄鐘完成?
STEP 4:當遇到空檔,或是準備開始一個任務,就按下番茄鐘計時器,倒數25分鐘。順利在這25分鐘專心推進任務成果的話,就記錄下這個任務目前花費了一個番茄鐘時間。如果中途被打斷或分心而失敗了,不能暫停,就記錄為失敗的番茄鐘,然後重新開始一個。
STEP 5:先持續記錄一個禮拜,這時候回顧自己的待辦清單與番茄鐘時,就能看到幾個重要的訊息:
- 每天通常在哪些時刻更容易完成專注的番茄鐘?
- 每天平均可以擁有多少番茄鐘時間?
- 常見任務,通常需要花費多少個番茄鐘才能完成?
STEP 6:光是這個追蹤與記錄,就能幫助自己更好的調整下個禮拜的計畫。開始知道如何把重要任務安排在自己更容易專注的時間,預估一個任務需要的時間長度時也變得更準確,避免一天塞入過量的任務。
這時候,我們也開始知道25分鐘的預設專注時間到底是否適合自己與各種不同類型的任務,開始可以針對不同類型任務的專注時間進行微調。
STEP 7:如何微調自己的番茄鐘專注時間呢?主要有兩種方向的建議:
調短專注時間:
如果發現自己工作型態很容易被打斷、干擾,會建議可以嘗試在這種時刻調短專注時間,例如把一份報告切割出更小行動,每15分鐘推進一小段。
・調長專注時間:
如果發現某些類型工作要長時間專注才會做得更好,而自己也有辦法維持這樣的長專注,那當然可以幫自己保護更長的專注時間。例如把一份企劃案切割成每40分鐘推進一個案例解析。
STEP 8:務必要放入短休息時間,作為每一次專注時間的間隔。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當自己的專注力開始下降時,適度的休息,反而可以幫自己更全力的開始下一次的專注時間。
・短休息也需要計時:
盡量避免去做那些可能會導致超過休息時間的事情,例如看個社群新聞就不知不覺超過了5分鐘。
・短休息也可以有明確的設定:
例如喝個水、處理一封郵件、回一個訊息,然後就可以回到剛剛的下一次專注時間。
・每三個短休息要有一個長休息:
雖然這不是強制性的!但如果發現自己在同一個任務上連續跑了多個番茄鐘時間後,開始專注力下降、番茄鐘容易失敗,那麼不如給自己一次長休息時間,離開工作環境去走一走,或是轉移到下一個類型的工作,也可以趁機覆盤剛剛的成果,這樣下一次要接續時,就知道如何繼續進行下去。
方法論反思與實踐
什麼時候適合使用番茄鐘工作法?
有兩種時刻,我們可以利用番茄鐘工作法來幫助自己改善工作流程:
專注需求
當自己要推進某些需要專注的任務,但自己又常常無法專注,甚至開始覺得焦慮有壓力時。
計畫需求
當自己需要做專案任務的時間安排,卻發現自己對一個任務要花多少時間、每天有多少可掌控時間沒有概念時。
有一個專注力實驗針對要比賽射箭的選手分成兩組測試,一組在練習時引導他們注意箭靶上的目標,一組在練習時引導他們注意自己的動作細節,結果哪一組最後的練習成果更好呢?實驗的結果偏向第一組,而這個實驗要驗證的是,外部目標的引導,確實可以更有效的提升我們的專注力與學習成效。
番茄鐘工作法,就像是一個外部引導的目標,讓我們注意那個明確的時間限制、要推進的具體任務成果,然後就往那個目標邁進就對了,減少我們對自己內心各種擔心與疑惑的關注,有一個明確的外部目標,讓我們更容易專注在「完成」的推進上。
而一旦開始完成,下一個階段的專注就變得更容易,焦慮與壓力適度減少,這就是番茄鐘工作法滿足的專注需求。
除此之外,番茄鐘也是一個很好的追蹤記錄、覆盤調整的計畫工具。如果我們做目標規劃時,總是憑著自己想像,然後一股腦地把時間、任務都安排好,往往最後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甚至計畫根本無法往前推進一步,因為那些設計都不適合自己。
番茄鐘工作法則是一個開始追蹤記錄自己真實工作狀態的好工具,我們先記錄自己每一天有哪些適合番茄鐘的時段,一個任務需要多少個番茄鐘完成,這其實就是了解自己真實的工作狀態,於是我們可以調整工作習慣,做出更符合現實的時間預估。
短時間專注好?長時間專注好?
近年來很多提倡專注力的書籍,都會傾向長時間的專注會更有效果,例如《深度工作力》這本書,那麼,這樣的概念是否會和番茄鐘工作法互相排斥呢?
我認為是沒有的,因為就算在一整個早上「深度」的學習、寫作、創意過程中,難道我們是連續4個多小時全部都在行動,不斷地進行產出,只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嗎?
還是說,在這樣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是每推進一段進度後,會讓自己喝杯咖啡,起來散步一下,甚至稍微轉換一下心情,然後繼續剛剛的思考與研究呢?
後者更符合真實的情況,而這其實就是一種番茄鐘工作法,甚至可以說,連續多個兼顧專注、休息的番茄鐘時間,反而幫助我們維持更長的專注動力,完成一件複雜的創意任務。
確實,一般人不一定要無時無刻、任何事情都使用番茄鐘工作法,但如果你遇到專注力的問題,有了計畫卻無法做到的問題,那麼或許從番茄鐘工作法開始,會是一個有效解決你問題的工具。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GTD、子彈筆記、原子習慣、PDCA,重新理解30個生產力實作方法》,創意市集出版
作者:趙胤丞、電腦玩物站長Esor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圖解一流工作者的生產力技巧
30個人生必備成長學習與時間管理方法論
電腦玩物站長、趙胤丞老師實踐經驗,翻轉習以為常的做法!
成為一流生活、工作高手,從這些技巧開始:
「高效人生商學院」 Podcast節目兩位主講人:《防彈筆記法》電腦玩物站長Esor、 《拆解考試的技術》、《拆解問題的技術》趙胤丞老師共同撰寫。
學習《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精神,把兩人經過多年親身實踐的各種生產力方法論,結合兩人的不同思維,打造出可以實踐的圖解教學,和深入的經驗分享。
不只圖解各種生產力技巧,還歸納出一套完整的個人成長流程,分析出每個階段、每種問題最適合的技巧,讓你自由搭配運用。
趙胤丞:「為什麼我們都知道時間管理的方法,卻仍未能過好自己的人生呢?這本書結合了我們多年的實踐經驗,為你提供一套系統化、步驟化操作的生產力方法論。」
電腦玩物站長Esor:「在這本書中透過兩個人的思辯,重新帶領讀者去探究那些經典生產力方法論,反思出更符合現代需求的心法,設計出更適合現代職場與生活的實踐。」
你適合閱讀這本書嗎?
- 想要提升效率、自我成長、改變人生,但看到市面上一大堆生產力方法與書籍,不知道從而下手嗎?
- 遇到問題時不知道要用哪種方法?需要一本能快速導讀各種時間管理方法論,並且有實戰經驗驗證的「總攻略」、「全指南」嗎?
- 每一種生產力方法論的書籍都很厚重,讀起來本身就要花掉很多時間,希望能夠有「快速的、有趣的閱讀學習方式」,讓自己快速理解各種生產力技巧的實際操作,能夠馬上應用嗎?
這本書就是為了這樣的你而準備。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