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風格強烈點子獨特,可能會想要寫完給AI潤飾;如果你只是想交差例行的報告,或許會想讓AI寫好再改。不過,這兩個方向會需要不同的指令思路。
文:林育聖
自己先寫完再給AI潤飾,還是AI寫完自己再改?講課時學員問了這個先後順序,原本回答了我自己的作業習慣,但回家想想後,覺得這題很有意義,於是決定寫下這篇,分享兩種思路的差別。
要回答這題,一樣不能跳脫以終為始的本質,也就是你終點是什麼,覺得你怎麼做比較好。
先確認這件事,我們再說AI寫作與潤飾的差別。
自己先寫完,再給AI潤飾
這種做法,很可能的原因與終點有以下五種:
- 你的風格強烈
- 你的點子獨特
- 這些內容的精準度要求高
- 你的寫作慾無可抵擋
- 你不想留下AI痕跡
以上包含了實際要求與內心的覺察,就不特別區分。
也就是你為主,AI為輔。且通常AI潤飾大概只是在抓錯字、調整架構或幫忙想出個標題或結尾總結等級的處理而已。
如果原本就有在寫作的人,應該有8成都是屬於這類使用方式。也常常苦惱於AI產出物品質的低落,為其錯誤感到不解。並感嘆AI果然還是無法取代。
先給AI寫完,自己再潤飾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四種:
- 已有清楚例行架構的內容,如每日報告、常態文章。
- 擁有許多過往參考資料的內容,如閱讀心得、會議記錄。
- 要求不高的制式內容,如公告、系統回覆。
- 交差用填字數的內容,如檢討報告、工作日誌。
對於這類內容,潤飾可能只是自己調整一下資訊內容、或是把一些太明顯的AI痕跡改掉而已
基本上這類內容,都屬於工作、文書產出居多,也就是非創作品類型的,較多人就會選擇「先使用AI產出,再自己調整一下」,也就是把AI產出為主,自己調整為輔,然後開心的使用只花不到5分鐘產出的結果交差,剩下的時間拿來找回自己的靈魂。
兩者差別的核心是工作流
這兩者最大的差別,看起來好像是內容品質的差別,但實際上是你工作流的設計。
對我來說,不論最終產物是什麼,我都習慣要先有個框架或初稿,我再來大改或小改。過去可能是自己隨筆寫下來的初稿段落,現在則是先與AI討論與產出這份初稿。我的過程是:
- 先將資訊條例,請AI給我可能受眾或切角。
- 將我想到的受眾與切角,提供給他,再寫出多版本。
- 挑選較適合的版本,再修正更精細,或自己重新寫過。
- 請AI潤飾與改錯字。
- 自己再看過最後一遍,再微調一些語氣口吻。
這過程沒什麼神秘魔法,都是校稿來回的過程而已,只是討論的對象變成是AI而已。
如果你是個常常沒有想法的人,那先請AI產出,自己再改;如果你是自己一堆想法,但沒辦法完善的,那就自己寫個大概,再請AI完整就好。對自我的認識,永遠是協作的首要條件,不論是AI還是外包還是員工。
指令思路差別
最後說到AI指令了,兩個會有不同的指令思路。
讓AI寫,你再改的話,會持續強化指令的精準度、架構與完整性,會需要精確的關鍵字、風格字與細節要求。
然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架構,例如冠軍架構CO-STAR公式、雷蒙曾說過的TRIRO提問法,還有我上課的文案架構ACT公式等。每個架構都有意義,也有用,只是看合不合你使用而已,歡迎你分享常用的架構。
自己先寫的話,你與AI協作就不用在意一開始的指令,而是整個追問的模式,通常用自然語言對話而已,然後一步步或修改。例如:幫我整理這一篇重點、幫我把這篇分成三段、把這裡面內容加入OO關鍵字後重新完成等。
這裡面重視的不是指令精準度,而是目標完整性。
結語
這篇比較散語一點,主要是想理清AI協作的先後順序。
這問題就跟你先穿衣服再穿褲子,還是穿褲子再穿衣服一樣,表面上屬於個人生活習慣,但背後透露出來的問題可能是:你房間有誰?
所以審視自己的協作習慣,背後藏著的問題,會是什麼呢?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