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美國企業創辦人的平均年齡是四十一.九歲,比媒體介紹的創業家平均年齡大了十歲以上。年紀較大的人不只比我們想得還常創業,他們成功創辦高獲利企業的頻率也比年輕創業者來得高。


文: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Seth Stephens-Davidowitz)

每一位野心勃勃的創業家,都應該在牆壁掛上托尼.法戴爾(Tony Fadell)的海報。

不久前的某一天,法戴爾嫌家裡的恆溫器太難操作,於是就像眾多創業前輩一樣,利用新科技來解決讓他(和其他數百萬人)困擾的問題。他創辦Nest Labs這家公司,專門研發用程式控制的新型恆溫器。這款恆溫器可以遠端感應、連結Wi-Fi、連結手機應用程式,而且非常熱門。Nest Labs創立四年後,被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現金收購,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讓法戴爾成為另一個成功發大財的科技創業家。

我會想要推行「把法戴爾的海報貼在你的牆上」運動,是因為法戴爾的故事有幾個重點很值得創業者留意。數據告訴我們,法戴爾的故事和其他成功企業家的故事有許多共通的面向,不過那些面向可能與一些傳統智慧違背。

首先,是法戴爾的年紀。法戴爾創辦Nest Labs時,並不是什麼神童,也不是在學生宿舍裡創業,而是已經四十歲出頭。還有一個重點是:法戴爾在開創成功的事業之前,就已是受人敬重的員工。法戴爾不是那種天生就能接受風險,又受不了上頭有老闆的連續創業家;他也不是因為職涯受挫,為了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才最後一搏。法戴爾創辦Nest Labs時,已經做過通用魔術(General Magic)診斷工程師、飛利浦電子(Philips Electronics)工程主管、蘋果(Apple)資深副總裁;換句話說,法戴爾在創辦Nest Labs時,就擁有矽谷頂尖員工履歷。

關鍵在於,法戴爾十多年來身為大公司員工的經驗,讓他獲取和創業高度相關的專業技巧。在腦海中靈光一閃地浮現「這個世界需要不那麼難用的恆溫器」時,擁有的經驗已經可以直接幫助他實現這個構想。

法戴爾利用在通用魔術學到的產品設計經驗、在飛利浦學到的管理團隊與融資經驗,以及在蘋果學到的如何改善整體顧客體驗,一切最終都派上用場。他利用在三家企業累積的人脈招募團隊,並且藉由當員工期間存到的錢作為創業資金。

法戴爾也從二、三十歲時犯過的錯誤中學習,他在接受《提摩西費里斯秀》(The Tim Ferriss Show)專訪時,表示:「我希望二十歲時看起來愈糟糕愈好,這樣隨著我的年紀增長,看起來只會愈來愈棒。」法戴爾指出,他第一次在飛利浦負責帶人時,「大概是天底下最差勁的主管。」例如,他會高傲地訓斥下屬。不過靠著傾聽他人回饋,法戴爾意識到同理心是領導力的重要一環。他也發現,從其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可以更輕易地說服對方採取最佳行動。法戴爾不斷吸取教訓,因此在領導Nest Labs團隊時,他的管理技巧早已飽經磨練。

在前一章中,我們提到稅務資料揭露創業是致富的最佳途徑,並點出哪些領域最有機會孕育成功的創業家。但是嶄新的巨量資料集也告訴我們,不管投入哪一行,特定的職業決策會讓你更有機會在那個產業裡締造佳績。有一個可以提升創業成功機率的清晰公式,就是依循法戴爾的途徑:花費數年時間累積專業與人脈,在某個領域裡證明自己後,再於中年時創業。事實上,新數據破除許多關於創業的迷思。

迷思一:年輕的優勢

想到成功的創業家,你第一個會想到誰?

除非你剛剛花費好幾分鐘,在網路上搜尋怎麼製作法戴爾的海報,否則腦海中浮現的八成是賈伯斯之類的人物,不然就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或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這些世界級創業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創業的人生階段:他們創業時都很年輕,賈伯斯在二十一歲創辦蘋果,蓋茲與祖克柏則是在十九歲時分別創辦微軟和臉書。

當我們想到成功創業家時,腦海中浮現這麼多的年輕人並非巧合。媒體在報導創業家的故事時,通常會把重點放在青年創業。最近一項研究檢視,兩大商業雜誌在「值得關注的創業家」(Entrepreneurs to Watch)中介紹的所有創業家,結果發現那些創業家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七歲。雖然遠比賈伯斯、蓋茲、祖克柏創業時來得年長,但仍遠遠不到中年。

創投資本家和投資人也都被媒體牽著鼻子走,一廂情願地認定年輕人較有機會創辦偉大的企業。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共同創辦人暨創投資本家維諾德.柯斯拉(Vinod Khosla)指出:「三十五歲以下的人才是讓改變成真的人……以發現新想法來說,四十五歲以上的人基本上已經死了。」知名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 創辦人保羅.葛拉罕(Paul Graham)則表示,如果創辦人已經超過三十二歲,投資人就要「開始感到有點懷疑」。祖克柏這位說話總是不得體的創業家,也曾有過這麼一句名言:「年輕人就是比較聰明。」

但是研究顯示,我們透過媒體認識的那些創業家,在創業年齡上不具代表性。由皮爾.阿祖萊(Pierre Azoulay)、班傑明.瓊斯(Benjamin F. Jones)、丹尼爾.金(J. Daniel Kim)及哈維爾.米蘭達(Javier Miranda)幾位經濟學家組成的團隊(以下簡稱AJKM),進行一項開創性研究,分析二○○七年到二○一四年間,美國所有企業創辦人的年紀。這項研究涵蓋約兩百七十萬名創業家,抽樣範圍遠勝商業雜誌介紹的數十位創業家,也更具代表性。

研究人員發現,美國企業創辦人的平均年齡是四十一.九歲,比媒體介紹的創業家平均年齡大了十歲以上。年紀較大的人不只比我們想得還常創業,他們成功創辦高獲利企業的頻率也比年輕創業者來得高。AJKM使用各種不同的指標來評斷企業是否成功,包括存續期間長、營收與員工人數排名高。他們發現,年紀較大的創辦人創業成功的機率較高,這個趨勢至少持續到六十歲以前。

六十歲企業創辦人建立有價值事業的機率,大約是三十歲創辦人的三倍。

此外,這些較年長才創業的人既驚人又鮮為人知的成就,在AJKM研究的全部領域都存在,就連科技業這個最常和年輕創辦人綁在一起的產業也不例外。研究人員發現,獲利高的科技公司創辦人平均年齡是四十二.三歲;換句話說,從數據來看,媒體不斷宣揚「成功的創辦人通常很年輕」這個想法顯然站不住腳。

認為年輕人較可能成功創業,不僅是媒體促成的迷思,還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迷思。

二○一○年,艾倫.索金(Aaron Sorkin)擔任編劇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一炮而紅,讓不具代表性的年輕、成功創業家故事之一變得廣為人知。這部電影介紹祖克柏在學生宿舍創辦臉書的故事,擄獲大批影迷的心,全球票房突破兩億美元。

在這些影迷中,有些人受到鼓舞而決定效法電影中的英雄。研究發現,《社群網戰》上映後的幾年裡,青年創業成長到以前的八倍。事實就是,無論電影再怎麼美化,青年創業一直是糟糕的賭注,或是就像我常說的,《社群網戰》這種電影再多出幾部,也不會變成有意義的數據。

那麼,為什麼成功的企業家通常都在已經進入人生下半場才創業?他們通常花費很多年的時間摸索這個產業。這就涉及另一個關於成功創業家的迷思。

迷思二:跨領域的優勢

蘇西.巴蒂茲(Suzy Batiz)是美國白手起家的女性中最富有的人之一,她的成功之路關乎精油、反覆嘗試,還有排泄物。二○○七年,巴蒂茲發明神奇噗噗麗(Poo-Pourri),只要在馬桶灑上這種產品,就可以讓排泄物不那麼臭。

巴蒂茲在一場晚宴上和其他人討論廁所臭味時,迎來「靈光乍現」的時刻。〔或許可以說:就像蘋果砸到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的頭讓他提出重力理論,屎臭味砸到巴蒂茲的鼻子,讓她想出神奇噗噗麗這個產品。〕巴蒂茲想到這個主意後不久,就開始著手做實驗。她嘗試各種不同的精油,直到最後意外發現一個組合可以完美停留在馬桶內的水面上。家人試用產品時,巴蒂茲總是跟在後面「聞」結果,最後她判定自己找到贏家了。

巴蒂茲真的找到了,神奇噗噗麗有一支廣告是以紅髮美女為主角,分享馬桶的笑話,結果引發熱烈回響,《今日秀》(Today)也對神奇噗噗麗讚不絕口,讓這項產品大獲成功。巴蒂茲現在估算的身價超過兩億美元。(或許可以說:巴蒂茲在十年內就從「關於大便的討論」邁向「去你的,錢有什麼用」的境界。)

巴蒂茲致富的途徑之所以特別,不只在於排泄物除臭這個創業領域。令人驚訝的是,她的相關經驗非常少。巴蒂茲開始測試各種精油時,完全不曾受過任何化學訓練,也沒有消費品相關經驗。她的職涯發展並不順遂,在和丈夫買下一間婚紗工作室,經營不善後,她本人宣告破產。巴蒂茲也開過服飾店倒閉,再開浴缸修理公司一樣失利,日曬沙龍也未能成功。

巴蒂茲的成功模式是常態嗎?

艾普斯坦在暢銷書《跨能致勝》(Range)中,有一章是「當個內行門外漢,才能打破極限」。他在那一章中提出看似反直覺的論述:門外漢往往在解決困難的問題上占優勢。艾普斯坦指出,很多困難問題長久以來阻礙整個領域的發展,最後都是由外行人解決。舉例來說,十八世紀初,化學界最重要的開放性問題,莫過於要用什麼物質才能有效保存食物。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包括「現代化學之父」羅伯特.波以耳(Robert Boyle),都未能想到答案。最後想出答案的是,糕點師傅尼古拉.阿佩爾(Nicolas Appert),他把香檳瓶放到滾燙的熱水裡加熱,之後靠著這項發明開始成功的事業。

艾普斯坦指出,圈內人往往只知道嘗試之前成功的方法,但是創新經常需要新方法,外行人可能有較高機會想到那些方法,並實際測試。根據艾普斯坦的說法,「有時候本業可能過度侷限,以致於充滿好奇心的門外漢才是真正能夠找到解決方法的人。」

這個特殊又發人深省的理論是真的嗎?創業時真的有所謂的門外漢優勢嗎?巴蒂茲的故事到底常不常見?如果想要創業,你是不是應該跨出自己的專業領域,找一個缺乏經驗的領域,才能讓你比那些太過「侷限」在「本業」的人更有優勢?

答案是否定的,大數據再次堅決否定這個想法。

AJKM除了研究創業者的年齡外,也研究他們的就業史。他們特別看了一下,所有抽樣的創業者創業之前是否曾在相同領域工作,例如創辦肥皂製造公司的人是否曾在專門製作肥皂的公司上班?

研究人員也觀察這些事業有多成功,例如公司營收是否在該產業中躋身全美前一‰?

研究人員發現,創業這檔事存在強烈的「圈內人優勢」(Insider’s Advantage)。創業家如果曾在相關領域工作,在這個領域內建立極度成功企業的機率大約會翻倍。

過往經驗與新創事業之間的連結愈直接,優勢就會愈大。

假設有一個人已經在某個狹窄的領域(如肥皂製作)工作,他自創肥皂製造事業的成功機率,會比在相關產業(如食品製造)工作的人來得高。

商場上,深入的領域知識不是詛咒,不會阻擋創業家辨識創新的機會;相反地,圈內人優勢平均而言非常大。

迷思三:邊緣人的力量

在巴蒂茲創業時,不只是以化學對抗排泄物的圈外人,幾乎從任何傳統標準來看,她都是失敗者。前面提過,她宣告破產,還數度創業失敗,完全算不上成功。

雖然感覺有點奇怪,但會不會其實巴蒂茲缺乏成功經驗這件事反而是一種優勢?

傑出的撰稿人暨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 創辦人葛拉罕,曾撰寫一篇精彩而發人深省的文章,內容指出經常失敗的人實際上可能擁有創業優勢。這篇文章的標題是〈邊緣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Marginal),葛拉罕提出:「絕妙的新事物往往來自邊陲地帶。」

葛拉罕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與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為例,寫道:現在這家代表性企業的創辦人,在創業之初,「照理論看來一定不怎麼樣」。當時,他們就是「一對大學中輟生」和「嬉皮」,唯一的工作經驗就是做一些可以駭進電話系統的藍盒子。葛拉罕推測,像賈伯斯與沃茲尼克這種理論上不怎麼樣,最後卻大獲成功的創業家可能不是特例。他懷疑,邊緣人在商場上或許具備驚人優勢。葛拉罕提出一套非常聰明的理論,解釋不成功是一種優勢的原因。舉例來說,葛拉罕指出圈內人可能「被自己的卓越拖累」,因而規避風險;相反地,那些邊緣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因此能放手一搏。

這套犀利又看似反直覺的創業成功論是正確的嗎?

不是,「邊緣人的力量」就像年輕與外行人的力量一樣,都是迷思。

稅務資料研究團隊檢視美國所有新創企業創辦人過去的薪資變動,再把這些資料和他們創辦的企業獲利能力進行比對,藉此研判葛拉罕那套創業前職涯最順遂的一群人,創業路可能走得很艱辛的理論,到底是否正確。

研究人員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與葛拉罕想的不同,從傳統標準來看,成就非凡的那群人創業表現遠遠超越其他員工的創業成果。如同圖表所示,創辦人在創業前,如果在同領域裡領取前○.一%的薪資,創業成功的機率會最高,這樣的人根本算不上邊緣人,也絕非沒有名聲好捍衛的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數據、真相與人生:前Google資料科學家用大數據,找出致富、職涯與婚姻的人生解答》,商周出版

作者: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Seth Stephens-Davidowitz)
譯者:李立心、李力行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數據、謊言與真相》作者再次重磅出擊!◆

最會說故事的資料科學家,
用最幽默的語句、最驚奇的發現,
告訴你大數據不只是工作的利器,更是讓人生升級的工具!

我們不只對朋友、對另一半、對主管說謊,甚至也對自己說謊——
前Google資料科學家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
利用「永不說謊」的大數據,親自為你探索人生的各種重大問題!

從戀愛、婚姻、理財、教養到工作,
真正的成功關鍵,絕對跟我們想像中截然不同!
如果《數據、謊言與真相》用大數據揭露了世界的真相;
本書將用這些真相,教你做出更好的人生決定!

關於尋找對象的人生解答

  • 交友網站的致勝密碼除了長相好看,居然還包括長相獨特——藍色頭髮甚至大光頭!
  • 越級打怪的成功率其實沒有想像中低,最缺乏魅力的人越級打怪,至少有15%~35%的機率收到回覆!
  • 跟交往長久有正相關的不是身高、職業與外貌,而是成長思維與安全依附!

→長相不如人,就盡量讓自己與眾不同;然後把焦點放在對方的內在而非外在素質。

關於創業致富的人生解答

  • 財富位居全美0.1%的人中,84%至少有部分收入來自自己的事業!
  • 根據稅務大數據,最容易致富的六大產業是——房地產、投資、汽車經銷商、獨立創作公司、市場調查、中盤商,因為它們能夠「規避價格競爭」!
  • 別被聳動報導騙了!資深圈內人自立門戶,才是創業成功率最高的一群。

→選擇對的領域創業,再加上在專精領域的足夠優勢,就能大幅提升職涯成功率。

關於教養子女的人生解答

  • 在健康狀況、未來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父母對子女的影響都出奇地小!
  • 孟母三遷是對的?!選對小孩的成長環境,就能讓孩子的未來收入成長12%!

→你讓孩子接觸到哪些人,比起為他做的任何決定,更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從提升幸福感到掌握致富關鍵,你的直覺可能都是錯的!
本書將告訴你如何用數據找出成功索引,靠數據覓得人生解答!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