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的力量,無論是對於自己或是他人,常常是不可低估的力量。心理學家證明潛意識會受所聽到的話語左右,事實上,身體和環境也深受影響。
暢銷書作家Margie Warrell 提供以下4個技巧讓你的話語更有力量,說服他人、獲取信任不再是難事:
反向思考,強調「可能性」
遇到困難時人們往往想著「辦不到」、「這種情況根本無法處理」,沈溺於負面思考只會讓人失去動力,造成時間、精力的損耗。反之,延伸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關注在未來的變化無窮的應通方法。
以下舉兩個情況為例,主管交辦的任務期限將至,希望爭取更多時間;與其向主管抱怨自己最近多忙、代辦事項多滿,不如說若得到更多時間後,將時間軸規劃出來,哪些重要事項在哪一點可以完成,或改善細節。
對於專案或團體想要擁有更大的決策權或影響力,卻想著「同事都不和我合作」、「我說的話沒人認真看待」,這類自怨自艾的話並不能博得同情,試著告訴主管有什麼值得採用的提案、其中計劃的分工以及所需的資源。
不只試試看,做就對了!
1962年,甘迺迪發表「月球演說」,當時人類對月球表面的狀況所知有限,其憑藉的,是對美國的信心、對理想的堅持。「我們選擇在十年內登陸月球和做其他事情,並不是因為這很容易,而是因為這非常困難,…… 」甘迺迪不說「試試看」,而是要「努力達成」。
「試試看」帶著猶豫、不確定性,「努力達成」則語氣堅定,要先相信自己方能說服他人;「成功不只是目標,更是種決定。」無論是對主管報告或對客戶提案,都能給予彼此激勵的效果,同時也能取得對方信任,使其願意給予更多資源與發揮空間,對於日後事項的推進助益良多。
別把話說死,絕不說「絕不」
1954年英國賽跑選手羅傑.班尼斯特在四分鐘內完成了一英里賽跑,在此之前那被大眾視為「不可能的事」,而就在兩個月後,澳洲選手約翰.藍迪再度創下紀錄。這件事證明,如果想達到「不可能」的成就,最大的障礙就是自我心理設限。
事實上,「不可能」、「絕不」、「總是」這類太過絕對的言語無形中會造成束縛,導致面對挑戰時因為畏懼風險而有所保留,此外也會給對方固執、獨斷的觀感,因此必須小心使用。
撕掉標籤,不讓言語定義自己
對物品分類時,標籤很有用,但對人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當旁人說:「你是一個不會抓重點的人。」僅代表著你目前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但並不意味著你將永遠如此,人是可以改變的。
舉例來說,若給客戶的提案未受採用,先別急著向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如此便扼殺了進步的可能性,如同做實驗時將不盡理想的結果視為寶貴的「實驗數據」,我們應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的提案除了磨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還能更加瞭解客戶的性格及需求,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