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非專準主義者在進行每一次取捨時會問:「我要如何兩者兼顧?」專準主義者問的則是更嚴苛、最終卻更令人解脫的問題:「我想要哪一個問題?」專準主義者會審慎地做出取捨。他們為自己行動,而不是等候他人差遣。
文: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
懂得取捨
我想要哪一個問題?
策略與做出選擇和取捨有關。
和審慎地選擇與眾不同有關。
——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當代經營策略大師
想像你可以回到1972年,在每一間名列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公司投資1美元。哪一間公司會在2002年時為你的投資帶來最高的收益呢?是奇異(GE)?IBM?還是英特爾(Intel)?根據《錢雜誌》(Money Magazine)和他們委由奈德.戴維斯研究公司(Ned Davis Research)所進行的分析,答案是:以上皆非。
正確答案是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這實在令人訝異,因為航空業在創造利潤方面是出了名的糟糕。但西南在赫伯.凱樂赫(Herb Kelleher)的帶領下,年復一年地締造出驚人的財務佳績。赫伯將專準主義者的做法應用在企業上正是主要原因。
我曾經參加一個活動,赫伯當時在受訪時談到了他的商業策略。當他講起自己如何審慎地為西南做出取捨時,我的耳朵豎了起來。他們沒有試圖飛往所有的目的地,反而審慎地選擇只提供點對點航班。他們沒有為了彌補餐飲成本而提高票價,反而決定不供應餐點。他們無法事先劃位,反而讓大家在登機後自行選位。他們不向乘客推銷更昂貴奢華的頭等艙服務,反而只提供經濟客艙。
這些取捨並非出於漠然的接受,而是刻意的選擇。每一個取捨都是為了降低成本所做出的審慎決策。他是否冒了流失想要更廣泛的目的地、想要購買定價過高的餐點等顧客的風險呢?是的,但凱樂赫完全清楚這間公司是什麼——一間低成本航空公司——以及不是什麼,而這些全都反映在他的取捨上。
當他說:「你必須觀察每一個機會,然後說:『嗯,不⋯⋯我很抱歉。我們不打算做一千件不同的事情,那對我們試圖達成的最終結果沒有多大貢獻。』」就是他在工作上運用專準主義者思維的一個範例。
起先,認為這種做法不可能奏效的評論家、反對人士,以及其他非專準主義者,把西南罵得狗血淋頭。無論票價多便宜,有哪個腦袋正常的人會想搭只飛往某些地點而且還不供應餐點的航空公司呢?可是幾年之後,西南顯然做出了成績。競爭同業注意到西南飆升的利潤,紛紛開始模仿。然而,他們沒有全權採用凱樂赫的專準主義者做法,反而改採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所謂的「騎牆」(straddling)策略。
簡單講,騎牆指的是原封不動地保留現行策略,同時試圖採用競爭者的策略。當時最引人矚目的嘗試之一就屬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他們把最新的點對點服務命名為「大陸精簡航班」。
大陸精簡航班採用了西南的某些手段。他們降低票價。他們刪除餐飲。他們停止頭等艙的服務。他們還增加了航班。問題是,由於他們仍緊抓著既有的商業模式不放(大陸精簡航班在該公司提供的航班中只占了少量比例),以致於他們的營運效率不容許在價格方面競爭。也因此,他們被迫以其他方式東撙西節,最後不得不在服務品質上讓步。
當西南在關鍵策略領域中做出有自覺的審慎取捨時,大陸航空卻因為不一致的策略而被迫犧牲利潤。根據波特的說法,「策略位置無法長期維持,除非與其他位置互有取捨。」他們試圖透過兩種互不相容的策略來經營公司,卻逐漸削弱了自己的競爭能力。
騎牆策略對大陸航空而言是非常昂貴的教訓。他們因為航班延誤而損失數億美元,而且,根據波特的說法,「延誤和取消的航班造成一天上千起客訴。」執行長最後被炒了魷魚。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忽略取捨的現實,對組織而言是很糟糕的策略。到頭來,它對一般人而言也是很糟糕的策略。
你是否曾和老是想多做一件事的人相處?這種人明明知道10分鐘後有會要開,而且走過去要花10分鐘,可是他們出發前還是會坐下來回幾封電子郵件。或者,他們同意在週五以前整理出一份報告,即使同一天他們還要結掉另一個大案子。又或者,他們可能答應在週六晚上順道造訪表弟的生日派對,即使他們已經有了在同一個時間開場的表演門票。
他們的邏輯忽略了取捨的現實,以為自己可以兩者兼顧。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這個邏輯是錯的。他們開會免不了要遲到,他們肯定會錯過一方或雙方的截止期限(或是兩個案子都敷衍了事),而且他們若非趕不上表弟的慶生會,就是錯過表演。現實就是,對任何機會說好,當然必須對其他幾個說不。
在我們的個人和職業生活中,取捨是很實際的,而在接受現實以前,我們注定像大陸航空一樣——因為保留現行策略(漠然接受原本預設的狀態,不做積極主動的改變),而卡在迫使我們犧牲利潤的「騎牆策略」上,這是我們刻意選擇時不太可能做出的決策。
在一篇精闢的《紐約時報》評論特稿中,前雷曼兄弟首席財務長艾琳.卡蘭(Erin Callan)分享了她在漠然接受的情況下進行取捨時所做的犧牲。她寫道:「我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全心投入工作。它是隨著時間不知不覺成形的。過去的每一年,小幅度的修改變成了新的標準。起初,週日我會花0.5小時整理電子郵件、待辦清單和行事曆,好讓週一上午能從容一些。接著,我會在週日工作幾小時,然後又變成一整天。我的界限逐漸消失,直到一切只剩下工作。」她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關鍵性的事實:我們若非替自己做出艱難的選擇,就是容許別人——無論是同事、老闆,還是客戶——替我們做決定。
我在工作中注意到,公司裡的資深主管最難接受取捨的現實。我最近花了一些時間和矽谷某間公司的執行長相處,那間公司的市值高達400億美元。他跟我分享了他剛精心製作完成,而且計劃向全公司宣布的組織價值宣言。可是,當他說出「我們重視熱情、創新、執行和領導力」時,我卻為它感到難堪。
這份清單的問題之一是,誰不重視這些事情呢?另一個問題是,它沒有告訴員工公司最重視的是什麼。它沒有表明當這些價值不一致的時候,員工該做什麼選擇。當公司聲稱他們的使命是一視同仁地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客戶、員工、股東——服務時,情況也相去不遠。說他們對往來的每一個人都同樣重視,會使管理階層在面對服務對象之間的取捨時,缺乏明確的指導方針。
我們就以1982年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在面對悲慘的氰化物謀殺醜聞案時,如何迅速恢復聲譽來進行對照。當時嬌生集團的市占率達三成七,泰諾(Tylenol)是他們最賺錢的產品。報導顯示,有七個人在服用泰諾後死亡。後來更發現這些瓶子被動過手腳。嬌生集團該如何因應呢?
這個問題很複雜。他們的首要責任是立刻將所有的泰諾產品從藥局下架,以確保消費者的安全嗎?他們的當務之急是進行公關損害控制,以免股東拋售股票嗎?或者,他們最重要的本分是慰問和賠償受害者家屬?
他們很幸運地擁有「信條」,這是1943年由當時的董事長羅勃.伍德.強生(Robert Wood Johnson)所寫下的一則宣言,它被逐字刻在嬌生集團總部的石牆上。有別於多數企業的使命宣言,這則信條很實際地按優先次序列出了公司的組成分子。消費者第一;股東最後。
也因此,嬌生集團迅速決定召回所有的泰諾,即使這將對他們的盈虧底線造成劇烈衝擊(根據某些報導,損失高達1億美元)。消費者的安全或1億美元?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可是這則信條卻讓人更清楚地意識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它能讓人做出艱難的取捨。
我們可以試著避開取捨的現實,卻無法逃離它們。
我曾經和一個需要有人幫忙他們排定優先次序的主管團隊共事過。他們很努力地指出自己希望IT部門在下一個會計年度完成的五個專案,而其中一位經理為此感到特別頭疼。她堅持列出十八個「最優先」的專案。我堅持要她選出五個。她把清單帶回去跟組員討論,兩週後他們送回一張她已經設法縮減的清單——可是只少了一個專案!(我一直很想知道那個沒能晉級的落單專案是怎麼回事。)由於拒絕做出取捨,最後她必須把只能進行五個專案的時間和精力分攤給十七個專案。一如預期,她沒有得到所想要的結果。她的邏輯向來是:我們可以全部都做。這麼做顯然行不通。
我們不難明白,否認取捨的現實為何如此誘人。畢竟,就定義而言,取捨涉及兩件我們想要的事物。你想要更多薪水還是更多休假?你想回完下一封電子郵件還是準時出席會議?你想做得更快還是更好?很明顯,當必須在兩件我們想要的事物之間做選擇時,我們偏好的答案是兩個都要。但儘管我們很想這麼做,我們就是不能全部都要。
非專準主義者在進行每一次取捨時會問:「我要如何兩者兼顧?」專準主義者問的則是更嚴苛、最終卻更令人解脫的問題:「我想要哪一個問題?」專準主義者會審慎地做出取捨。他們為自己行動,而不是等候他人差遣。一如經濟學家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所寫的:「沒有解決方案。唯有取捨而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少,但是更好(新編增訂版)》,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
譯者:詹采妮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你是否曾發現自己忙到分身乏術?
你是否曾覺得工作過度又未能充分發揮實力?
你是否曾發現自己專做不重要的事?
你是否覺得忙碌不堪卻缺乏生產力?
就像你總是在移動,卻從未到達任何地方一樣?
生活需要設計。
選擇你真正要的,專注投入;
有紀律地追求更少,人生勝利組就是你!
作者以「少,但是更好」做為本書的核心概念,闡述讓生活化繁為簡的重要性。一旦有「事事都重要」、「有沒有辦法做好所有事」的想法,不管什麼請託、要求都攬在身上,結果就是自己愈繃愈緊,焦頭爛額,反而工作生活兩頭落空。
為了達到「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狀態,作者在書中以三步驟來解釋:
- 精挑:判斷目前什麼事情才是首要,先問問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否值得投入?」如果不是,應該要勇敢拒絕。要成為「我選擇這麼做」,而不是「我必須這麼做」的人。
- 簡化:刪除瑣碎無謂的枝節。
- 準確執行:移除障礙,讓執行過程減少阻力與痛苦。
本書不是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事情,而是教你如何只做正確的事。本書談論的並非時間管理或提升生產力的策略,而是提供一個系統性的方法,教你如何在個人和專業領域中變得更有效率、更有生產力和更有影響力。
最終,你會過忠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待你過的生活。
- 新編增訂版特別收錄〈二十一天專準主義挑戰〉,帶你邁向專準人生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