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書聚焦於「創新」。可以說,從「想像力」開始,激發了「創意」,動手做出新的「發明」,加以商業化之後,創造出新的產業,這就是整個「創新」的過程與結果。
文:程天縱
顧客是「上帝」,還是「資產」?
一個國家的服務業,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水準和公民素養。如果消費者能容忍商家訂定一些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那麼這個不友善規定的清單,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長;最終,則是商家和消費者都會面臨「雙輸」的局面。
一九九二年一月我正式定居北京,當時東三環道路才剛開挖修建。通往機場的是一條老機場路,叫做霄雲路,雖然天空經常陰霾,但是兩旁高聳的楊樹非常秀麗。
老北京人形容北京的四季非常傳神:「冬長夏不短,春秋一眨眼」;意思是春秋季特別短,但是北京的四季還是非常分明:「三月下黃土,四月飄柳絮,十月看楓紅,新年迎瑞雪」。
每年三月,會有一場從西北過來的沙塵暴,當時就叫做下黃土;到了四月,滿城的楊樹開始落絮,在北京開著車,迎面飄來的白絮彷彿下雪一般,就叫做飄柳絮。
十月香山的楓紅,是北京的一景。老北京人都會到香山去賞楓;過年期間的北京,總是白雪靄靄,感覺到春節的氣氛特別強烈。
但是一九九二年的北京確實沒有什麼消遣娛樂,電視節目也如同台灣早期的聯播節目,內容千篇一律,如同當兵時候的莒光日節目。
在當時還沒有網路、沒有手機,又沒有進口雜誌和報紙的情況下,上班六天半,週末還真的不知如何打發。
於是,我挑了一個週末,自己一個人去了王府井的新華書店,想買幾本書打發時間。
顧客是上帝?
雖然是週日,偌大的書店卻沒有幾個客人在逛,顯得有點冷清;當時書店因為不是開放式的,所以客人沒辦法自己取書閱讀。
貼著牆壁站立的書櫃,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但是前面有一整排半人高、擺著書的玻璃櫃子,女服務生就站在玻璃櫃子和書櫃之間為顧客服務。
只見二位女服務生正在聊天,我呼喚了幾聲以後,他們終於注意到我,於是悻悻然停下來,回頭問我要做什麼。
我請服務生幫我從書櫃上取下一本書來讓我翻翻。服務生板著臉把書拿下來給我,接著回過頭去,繼續有說有笑地聊天。
翻了翻之後,實在沒什麼興趣,於是我又請服務生拿另外一本書給我看看。
服務生在聊天被我打斷,明顯地不高興,於是回過頭來提高聲量問我一句:「你到底買不買書?」把我嚇了一跳。
我只好搖了搖頭,回說「不買了」就掉頭離開;這時瞄到牆上寫著斗大的五個字:「顧客是上帝」。
回到家後,想想逛書店的經驗,不禁莞爾一笑。「顧客是上帝」的意思,就是「顧客不是人」。
口號治國
一九九○年代的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正在加速進行,到處都在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或許是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到處都可以看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之類的標語和口號。
我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這六年當中,走遍大陸主要的一、二線城市;而每到了一個陌生城市時,如果想要知道這個城市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只要看到處張貼的標語和口號就知道了。
「精神文明建設」、「顧客是上帝」、「堅持環保優先」、「為人民服務」等等,多到不勝枚舉。
即使到了二○○八年,我在廣東四線城市河源附近的高速公路休息站,還看到販賣部牆上寫著「少一點怒氣,多一點微笑」。很明顯地,這十個字不是給旅客看的,而是給販賣部的服務人員看的。
看到這個標語,我不免露出會心的一笑,它說明了一件事:這個販賣部的服務人員態度不是很好。
相較於中國大陸,當時台灣人的服務態度就讓我十分懷念。也因為如此,許多來台灣旅遊的觀光客都給了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的評價。
台灣餐廳的奇怪規定
在台灣最具有代表性的服務業,也是每個人都曾經有經驗的,就是餐廳吧。
可是最近幾次經驗,讓我不僅對台灣餐廳的服務留下不好的印象,也讓我對於「餐廳規定」開始有一些質疑。
一個多月前,朋友約我吃飯,特別挑了一家網路評價不錯,位於士林區的日本料理店;由於我有早到的習慣,朋友又碰上塞車,特別打個電話給我,請我先點菜。於是我請服務生幫我點菜,服務生態度很好地告訴我:「我們餐廳規定客人到齊了,才能點菜。」
看看四周坐不到二成、略顯空蕩蕩的用餐空間,我當下眉頭一皺,回問她說:「如果我一個人吃飯,可以點菜嗎?」
沒想到我這麼問,服務生當場楞住,想了一下然後回說:「那麼你可以先點菜,可是你們訂位是二個人,我們有規定,人到齊了才能出菜。」
我懶得跟服務生爭執,畢竟這是餐廳的規定,不是服務生能夠解決的。
又有一次,臉書朋友有急事請教我,臨時約下午一點在我家附近、小碧潭捷運站旁「京站時尚廣場」的一家餐廳。我平時午餐吃得早,所以朋友點套餐,我只點了一杯啤酒。
這時服務生發話了:「很抱歉,我們這邊有低消的規定,您一定要點一份餐,不能只點飲料。」
由於是上班日,不是週末,餐廳空蕩蕩的,沒幾桌有人,我不禁懷疑這是哪門子的規定?
於是我請服務生找經理來,朋友覺得很不好意思,於是打圓場,又跟服務生點了一份套餐打包帶走。
最近的一次經驗,更是離譜。幾個朋友約我,在住家附近的一家小西餐廳用餐,當我拿起菜單時,被上面的一些規定驚呆了:
- 基本消費○○○元(六歲以下孩童不在此限);
- 禁用外食;
- 假日尖峰時段用餐時間為二小時;
- 自備酒類飲品酌收開瓶費○○○元;
- 租借酒杯每個○○元;
- 購買酒飲免費提供酒杯,但如破損需以每個○○○元購買。
餐廳最重要的資產是什麼?
於是我把年輕的老闆找了過來,閒聊幾句後才切到主題,我問老闆:「你知道餐廳最重要的『資產』是什麼嗎?」
老闆很有自信地回答說:「美食!」
我接著說:「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你怎麼知道你的餐點,能夠讓每個顧客都覺得很美味呢?」結果老闆不知道怎麼接下去說。
我也不繞圈子,就直接說答案:「我認為,餐廳最大的資產就是『回頭客』。其實大部分服務業的最大資產都是『回頭客』;例如航空公司的哩程酬賓、便利商店的消費點數卡,都是為了吸引和獎勵『回頭客』的方案。」
我再問:「你們餐廳的顧客,為什麼會回頭再光顧呢?」
老闆說:「因為我們的餐點美味又有特色。」
我搖搖頭,對話到此結束,我知道這個老闆的腦袋已經固化了,很難被改變。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
顧客為什麼會回頭?
人性本來就是喜新厭舊,尤其是對於吃的。縱使有些餐廳靠著美食,吸引顧客大排長龍,甚至有不少回頭客,但是能夠維持多久呢?
顧客不斷回頭的原因,美味可口是基本的要求;更關鍵的是,因為餐廳讓顧客覺得「賓至如歸」,也就是讓每個顧客有「回家」的感覺。而每個人的家,都是為自己的需求特別設計的。
看看這些餐廳的各種奇怪「規定」,如何讓上門的客戶有回到家的感覺呢? 更別提要再次光顧,一次經驗就夠了。
有關於餐廳「回頭客」,我在〈「服務業」和「製造業」思維的差異〉這篇文章中有詳細介紹;這篇文章收錄在我的第一本書《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經營學》中。
服務需要成本嗎?
在製造業中,與品質相關、最廣為人知但也最受爭議的一句話,就是「品質是免費的」(quality is free)。
有爭議的原因,是因為實體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一定會有瑕疵或不良品出現。如果要保證消費者收到的產品,品質一定是好的、可靠度一定是高的,不會有不良品出現,也不會有退貨的問題,那麼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就需要大量的檢驗,將瑕疵或不良品挑出來。如此一來,就一定會增加大量的檢驗和損耗成本。
雖說「服務」也是一種產品,但是在服務業中,並不存在實體產品的材料、製造、損耗、庫存成本;因為,大部分的「服務」是由商家的人(員工)來提供的。
「服務」作為一個產品時,它的生產就發生在員工和顧客的「接觸點」上;因此,它的生產成本就包含了「空間場所」和「員工薪酬」,而這二者在財務上都屬於「沉沒成本」。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顧客、有沒有收入,這些都是必須支出的成本。
因此,「服務是免費的」(service is free)這句話,應該比「品質是免費的」更沒有爭議。
既然「服務」的好壞,不需要考慮額外增加的成本,為什麼要跟顧客收費呢?
庫存成本於餐廳行業來說,比較複雜的是有實體產品也有服務。實體產品就是餐廳提供的餐飲,服務則是在前台服務生與顧客的接觸中產生,二者都會影響到顧客的整體滿意度。
實體產品——也就是餐飲——會產生材料、加工、消耗品等變動成本;後台廚房的設備和空間,也會產生折舊費用的固定成本。但是相較於餐飲的定價,這些都不像電子產品一樣,材料成本占產品價格的比例那麼高。
但餐廳的主要材料就是食材,新鮮程度是決定口味好壞的重要因素,因此相對於其他實體產品行業來講,餐廳的庫存成本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食材必須盡快用掉,否則就必須拋棄、列入損耗。
所以,餐廳要特別注重食材的週轉率,使得許多生意好的餐廳規定「用餐時間」,以便提高翻桌率,也提高食材的週轉率。
當「限制用餐時間」成為行業的潛規則之後,許多餐廳的從業人員就忘了有「回頭客」這個最重要的資產;雖然短期內增加了營收,但長期而言卻得罪了許多顧客,也斷了自己的生機。
由於餐廳業的特殊性,既有實體產品的餐飲,也有虛擬產品的服務。在吃的方面,由於餐點是以食材加工創造出來的,所以收費自屬合理。
但是,「開瓶費」和「租借酒杯」的費用屬於服務範圍,牽涉的成本也都是沉沒成本;因為餐廳並沒有創造任何附加價值,也沒有創造價值的產品,所以就不應該收費。
如果餐廳不希望顧客自帶酒水,也可以像「禁用外食」一樣,禁止顧客自帶酒水;但如同這家小西餐廳一樣,如果只提供house wine(店家固定提供的酒類)的話,對於比較講究搭配的顧客來講,可能就是不歡迎他們上門光顧了。
結語
我質疑的不是服務態度,而是許多餐廳的奇怪規定。這篇文章所指出的這些潛規則,台灣的消費者似乎都已經習慣了,也見怪不怪。
我特地上網查了一下「限時用餐」的規定,證實了在國外很少碰到餐廳會限時用餐,這彷彿是台灣餐廳的特色。雖然有許多消費者在網路上表達不滿,但也有些人認為餐廳「限時用餐」的規定是合理的,畢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而且台灣消基會也定調說,這些是「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但只要餐廳在網站上公布,或是在餐廳裡、菜單上對顧客盡到告知的責任,就會減少消費糾紛,餐廳的這些規定並不違法。
根據《消費者保護法》規定,在顧客用餐前,清楚告知所有消費規則是店家的責任,尤其是低消限制、用餐時間規定、加收服務費或其他設限等。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限,服務業——尤其是餐飲業——不應該以「不違法」為理由,而訂出一些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
一個國家的服務業,包含商家和消費者,都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水準和公民素養。如果要訴諸法律的話,那麼我們採取的就是最低標準了。
如果消費者能夠容忍商家,訂定一些對顧客不友善的規定,那麼這個不友善規定的清單,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長;最終,則是商家和消費者都會面臨「雙輸」的局面。
附注:本文所指的問題,並非所有的餐廳都有;本文所指的消費者,也並非排除所有的奧客,一切都是依照統計學的常態分布來討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創新有理:程天縱讓創新遍地開花的心法與實踐》,商周出版
作者:程天縱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從元宇宙(Metaverse)、共享經濟、餐飲業,
到宗教、政治、人生,
創新讓企業永續成長,也讓生活展現全新風貌!
如果你:
- 對於創新的發想與落實,有所困惑;
- 試圖在工作場域推動創新,卻總有阻礙;
- 對生活各方面的停滯,希望能有創新的突破……
本書都能為你帶來創新思維的另類刺激!
尤其適合科技業、餐飲業、各類服務業、傳統產業、宗教界、教育界、政治界的讀者。
程天縱先生曾任中國惠普總裁、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富士康集團副總裁,並於其後兼任富智康執行長,是電子科技業「大神級」的專業經理人。退休後創立「Terry&Friends」創業社群,除了線上交流,也在各大城市舉辦創客創業分享會,吸引眾多創業者前來尋求解惑,至今在兩岸已輔導逾600個創業團隊。
然而在這些新創公司之中,能存活下來的極少,能發展壯大的更是稀少。究其原因,在於這許多新創公司,沒有任何「創新」,只是讓顧客在眾多商家之間,又多了一個選擇。
因此本書聚焦於「創新」。可以說,從「想像力」開始,激發了「創意」,動手做出新的「發明」,加以商業化之後,創造出新的產業,這就是整個「創新」的過程與結果。
Metaverse帶來的新時代
本書第一章藉由目前最火熱的元宇宙(Metaverse)與Roblox這家公司,帶領讀者瞭解科技產業的創新與創業。Roblox的發展歷史可以讓讀者瞭解,這家成立於2004年的公司經過多次轉型升級,才具備了實現Metaverse的能力。對於Metaverse的瞭解需要想像力;而對於Metaverse所帶來的應用和商機,更加需要不受限制的創意。
從製造業的角度看創新
第二章則從製造業來看其他產業的創新。藉由「梅迪奇效應」,希望能促進「跨界創新」。這裡有四篇文章分析共享經濟、共享辦公室,另有一篇文章從製造生產的角度解析多種餐飲獲利模式,包括自助餐、鐵板燒、迴轉壽司、無菜單私房料理等。
餐飲業需要改革創新
第三章從餐飲業的不友善規定出發。作者認為台灣的餐飲業,大抵上是「穩定、低報酬、低風險」的局面,亟需改革、創新,因此深入詳談台灣餐飲業的現況,以及需要改革創新、創造新商機的機會。這些文章不僅適合餐飲業的讀者,所有從事服務業的讀者,如果能掌握真義、予以應用,必定都能有所收穫。
遍地開花的創新
第四章再將視野擴大,環顧我們生活的環境,工作只是一小部分,難道工作之外的領域就不需要創新嗎?這個章節的文章,嘗試帶領讀者走進宗教、政治、民主、政黨,甚至於人生,這些存在於我們每天生活中,又如同空氣、陽光、水一樣不受注意的事物,鮮少有人將它們與創新聯想在一起。
儘管創新改變可能沒有結果、徒勞無功,更可能做錯失敗,使你受到一點傷害。但是不改變絕對不會有更好的結果,而且日子久了,個人和組織都可能成為一灘死水,連現狀都保不住。拒絕創新,就是拒絕進步,只會變壞,不會更好。
本書的文章,篇篇精彩,內容紮實,值得反覆咀嚼。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有感覺」、「看得懂」、「用得出」,藉由創新,讓事業與工作獨具價值、永續成長,也讓我們擁有更豐富的人生!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