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只要將範圍廣泛的知識儲存在腦中,就能從乍看之下無關的抽屜裡援引資料,也能突破自己目前面對的課題,甚至還能想到全新且超越日常感受的方法。即使不知道的事情還是不知道,但參考架構越充實,就越能培養出「拼湊」其他領域知識以克服難關的技術。


文:村上憲郎(Norio Murakami)

我如何建立自己的參考架構
前面關於參考架構的介紹比較偏向概念性的說法,接下來就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說明我如何建立參考架構吧!


我為什麼能建立「參考架構」?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日立電子工作,擔任迷你電腦(指的是能處理的容量介於大型電腦主機與個人電腦之間的中級電腦)的系統工程師。

簡單來說,我在日立電子的工作,就是去拜訪各個研究機構,打聽進行中的研究內容,並提出類似這樣的建議:

「關於這項研究,可以在這部分用電腦進行自動化喔!」

這些研究涵蓋的領域五花八門,有醫學也有物理學,我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學會這些專業領域的知識才行。如果缺乏知識,就無法與這些研究者討論;而且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提出建議,也不夠精準,只會輸給競爭對手。

所以,首先我必須了解這些人投入的是什麼樣的研究,以及他們想做出什麼成果。

因此,我在拜訪過研究機構後,都會在回程時順道前往書店,針對當天所聽到的專業知識,尋找相關的書籍。

我刻意避開厚重的正統專業書籍,盡量挑選輕薄、字大、插圖多,而且能約略掌握整體概念的書,透過它們學習相關知識。

因為這些書的字都很大,插圖又多,就算仔細閱讀,也只需要花費一個小時左右。我稱這種讀法為「一知半解」,細節的部分不懂就算了,只專注於理解自己看得懂的部分。

只要能達到一知半解的狀態,我就能大致掌握:

「那位老師想說的事、想達成的目標,應該是這個。」

我以這樣的理解為基礎研擬提案,後來也從研究者那裡得到這樣的評價:

「雖然有些地方理解錯誤,但這傢伙懂我正在做的東西。」

持續執行「一知半解閱讀法」的結果,當時的我每年大約能讀200本書。我在日立電子待了八年,換言之,這八年裡,我總共讀了約1500本不同領域的書。

我竟在不知不覺間讀完數量如此驚人的書。有些人會鎖定某個領域,專注閱讀相關書籍;而儘管我在各領域都只有「一知半解」的程度,但環顧全世界,讀完1500本書的人應該寥寥無幾。

讀過1500本橫跨各領域的書籍後,我不只發現各領域之間的相關性,也逐漸看見共通點。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我從某個時間點開始,就能清楚「意識」到腦中的參考架構已經建立起來。

在那之後,每當我遇到全新領域的研究者,聽他們說該領域的研究內容,並閱讀簡單的解說書籍後,就能感覺到腦內「知識參考體系」(參考架構)的「縫隙」被逐漸填滿。

或者當我得到什麼新知識時,我開始能直覺感受到:

「這項知識,好像跟之前讀過那本書提到的知識有關。」

除此之外,關於想像「什麼產業在今後會將更有發展」或「哪個領域會如何發展」的能力也開始可以精準運作。

我離開日立電子後的職涯,以及前面提到《日本經濟新聞》的「指南針」專欄,都可說是建立參考架構後的成果。

換句話說,建立參考架構,就是建立超越領域或類別,找出相關性與發展性的思考基礎。有意識地建立參考架構,想必也能成為獲得巨觀視角,培養靈活度的訓練。

「拼湊」也是很有正面意義的

當有關量子電腦開發與智慧城市的新聞出現時,媒體都會來尋求我的意見。為了回應他們的要求,我會盡可能給出評論,結果反倒經常讓這些媒體感到驚訝,紛紛問道:

「為什麼您連這些領域的事都知道得這麼清楚呢?」

「為什麼您能如此正確地說中今後的展望呢?」

「您究竟掌握了多少情報啊?」

這時候,我會回答他們:

「這些都是我『拼湊』出來的喔!」

但我想這其實應該就是參考架構的效用吧?

只要建立了參考架構,不論什麼樣的主題都能靈活應對,思考也不會只局限在與這個主題相關的領域,更能一口氣拓展到周邊其他範圍。

只要將範圍廣泛的知識儲存在腦中,就能從乍看之下無關的抽屜裡援引資料,也能突破自己目前面對的課題,甚至還能想到全新且超越日常感受的方法。

即使不知道的事情還是不知道,但參考架構越充實,就越能培養出「拼湊」其他領域知識以克服難關的技術。

「拼湊」絕不是用來撐場面的半吊子伎倆,而是以寬廣的視野接觸事物、感受本質、建立參考架構才能獲得的技術。

為什麼大家叫我「幸運的村上」?

接下來跟各位說明,上述這種奠定在參考架構上的「拼湊技術」,對日後的我帶來什麼影響。

我離開日立電子後,在197八年時跳槽到當時的世界級電腦大廠——美商迪吉多電腦(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DEC)的日本法人,並曾被選為開發人工智慧(AI)機器的「第5世代電腦計畫」負責人。這是當時通商產業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相當於經濟部)在1981年開始的計畫。

當時DEC總公司送來了塞得滿滿的一箱AI學術文獻,沒想到我轉眼間就閱讀完畢,除了加深了對人工智慧的造詣,甚至讓我被稱為「AI先生」。

我以驚人速度讀完大量資料的事蹟,變成了小小的傳說,但這只不過是因為我實踐了自己最擅長的「一知半解閱讀法」。

坦白說,我仔細閱讀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但只要借助自己過去培養出來的參考架構,就能發現其餘的三分之二,多半是重複那三分之一所提到的內容,稍微讀過去就夠了。只要從裡面挑出新的事實來讀,就能得到本質上的理解。確實,日後執行計畫時,我並未感到知識不足。

不懂的事情就不懂,憑藉著腦中參考架構的巧妙「拼湊」,讓我能以人工智慧專家自居,成為日後職涯的墊腳石。

1986年,我被調往DEC美國總公司的人工技術中心,有幸在這五年期間,進一步深化在AI領域的見識。

過了很久之後,我獲選為Google副董事長兼日本法人董事長。而曾參與AI開發的過往,似乎就是我被拔擢的主因。

話雖如此,「AI先生」的稱號是過去的事了。老實說,我被Google挖角時,已經跟不上更進一步發展的「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與「類神經網路」等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

但是Google的執行長艾立克.史密特在僱用我時,這麼對我說:

「我自己也不懂AI的最尖端技術,但是你一定可以表現出很懂的樣子。」

這也是因為我長期磨練「拼湊」技術,才能獲得的機會。就我的感覺來看,Google的年輕員工,對於從人工智慧與電腦的黎明期開始,就一直待在業界的我很是佩服,期待我這名擁有知識與經驗的老將,能在Google拓展版圖時帶來一些貢獻。

回顧我的職涯,許多人稱呼我為「幸運的村上」。我確實也覺得自己因為「運氣好」「走大運」才能擁有今天的成就。

但我更深信,為了召喚這樣的幸運,在步入職場後仍大量閱讀、累積知識、不斷建立與擴張參考架構,是不可或缺的努力。因為我扎實地付出了這些努力,才能有這樣的幸運、這樣的經歷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量子思考:跳脫常識,在沒有答案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路》,究竟出版

作者:村上憲郎(Norio Murakami)
譯者:林詠純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前Google董事長寫給年輕世代的未來指南!Google、YouTube、寶可夢GO和伊隆.馬斯克教我的事!
面對越來越多沒有前例可循的課題,許多「標準解答」已然失效,這時代需要的是不再被常識束縛的量子思考!

因為敢於顛覆地圖和AR的既定觀念,才創造出風靡全球的寶可夢GO;
因為早一步看見網路的可能性,才有了Google具革命性的各項服務;
因為不囿於二選一的窠臼,YouTube才能以驚人的速度解決可能的侵權問題;
因為發現電動車的特殊之處並盡早布局,伊隆.馬斯克才得以領先群雄……

這些科技發展之所以能深入生活、帶來新的價值,
全都是因為敢於天馬行空、甚至令人覺得不合邏輯的量子思考!

※什麼是「量子思考」?
在量子的世界裡,萬物都是機率、波動和能量的結合。

「量子思考」指的是現有常識難以理解、令人驚異的思考;往往給人一種天馬行空的跳tone感,甚至覺得不合邏輯。

※如何學會量子思考?

一、以目前為止所累積的各種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在腦中建立參考架構(知識體系);
就像把分屬不同類別的文件一一歸檔在擁有許多抽屜的巨大櫃子,
需要時,馬上就能從正確的抽屜裡找到相應的知識。

二、跳脫常識的框架,了解「還有許多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存在」,
並容許各種超乎想像、不合邏輯的「怎麼可能」。

三、接觸量子力學、閱讀相關領域的入門書,
用自己認為最輕鬆有趣的方式了解即將引領未來的最新科技,以擴張腦中的參考架構。

30年前,若有人說「未來人人將隨身攜帶掌上型裝置,不但能隨時搜尋資訊、提供最佳建議,還能跨越地域和時差,與陌生人建立聯繫」,想必會被視為癡人說夢。如今,許多曾經的「怎麼可能」「不合常理」早已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並以飛快的速度繼續進化。

正如同量子力學與量子電腦。儘管目前仍是常識難以理解的存在,但量子電腦的開發和競爭早就在各國熱烈展開,也勢必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科技主流。人類也一樣,未來將面臨的課題與挑戰絕對不同於現在。想繼續站穩腳步、不被時代淘汰,擁有敢於不同「跳脫常識」的量子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將從令人驚豔的實例開始,除了帶領讀者一窺量子科技的堂奧,也將告訴大家如何培養量子思考,讓掌握新思維的你可以:

  • 面對難題時,不必只能二選一,還能想出第三個,甚至更多解法!
  • 無論時代怎麼變化,都有辦法應變,不會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而死在沙灘上。
  • 比別人更快看到未來可能的發展,並搶得先機。
  • 讓心更寬廣、思考更有深度;不畫地自限、不受既有常識束縛。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