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艾利森的故事母親在艾利森十一歲時死於癌症,是觸動他投入癌症研究的一大動力。當時母親罹患淋巴癌,在接受化療與放射治療的過程中,飽受折磨,艾利森形容:「這實在不是一種漂亮的死法。」母親的死,讓艾利森開始思考,除了用化療或放射治療來殺死或毒死癌細胞,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來對付癌症。小小的艾利森,在母親死於癌症的那一刻,已經展開了他這一生最重要的奮鬥旅程。
艾利森投入投入三十多年心力在「免疫療法」上,研發的CTLA-4抗體,為癌症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在過去,傳統的癌症治療主要依賴化療、放射治療與手術切除。但這些療法都是藉由外力把癌細胞毒死或殺死,防止癌細胞擴散或轉移。
免疫療法所採取的策略,主要從內部人體免疫系統下手,讓T細胞在辨識癌細胞後,盡情地發動攻擊機制,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因此,不論是哪一種癌症,只要治療好病人的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可以發揮正常功能,就可以治療癌症。
科學的路是寂寞的,有很多的挫折是說不完的。回顧這一生的研究歷程,艾利森雲淡風輕的說:「科學就是關於挫折與失敗。如果你一直都很成功,可能是你沒有問到真正重要的問題。」艾利森在挫折中持續堅持,使他成為二十一世紀癌症治療的重要突破者,他讓戰勝癌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本庶佑的故事本庶佑和艾利森一樣,是開創二十一世紀免疫醫學的關鍵人物,他更是開創日本基因研究的先驅。
一九九二年,本庶佑的研究團隊在研究細胞自殺的相關蛋白時,無意間在T細胞上發現了PD-1分子。他們觀察到,缺乏PD-1會造成小鼠的自體免疫疾病,出現免疫反應過強,進而攻擊自己細胞的情況。也就是說,原來PD-1是免疫系統的剎車器!
這個研究結果,給了本庶佑一個靈感,也許他們可以透過拿掉免疫系統的剎車器來治療癌症。二○○○年,本庶佑帶領他的研究團隊開始進行PD-1 抗體的動物實驗,並且在二○○二年開始和藥廠合作進行新藥的人體試驗,結果在日本和美國的人體試驗都有將近二○%至三○%的有效案例。二○一四年七月,由PD-1抗體所研發出來的抗癌藥物在日本獲准上市。兩個月後,也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過上市。
由於治療效果與持續性都相當好,癌症免疫療法愈來愈熱門,幾乎所有世界級大藥廠都競相投入癌症免疫療法的新藥開發,二○一三年甚至被科學界稱為「免疫療法年」,本庶佑也被視為是日本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人選之一。
從發現PD-1到抗癌新藥獲准上市,本庶佑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前後歷經超過二十年的努力。實驗中遇到無數的失敗挫折,研發新藥過程中尋找藥廠合作,碰到不少閉門羹。但他依然不斷嘗試新的構想,就像在渾沌未知中,探尋無限可能,最終能有重大的突破,他的研究成果為廣大的癌症病患帶來一線新的希望。
這一段歷程,就如本庶佑自己所說的:「真正的研究者,絕不是將一座木造的橋改建成鋼筋水泥橋的這種貢獻,更不是跟著一窩蜂做研究。真正的研究者,應該是有將涓涓細流,發展成大江大海的堅持。」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