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的Z世代來說,工作的目的以排序而言,「自我實現」如今已經被「累積資產」所超越,背後形成的原因大致上不脫離現實面的壓迫,也就是所謂不友善的大環境。也因為這樣,所謂「美好的願景」再職場上已經不能對Z世代產生誘因,提供較高的薪資已是基本,而且不能伴隨不成比例的責任負擔的增加。


文:李廷謙

「Z世代」,泛指出生於1990~2010年之間的青少年人口,是首代從小就接觸網路和手機等數位裝置的群體。筆者也是其中的一員。

這個世代的人們面臨科技的日新月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與壓力,它們正身處一個貧富差距惡化、經濟成長趨緩的世界,相信許多人和筆者相同,從小就被父母不斷的灌輸像是「只要你肯努力,一定會成功」的觀念,將我們的生活填滿各種補習班或是課後輔導,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

如今Z世代即將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他們卻逐漸發覺父母那套成家立業的方法,已經不管用了。

在台灣,幾乎沒有成長的薪資,加上高漲的房價和物價,讓許多從小努力至今的年輕人看不見未來,長輩整天叨嚷著的「成功」看來遙不可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發現,父母為了發展事業而犧牲健康和陪伴家人的時間,更花費大把光陰在工作上,他們深知自己無法,也不願意複製那樣的「成功」,許多Z世代更重視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以及擁有自己的閒暇時間。

這個世代的人才比以往都要更為現實,在工作選擇上也有更多不同面向的考量,包括工時彈性程度、工作氛圍與內部階級壓力等等,企業若想吸引Z世代人才,光靠美好的「願景」,甚至一味的調薪,是遠遠不夠的。

讓Z世代不再奢求「成功」的大環境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的,在台灣民眾普遍的價值觀中,「成功」幾乎等同於擁有財富,或是一份令人稱羨的工作(通常薪資水平也較高),對於像台灣這樣的華人社會來說,是否有自己的房子也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依據。

但若觀察內政部所公布的全國房價所得比河流圖,可以發現自統計開始的2002年以來,房價所得比呈現不斷創新高的上升格局,從20年前的4.47,到現在已經翻倍,來到9.82,代表一般家庭得不吃不喝將近10年才能夠買房。

不只如此,以知名網站「財經M平方」所製作的「台灣經常性薪資河流圖」為例,即便「名目薪資」大致呈現上升趨勢,但觀察扣除通膨因素後的「實質薪資」,也就是民眾的購買力指數,除了2008年與2019年的顯著下落和上升,其餘時間幾乎都在橫向波動,出現停滯性發展。

即將步入社會時的Z世代,如今面對的是整個大環境的停滯,當實質薪資不再具有顯著提升展望,房價卻又逐年攀高,許多年輕人不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而傾向擁有自己的「小確幸」,這也使得「工作」的意義相較於父母輩的X世代,產生了極大的轉變。

「工作」在Z世代心中的地位

根據國發會統計,自2030年開始,台灣的勞動力構成將發生重大變化,Z世代將接棒退場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佔比達整體的29%,企業不得不開始重視Z世代的工作價值觀。

無論是高通膨造成的經濟壓力,或是社群網路所帶來的金錢焦慮,都讓Z世代在選擇工作時更重視薪資與職涯發展,若是觀察518熊班針對新鮮人職場期待的問卷,Z世代中於2000年後出生的「00世代」,願意在未來五年內擔任主管的人,主要考量有6成都是因為薪資的上調,顯示出Z世代並不抗拒承擔更多責任,更在意的是企業能否開出匹配的薪資。

然而,相較於新鮮人對於薪資抱持的美好期待,現實中的我們身處長期薪資成長低迷,職類高低薪差距大的台灣,對於本身薪資成長不具希望的Z世代也不在少數。

筆者就讀於國北教大,身為應屆畢業生,深刻感覺周圍就讀人文科系的同儕好友普遍不對高薪有所盼望,加上近年從國外傳入像是「Work-Life Balance」、「YOLO」等人生觀,使得即便對產業有熱情,但無法在薪資面獲得提升的Z世代,將工作視為一種維持生活的手段,只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要求,把更多時間轉往發展興趣或陪伴朋友及家人。

這種職場文化被稱作「安靜離職」,Z世代也因此更加傾向時間上具彈性的工作,例如:外送、接案等。

由此可見,薪資成為了Z世代選擇工作最重視的條件,也是目的,若是從事薪資較低的職類,Z世代所願意為工作付出的時間心力會大幅下降,他們更重視能為人生帶來意義的事物,活在當下,好好體驗只有一次的人生。

以筆者為例,從事餐飲業的原因是薪資較高,體力能夠負荷也不排斥這樣的工作環境,不過未來並不會考慮升遷或擔任主管職,原因就是薪資增幅與責任增加的程度不成比例,我傾向維持現在的薪資,只完成份內的職責任務,將工作剩餘的時間拿來與家人相處,培養興趣,以及學習投資理財等相關技能。

想留住Z世代人才,別再給「願景」

對於絕大多數的Z世代來說,工作的目的以排序而言,「自我實現」如今已經被「累積資產」所超越,背後形成的原因雖然包含教職體系、人生觀的變遷等問題,十分複雜,但以筆者自身經歷,與長期觀察同年人群所得出的結論,大致上不脫離現實面的壓迫,也就是前述所提到不友善的大環境。

舉筆者自身為例,雖然就讀於語文科系,也對相關產業抱持著興趣,但受限於業界普通的薪資待遇,卻伴隨繁重的工作內容,不得已轉往餐飲及服務業職類發展,「工作」在這個時候就成為了被迫的選擇,目的是為了維持日常開銷,「自我實現」的需求滿足則推延到工作以外的閒暇時間,用來發展喜歡的副業或培養興趣。

接續上述觀察,再來看招聘公司Resume Builder針對「企業主管對Z世代職場新血」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4%的企業主管階層認為Z世代的工作忠誠度低、態度不積極,這似乎就佐證了筆者的看法,也為企業提供了如何留住優秀人才的努力方向。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職涯的成就已不再是首要目標,所謂美好的願景已經不能對他們產生誘因,提供較高的薪資已是基本,且不能伴隨不成比例的責任負擔的增加。

若在薪資上無法再有調整,則需要去思考如何縮短並彈性化工時,盡量減少加班的可能,讓Z世代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的人生,更要使上層與下層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營造友善的工作氛圍,這就對企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能力,帶來非常大的考驗。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