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多數談判過程中,有三大絆腳石會阻礙談判雙方互相欣賞。首先,我們可能疏於理解對方的觀點。我們自顧自陳述己方論點,卻沒有費心理解對方。別人說話時,我們滿腦子只想著自己要傳達的理念。由於缺乏真正的聆聽,雙方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
文:羅傑.費雪(Roger Fisher)、丹尼爾.夏畢洛 博士( PhD Daniel Shapiro)
不吝表達賞識:從他人的想法、感受或行動中發掘優點(節錄)
許多年前,羅傑曾遠赴提比里西(Tbilisi,喬治亞首都),為南奧塞提亞人及喬治亞共和國政府(前蘇聯成員國)提供服務。行程最後一天,他決定逛街購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他看見一位木雕師傅正在騎樓下認真雕刻一個小托盤。攤子上擺了一些待售成品。羅傑駐足觀賞。他還記得兩人的互動:
在所有展示品中,我被木雕師傅正在製作的托盤深深吸引。於是我問:「這個托盤怎麼賣?」
「還沒做好呢,」他回答。
「什麼時候會完成?」我接著問,心裡有一絲不耐煩。
「過兩天。到時候你就能買了。」
「我現在就想買,就算還沒完成。假如我現在買沒做好的半成品,要多少錢?」(當然,我預期可以算便宜點。)
「現在不賣,」木雕師傅回答。
木雕師傅的草率答覆惹惱了我。我對他的手藝表示興趣,也願意購買還沒完工的作品,而他竟然一口回絕,根本懶得理我。我突然很想羞辱他的作品、羞辱他,或者乾脆一走了之。但是相反地,我先做個深呼吸。我明白自己感受到不被理解、不受尊重、被人瞧不起。
然後,我頓時領悟。木雕師傅或許也覺得自己不被理解。我的行為表現說不定跟他半斤八兩。我沒有對他或他的觀點表達認可。我的感受很可能也正是他的感受。
「如果我現在賣這個托盤,」木雕師傅說,「價錢還得更高。」
「為什麼?」我驚訝地問。
他轉身面對我,露出微笑說:「今天賣掉托盤,會剝奪我享受完成它的喜悅。」
這時我也笑了。「我今天早上就要離開提比里西。我很欣賞這個托盤,很欣賞你的作品。現在,我比之前更希望擁有這個托盤,用來紀念這位對自己作品引以為傲、且堅持對的做法而深感滿足的木雕師。」
他又笑了,不過沒說什麼。
「看在我不得不走的份上,」我問:「你願不願意幫一位陌生旅客的忙,讓我今天以原本的訂價,買下這個未完成的托盤?」
考慮一會兒後,他接受了我的提議。
賞識:是欲念也是一帖萬靈丹
如同羅傑和木雕師傅的體驗,備受賞識是種關鍵欲念,重要性存在於對受賞識者的影響。從企業執行長到幼稚園老師,從外交家到建築工人,人人都渴望被賞識。
表達賞識的效果簡單而直接。不受賞識的感覺很糟,但受到適當賞識的感覺卻很好。我們的自尊心升值了,正如股市上漲時價值水漲船高。我們更願意敞開心扉聆聽,也更樂於與他人合作。
「賞識」不只是一項核心欲念的標籤,也是一個動作。不只是名詞,更是動詞。賞識的附加價值在於,兼具核心欲念與策略行動的作用,因為真誠表達賞識通常是滿足對方另外幾項核心欲念的最佳方法。因此,賞識他人可以視為一帖快速有效的萬靈丹,幫助激發談判對手產生有益的情緒。
比起兩邊覺得不被另一方認可,雙方互相欣賞更可能達成明智的協議。事實上,不論對方是否對你的賞識投桃報李,幫助他們感受到被賞識,對你必有好處。他們往往會變得更放鬆、更願意合作。況且,藉由欣賞對方更可能換來對方對你的欣賞。
阻礙賞識的絆腳石
大多數談判過程中,有三大絆腳石會阻礙談判雙方互相欣賞。首先,我們可能疏於理解對方的觀點。我們自顧自陳述己方論點,卻沒有費心理解對方。別人說話時,我們滿腦子只想著自己要傳達的理念。由於缺乏真正的聆聽,雙方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
其次,假如不同意對方的說法,我們可能吹毛求疵他們說什麼或做什麼。以為把對方踩在腳下是談判者的職責,因此只顧著尋找對方說辭的漏洞,沒看到對方的優點。然而,每個人都透過獨特的視角看世界,當我們眼中的世界不被認可,或被人不假思索打了回票,就會覺得自己受到踐踏。想想花了好幾星期籌畫提案,卻被對方批評得體無完膚,我們當然會心灰意冷或氣憤難平。
第三,我們可能吝於表達從對方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中看到的優點。如果耳中只聽到批評,我們會假設對方對我們的訊息及優點充耳不聞,雙方最後不是產生更激烈的爭辯,就是直接放棄談判。
表達賞識的三要素
表達賞識絕不只是一句簡單的謝謝。我們往往不懂得如何欣賞別人,所以需要改善以下三點:
- 設法理解彼此的觀點;
- 從彼此的想法、感受或行動中發掘優點;
- 透過言語和行動表達我們的理解與賞識。
理解對方觀點
要欣賞一個人,首要任務就是從那個人的角度看事情,體會他的感受。最主要的工具,就是你的聆聽與提問能力。
許多人認為,除非他們親口說出,否則你無法真正理解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很多時候確實如此,但你還是可以透過換位思考準確揣摩對方的想法。
不過,即便你確實明白對方觀點,他們仍舊希望有人聽到。請做好聆聽的準備。
有許多積極的聆聽技巧可以幫助談判雙方增進理解,在此提出最值得注意的兩個技巧:
除了聆聽字句,也要聆聽「旋律」。理解的過程,不只限於聆聽對方實際說出的一字一句。聆聽者也必須從談話氛圍蒐集訊息,感受說話者的心情、個性和語氣,領略話語背後的來龍去脈。
就像光聽一首歌的歌詞是不夠的,你也希望聽到伴隨這些歌詞的背景旋律。正如隆隆的鼓聲,可以把深情的情歌變成充滿焦慮的戰鬥吶喊,說話的語氣也可以確認或推翻談判者說出的內容,好比一個人大吼著說:「我沒生氣!」
聆聽「弦外之音」。你有時會察覺對方話中有話。人們的話裡經常隱含這種模糊的言外之意。例如一場晚宴上,主人看著錶說:「今天真開心,我竟沒發現已經這麼晚了。」大多數客人都能立刻聽出主人送客的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通常透露出一個人對正在討論的觀點,究竟採支持、反對或不置可否的態度。有一個簡單方法可以聽懂弦外之音,就是注意聽對方強調哪一個字。下面四句話看似一模一樣,但每句話的含意各有不同,括弧裡的內容是對訊息的可能解讀:
我喜歡這份提案。(但是其他人不接受。)
我喜歡這份提案。(我強烈支持這個構想。)
我喜歡這份提案。(我喜歡這份提案勝過其他提案。)
我喜歡這份提案。(提案歸提案,我可沒答應簽約。)
切勿忽略模稜兩可或抗拒的態度。肢體語言傳達的訊息,可能跟人們實際說出來的話南轅北轍。留心弦外之音,你才能更深入理解對方的觀點。
從他人的想法、感受或行動中發掘優點
賞識的第二個要素是發掘優點,也就是從對方的想法、感受或行動中尋找價值。想想生活中的家務事即可略窺一二。不論打掃廚房、整理床鋪、修剪草皮或記住某個特殊日子,假如家人對我們的付出視而不見,或從未給予讚美,我們肯定會傷心失望。表五說明了我們如何從他人的想法、感受或行動中發掘優點並表達賞識。
如果觀點相衝突,不妨從對方的思維邏輯發掘優點。就算你不贊成對方在某項議題上的立場,也能欣賞他們觀看世界的角度。驅策他們的,很可能是某種強烈的感受、堅定的信念或者某個具有說服力的論點。這裡以羅傑代表聯邦政府出庭美國最高法院的經歷說明:
在輪到羅傑發言反駁訴願人時,他走向庭前說:「訴願人的論點強而有力。事實上,我認為比今天早晨律師在此陳述的論點更有力量。如果要我替訴願人陳情,我會補充下面這一點……。」
「費雪先生!」法蘭克福特大法官打斷他的話,「你是來為政府辯護的!」以這種方式表達賞識,也讓訴願人的律師相信政府聽到了他們說的話,而且他們的論點確實有價值。庭後,律師穿越審判室跟羅傑握手致意,謝謝他認真看待他們的主張。
「的確,庭上,」羅傑說,「所以我希望稟明全體審判人員,我們不僅能夠反駁訴願人提出的論點,也能反駁我認為訴願人可以提出的另一個好論點。無論如何,他們的訴願內容並非無足輕重,也絕非牽強附會。我認為法院同意重新審理、判斷其中的是非曲直,是一個正確決定。這一點跟聯邦政府的立場一致。然而,儘管他們言之成理,基於以下理由,我們斷定他們違背法律,請容我一一陳述……。」
羅傑相信,由衷讚美對手論述中的優點,更能有效支持政府的立場,效果勝過一上庭就猛烈批評訴願人的主張荒唐可笑,根本不值得考慮。比起迴避對方的論述而自說自話,展現自己充分理解對方論點並予以正面反駁後,他的說詞可以產生更強大的效力。(政府最後打贏了這場官司。)
要讚美對方的思辨能力,你必須確實看見其中的優點。誠懇很重要。唯有真心看重對方的觀點,才能讓他們感覺受到賞識。你必須表達自己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想法與行為。就算很難從他們的言行中發掘可取之處,也請努力尋找,試著體會他們的感受,想想或許是哪些欲念激發了這些情緒。
當你強烈堅持反對意見時,試著以調停人的角色示人。爭論的議題與你有重大切身關係時,最難從對方的觀點找到價值。用心聆聽對方見解的可取之處,能改變你的聆聽方式。
要做到這一點,不妨想像自己是公正無私的調停人。調停人的角色是設法理解爭論雙方的觀點,尋找其中價值,極力避免評判誰是誰非,設法看清雙方的立場各有什麼優點。
要採取調停人的視角,首先弄清楚對方的觀點有什麼個人意義。他們的看法背後有怎樣的信念與邏輯?你也許不同意他們的立場,但依然能從他們做出這項結論的邏輯過程與信念中找出優點。找到優點後,你就可以這麼說:
我理解〔你的觀點〕,也欣賞〔你的邏輯或信念〕。舉例說明:主張女性有墮胎權的陣營領袖,試圖從反墮胎陣營領袖的觀點尋找優點。她或許無法認同「墮胎是違法行為」的立場,但可以從該立場背後的邏輯與信念找到價值。她可以這麼說:
我明白你相信生命始於胚胎。〔展現理解。〕賞識不可以討價還價。事實上,假如我認可你的觀點,條件是你也得欣賞我,這樣的賞識就沒什麼價值。但如果反對墮胎陣營領袖採用同樣的方法,從支持墮胎權的領袖邏輯中發掘一些優點並加以表達,雙方都會覺得備受賞識。而且,彼此對墮胎權的基本信念也不會發生改變。事實上,兩位領袖的立場還可能變得更清晰、更堅定。因此,藉由挖掘對方的邏輯優點,雙方領袖得以各持立場,同時攜手合作,例如聯手推動旨在遏止意外懷孕的方案。
在這樣的核心信念下,我可以看出你想要保護無辜胎兒的良好用心。〔顯示自己看到對方思維中的可取之處。〕
或許有強烈理由導致你不願意挖掘對方觀點中的價值。我們找到其中兩項。第一,那麼做也許有違你的宗教信仰。第二,讚賞對方的觀點,可能讓朋友、家人或選民誤以為你欣賞對方的優點,就是贊同你之前不同意的觀點。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商業周刊出版
作者:羅傑.費雪(Roger Fisher)、丹尼爾.夏畢洛 博士( PhD Daniel Shapiro)
譯者:黃佳瑜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哈佛法學院經典讀物、一本給所有人的談判書──
運用談判學╳心理學架構5大情緒策略,
把情緒納為談判手段,幫你扭轉情勢、明智決策
談判,大到國際戰爭小到教育兒女,皆在各自「論點」與他人「需求」中做決策,只是結果能否符合你的最大利益?關鍵差異,就在情緒!我們一直避免情緒干擾言語與行動,但很多突發事件總讓人招架不住:
- 馬上簽署的業務訂單,對方突然說不簽了→「別這樣對我!如果你撤回協議,我會丟掉飯碗。」
- 汽車經銷商說,你的新車引擎不在保固範圍內→「你們開黑店啊?修好引擎,否則我們法庭上見!」
- 天氣微涼的早晨,你的孩子死活不願意穿上外套→「小姐,不管你高不高興都得穿外套。現在立刻穿上!」
談判多了壞情緒,言語與行動、甚至立場就會鬆動。一旦陷入負面情緒,你的焦點不再是「好好說話」,而是「保護自己」或者「攻擊對方」,最終讓內心情緒戲碼主導談判結果。
國際法學權威、哈佛談判專案中心創始人──羅傑.費雪╳哈佛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夏畢洛,打破「理性至上」的談判原則,將負面情緒軟化為正面力量、釐清誤解的武器。
運用賞識、親和感、自主權、地位、角色,5大情緒策略,搭配幽默生活化的解說,從國際仲裁、醫病關係、企業併購、考績評估、面試加薪、婚姻爭執……,一窺情緒醞釀、爆發與正向逆轉的完整過程,帶你理解情緒、良性溝通、做出最佳決策。
◤5大核心情緒策略◢
核心情緒策略,就是人性的欲念。當欲念未被滿足時,種種情緒會接踵而至。這種欲念對每位談判者都很重要。你不必忽略、逃避或費心診斷雙方的情緒變化,就能享受情緒帶來的好處。
賞識:你與他人的想法、感受與行動受到貶抑、或認同?
【做法】賞識是激起所有正面情緒最好的方式。溝通時從他人的想法、感受或行動中發掘優點,並誠實表達出來。讚賞他人觀點,不代表你同意讓步、或接受提議,但卻能從中找到說法說服他人。
親和感:他人視你為敵人跟你保持距離,還是視你為工作夥伴好好相處?
【做法】良性溝通是共贏的關鍵因素,這仰賴與他人建立「結構性/個人聯繫」,例如皆為人父母、慢跑愛好者或同為這場談判的代表等等,只要在「己方」與對方之間搭起橋樑,就可以拉近雙方距離,一致為共同目標打拼。
自主權:你或他人做決定的自由被侵犯,還是彼此尊重?
【做法】自主權左右著決策能力,但談判溝通是雙向的,不要單憑一己之力,適時邀請對方加入,讓他人感受到自主權。
地位:你的地位相對他人高或低,是否在彼此應得的地位互相認可?
【做法】「社會地位」短期無法變動,但基於專長與經驗,人們可以在不同領域取得「特定地位」的事實,讓一切變得簡單多了,你可以運用特定地位來提升對方和自己的自信。
角色:目前的角色與任務有沒有為彼此帶來成就感?
【做法】人時刻扮演不同角色,每個人都喜歡有意義的角色,當角色與立場失衡時,請回歸自身信念與目標,重新評估可能做法,同時也因應場景,適時轉換角色,例如傾聽者、問題解決者。
實際策略「應對」與「運用」,歡迎詳閱本書!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