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作者透過自身的跨文化工作經驗,分析遠距工作的職場生存術,包括如何尋找遠距工作機會、精準分析應對外商公司面試的技巧,並大方分享怎樣跨越文化衝擊的門檻,讓你能更輕鬆地融入國際職場;同時探討遠距工作的趨勢、利弊,以及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建設與就職準備。


文:讀者太太(Mrs Reader)

刷存在感之必要
世界上有兩種時間過得最快,一是小孩長大的瞬間,二是成為遠距工作者之後的入職時間。轉眼間我成為遠距工作者已經超過一年,九十九%的時間都待在家裡,完全不像當傳統上班族時,過著那種數饅頭等發薪日、等放假的生活,在家工作類似變成有固定薪水的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經營一間只有我一個員工的行銷公司,主要客戶也只有一位,就是我的老闆。

不知其他同事們是否和我有同樣的感覺,但這一年多以來,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僅同事間的連結度降低,彼此都不太熟悉之外,大部分人的形象也很模糊,尤其是開會時從來不打開鏡頭的同事,他們在其他人眼中只是一個名字,存在感低到比荷蘭的地平線還低。

根據我的簡單統計,主管沒有要求的情況下,視訊會議中會主動將鏡頭打開的員工大概不到會議人數的三分之一,而且不開鏡頭的這些人平常也沒有打開鏡頭的習慣,就算私下找他聊天或討論工作,往往像講單口相聲,對著漆黑一片的螢幕講話,看不見對方的表情、無法偵測他的情緒,甚至不知道他有沒有認真聽你說話,唯一的線索是對方開口回答你的問題,或是主動發問時,才會意識到螢幕另一端是個真人,只是這個人的形象一點都不鮮明,和路人甲差不多,即使明天螢幕那端換了一個人,我們可能也不容易發現。

不喜歡打開鏡頭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不想化妝、不想換掉睡衣、根本不想穿衣服 (驚),或者單純是懶得應付同事,願意接來電已是看得起打視訊電話的人了。你覺得很意外嗎?遠距工作者中不少人有鏡頭恐懼,能不打開鏡頭的情況下就盡量不開,他們有時會用科技做藉口,說家裡的網路不穩,開視訊網速會變更慢,或是說網路鏡頭壞了,遠距工作最大的天敵就是不夠力的科技,遇到問題只要推給科技,基本上沒有人會質疑你。

我一直奉行台灣人常說的「見面三分情」原則,從入職到新公司第一天開始,就要求自己一定要開鏡頭,除了督促工作時上半身的儀容要打理好,建立上班的儀式感,也相信看得到臉是打造良好人際關係的第一步。漸漸地發現,打開鏡頭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在遠距工作時代竟然成為一種刷存在感的方式。

這裡指的刷存在感不是網路上常說的蹭熱度,並沒有負面意義,而是遠距工作時的一種必要手段——讓同事和主管認識你,進而記得你的方法。沒辦法!我們公司八十多位員工之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轉型為完全遠距工作型態後才加入的,大多數同事幾乎沒有在現實生活中見過彼此。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不打開鏡頭,盡量利用每次視訊會議「曝光」,大家當然很容易忽略你的存在,尤其是不曾有業務交集的同事,更是不容易把你的名字和長相連結起來,你的存在對他們來說就像空氣一樣,但不是「陽光、空氣、水」那種重要的元素,而是「把你當空氣」那種視而不見的物質。

還有一種更能將存在感刷好、刷滿的方法,就是公司舉辦大型線下聚會時,好好把握和同事互動的機會。以我們公司為例,雖然時不時舉辦部門間的小組線下聚會,但全體集團聚會大約只有兩次,其中一次是歐美企業爭相砸錢、地位和台灣尾牙不相上下的聖誕派對。我進新公司的第一場聖誕派對因二○二一年底英國疫情增溫而取消;另一次則是在遠距工作界愈來愈流行的盛夏戶外嘉年華會,尤其對嘉年華會有著莫名狂熱的英國,夏天晝長夜短,平均氣溫十八度,不冷不熱最適合舉辦戶外大型活動,於是我們公司的「O Festival」就此誕生!

聽說要辦O Festival時,我簡直興奮到像隔天要去校外教學的小學生一樣,那時已加入新公司半年,卻只和兩個同事在虛擬世界以外見過面,所以迫不及待地想去狂刷存在感,我甚至向團隊成員宣布要排一張時程表,像閃電約會(speed dating)那樣,分別和八十多位同事全部講到話。

也許你會好奇,為何我這麼積極地想刷存在感,讓大家都認識我?並非我想競選里長 (話說英國也沒有這玩意兒),更不是我有自戀型人格,而是基於非常務實的考量,愈多人認識我,和他們共事時就愈容易溝通,他們願意為了我的項目盡心盡力(go extra mile)的可能性也愈高,畢竟我的職位是專案經理,職務角色有許多內容是跨部門協調,如果和大家沒有任何交情,或是大家把我當空氣,要如何帶領跨部門團隊一起打仗,拿下最好的業務成績呢?與其說刷存在感,不如說是一種遠距職場中的生存策略,當你無法像傳統上班模式那樣,和同事在每日的辦公室互動中,建立願意為彼此賣命的革命情感,刻意製造和團隊黏結(bonding)的機會就變得無比重要。

由於O Festival在夏天舉辦,接近年度銷售業績做簡報的大日子。為了讓大家更有參與感,老闆二○一八年決定把業績簡報這種嚴肅的主題,改用嘉年華會形式呈現,於是業務簡報和頒獎典禮就被納入O Festival的一環,讓這場充滿音樂和美食,以及源源不斷供應各種酒類的盛大Party,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活動,在交流情感的同時,也凝聚團隊精神。

公司大手筆租下專門辦婚禮的莊園,做為舉辦O Festival的場地,現場準備了各種團康遊戲、雇了樂團(live band)來現場演奏,還有個供應到午夜十二點才收攤的酒吧,音樂和酒是英國辦派對的兩大主要元素,只要搞定這兩件事,離賓主盡歡就相去不遠了。

公司還鼓勵員工留下來露營,讓嘉年華會的精神落實得更徹底,也能讓大家更盡興喝酒,莊園土地面積大,用來露營剛剛好。只是我天生對睡在野外沒興趣,露營活動對我而言真的超沒吸引力,而讀者先生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家根本不可能有帳篷這種東西,左思右想了半天,還是決定借住同事S的帳篷露營一晚,這樣才有機會看到同事們喝茫後東倒西歪、亂報八卦的有趣場面,更重要的是,有更長時間大刷特刷存在感,讓八十多個同事都能記住我的名字和長相。

雖然身為公司唯五的亞裔、唯二的外國人,但我的記憶點還滿多的,為了確保和每一位同事親自見到面,說到話,搏到感情,我寧可冒著全身老骨頭可能會散架的風險,硬撐著留下來參加露營,畢竟能見到平常像網友般只能在螢幕上互動的同事們,和他們好好互動交流,真的只能靠這種大型活動,機會實在太難得,千萬不能輕易放過。

我們不愧是行銷公司,真的非常會辦活動,無論是從主題設計、橋段安排、餐飲安排和酒水配置,全都很完美,我願意給展會組同事打一百分!當然,最精彩的絕對是不在計畫之中的after party,譬如有人利用這個機會向心儀的同事告白,還有人公開求偶,只能說英國人喝了酒之後,真的完全變了一個人,簡直忘了「矜持」兩字怎麼寫。

一起喝過酒、喇過賽、看到對方出糗的樣子,讓大家在遠距工作時總是公事公辦,一句廢話都不多說的職場中,為彼此找到一些軟性的共同話題,在笑鬧中漸漸培養出同事情誼,如果有事拜託某位同事幫忙時,也不會覺得太尷尬,因為多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同事的形象馬上鮮明起來,而不只是Microsoft Teams上的一個名字而已。

這些得來不易的職場八卦,遠距工作者請好好珍惜,而所有可以刷存在感的機會,也請用力把握!

最後,或許你會問:我是身在台灣的跨國遠距工作者,就算國外的公司舉辦線下活動,如果雇主沒有提供機票,我也不太可能參加,那麼還有其他哪些方式可以刷存在感嗎?

建議如果有和你一樣在台灣跨國遠距工作的同事們,請盡量和他們多做實體的交流,譬如我訪問過完全遠距公司Slasify,雖然在台北和新加坡都有辦公室,但他們的員工分散在世界各地,不是每個人都能參加在新加坡或台灣的活動,因此住在其他國家的員工,如果彼此不是距離太遙遠,都會自行組織線下見面的活動,如此一來,至少讓與你在同一區域或國家的同事記得你,並和他們打好關係。如果你是那個孤軍奮戰、全台灣只有你一位員工的employee number one(指公司在台灣的第一位員工),那請好好練習前面提到的最高指導原則——開視訊會議時一定要打開網路鏡頭,同時請盡量多多發言,尤其人愈多的會議愈要勇於發言,以增加同事對你的印象,這樣存在感自然會大大提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WFH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時報出版

作者:讀者太太(Mrs Reader)

momo網路書店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羨慕外商員工薪資高?
你可以做好跨國求職面試準備

#渴望工作更有彈性?
你可以了解遠距的優勢與挑戰

#期待生活與工作均衡?
你可以利用科技提高工作效能

遠距工作,讓你成為自我職涯的主人

疫情風暴席捲全球,「遠距工作」成為職場主流
在家工作、與世界接軌、領外商高薪,你準備好了嗎?

遠距工作型態使得在跨國企業或外商公司任職並在家上班成為可能,但對國外公司來說,克服跨文化職場衝擊是和專業技能同樣重要的軟實力。

作者透過自身的跨文化工作經驗,分析遠距工作的職場生存術,包括如何尋找遠距工作機會、精準分析應對外商公司面試的技巧,並大方分享怎樣跨越文化衝擊的門檻,讓你能更輕鬆地融入國際職場;同時探討遠距工作的趨勢、利弊,以及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建設與就職準備。

根據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實施遠距工作的公司利潤平均提升13%;Prodiscore軟體公司針對用戶調查,發現遠端辦公的生產力提升了47%,遠距工作在世界職場上已經是一門顯學。

如果您能提前做好準備,「在家裡工作,領世界級薪水」,讓生活與工作更均衡,做個遠距工作者、數位遊牧族,實現雙贏的理想人生。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