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公司外派我的結論是,1.確認清楚條件再點頭,這一派可能好多年,不要愚忠;2.做好兩地的橋樑,接地氣的生活確保決策正確;3.享受變化,學習異地生活。



文:Bear Chang

你有想過公司會外派你出國嗎?還是你想外派自己到其他國家(local hire)去體驗看看呢?還是你已經上船了?本篇分享我的外派經驗。

外派前哪些條件要談好?

老闆:「小張,來會議室談一下,公司最近準備到泰國發展,那裡是公司下一個十年在亞洲最重要的據點,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你又是公司重要的核心人才,你要不要考慮看看接下這個外派工作?」

內心欣喜若狂、內心忐忑不安的小張,只能這樣回覆:「感謝老闆給我這個機會,我相信老闆派給我的絕對是很好的,不過由於之前從來沒有到外國工作過,我還是要跟家人討論一下,再回覆給老闆。」

老闆:「那你對於外派有沒有什麼問題想要了解呢?」

小張:「想先瞭解一下外派的相關福利及條件。」

老闆:「公司不是第一次外派人出去喔,過去都已經有相關的辦法了。」

小張:「那老闆,關於薪資的部分呢?」

老闆:「你點頭同意後,我會請人資部依照你的職級來核薪。放心,都會照規定來。」

於是小張在老闆的利誘威脅,喔不是,是給予機會的鼓勵下,只能先同意後再確定offer。

以上這個場景你有遇過嗎?有沒有你覺得不太對勁的地方?公司願意外派你絕對是個好機會沒錯,但要搞清楚相關配套條件再答覆。以下三個面向建議你要探索到答案。

1. 薪資及外派國的稅率要釐清楚

大家應該去夜市殺過價,一個產品開價300,你回一個價格200,老闆說我不可能虧本賣啦,至少要250才行,你要決定買下去還是轉頭做做動作看老闆怎麼反應再說,畢竟你希望要到一個最好的價格。

當然,外派薪資不是這樣談的,但你連夜市買一個東西都可以討價還價,一個需要賣掉自己好幾年的時間,到國外為公司打拼,你應該要更清楚自己外派後的薪資、福利及所有的條件。或許沒辦法百分之百,但至少要把「薪資」、「當地稅制」這兩項談定,也就是你的年薪要考量當地對外國人課稅的「稅後薪資」。

薪資要怎麼談才合理,還是得依據產業平均、公司及各職務才能判定,我這邊沒有答案。而網路上一些討論,認為外派薪資至少要多ㄧ倍、50%以上等等我覺得都可以參考,最好是參考公司之前外派的先進,先問過他們當時外派的狀況跟整體配套,再來跟你自己當次要外派的狀況跟條件比較。

有時候,雖然老闆跟你說公司都有相關規定,但很多時候都還是會根據個人狀況的不同而有些客製空間。如果你是人才,我也相信你會被問外派應該就是個人才,所以,通常人才都會有一些談判空間,不要只是單向接受公司給的條件。

稅制的部分,是另一個提醒要納入薪資的討論,有些國家是看你的居住時間,若一年居住在該國超過半年(183天)就是用當地稅率計算;相反,若少於183天則會以外國人的稅率計算,這個稅率有時甚至會高達30%或以上。除非你的外派薪資非常高,不然要計算一下稅後是否會比你在台灣高。

記得確認這幾項。

2. 考量家人(若有)一併納入考量

如果你有家人、小孩,你需要考慮外派後的住宿大小、預算以及另一半在那邊的社交生活、小孩的教育及未來的銜接,還有全家人的海外醫療問題,是否需要有車帶家人休假時走走,全家人每次來回外派地的機票費用等,要考量的因素會比孤鳥一隻複雜許多。

以上這麼多事如果只能挑出一件事來煩,我建議就專注在「小孩教育」。因為到底外派一至二年,還是八年、十年,這個對很多公司或個人來說都較難以控制的(變數很多),所以你一定要有「不管哪一年要撤退,回來之後孩子要能銜接你下一段旅程教育」的準備。如果最終是要回到台灣,中文的讀寫要持續訓練。

3. 外派結束後你會在哪

外派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知道外派期間的KPI以及「外派結束後你會在哪」,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公司在外派人員的策略就有所不同。

比較國際性的公司,外派是屬於體系內的輪調。當然,這種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較容易複製,所以到了其他國家因為製造或銷售流程類似,這樣的外派比較像是歷練,通常歷練完了會有較好的升職機會。

而剛剛開始出走國際、或是公司外派機制仍不足的企業,由於海外的生意尚未是集團中的主力,整體關注度較低的狀況下,外派的職務挑戰性就更大,因為生產製造流程、服務內容等都還無法標準化,集團也不會放太多資源在還沒確立的新事業。

通常這樣的狀態就是成王敗寇,如果你能在短時間透過有限資源,開創出一番事業那真的很恭喜,因為你會成為山大王,這個新的國家市場通常後續就是你負責了。反之,如果沒能達到預期目標,一開始也沒跟公司談好回來的安排,那可能就沒有好的位置可以回歸。

想想,外派一離開五至十年,回來後真的會變成跟原本公司及業務狀況人生地不熟,安排坐在哪裡都奇怪,更何況你又很可能是公司中高層,所以不用期望太高,在國外做不好,在這家公司的職涯或許需要重新再累積了。

不要以為到國外後就山中無老虎,就是大王,要了解猴子永遠是猴子,但猴子可以學習向上管理、回報給老虎知道山裡狀況。至於外派在外,台幹要面對的挑戰如下。

1. 原生國管理層的溝通

台灣高階管理層對當地不了解,你就是最重要的翻譯官、橋樑,要能解題當地狀況給台灣高層,要有所堅持,然後要管理層建立互信合作的模式,不然真的會很辛苦。

本人實際的經驗,負責海外部門的主管彼此不信任,過程中又有各級主管給予不同建議,整個團隊常常會自我內耗,互相應付。舉一個生活中發生的情境,公司請了顧問且付了顧問費藉以改善公司流程,這個顧問不論流程好壞對錯,他都會給很多回應指令(command),因為這是他的工作。

以上這個例子,如果最後具決定權(或是影響決定)的人不在現場,很容易就被眾多的「專業」資訊(這種專業非在地專業)所影響,而且一定會影響重要的決策。上述與原生國管理層溝通不良,最後就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每天都跟遠在他鄉的主管回報就夠了。

老話一句,鞭長莫及,我認為最佳的模式還是需要充分授權,疑人不用,既然派過去了就相信吧!定期設定檢核機制取代諸事回報。

2. 業績肯定是要件

海外的新創事業,一般公司會給多久時間承受虧損?半年、一年、二年還是更長?

公司主管一開始都會表示基礎先建立好,不要急著賺錢。事與願違,總是嘴巴說不要、身體總是很誠實,每一季的KPI都會設定為數不低的業績指標(一開始通常是損益兩平),說法都是先設定一個目標試試看並做到,但其實公司的主管們是真的會希望你可以做到喔!

如果你是被外派新創一個事業,即便是初期,業績一定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所以從第一刻起,除了要推進你的任務外(比如說公司設立、商標認證等),不要忘了每一季都要有業績產出。

但初期(我認為前二年)的業績設定宜最高以損平的標準去設定即可,設定過高,所有的作為會朝向只作業績的方向,這樣基礎會做不好,長期對一個新創的團隊不是好事。

3. 要融合當地文化

接地氣!要接地氣就是多跟本地人談、親自跑第一線或找在地的台商朋友請益,實際走到前線了解當地的市場狀況。外派創業的初期,由於團隊還未完整,通常一人身兼數職,也就是所謂校長兼撞鐘。台幹同時是業務,也是行銷,要懂一些人資招募,也要能看懂當地報帳報稅,這個時候可能會覺得分身乏術,但是,其實是最好的時間可以接地氣,了解在地文化。

提供一個小撇步,也是之前一個超級業務主管教我的,就是「不懂就找廠商來問」。

在廠商做簡報的過程,無形中也可以累積該領域的專業,當你聽到第五家廠商提案,相信對該領域已經能一定程度掌握了吧,有這些知識背景會更接地氣,在做很多重要決策的時候,就更容易能做對決定。

4. 語言不好先別去了

如果對要派的國家,其使用的語言不好又害羞,那就真的別去那個國家外派。因為語言是橋樑,吸收訊息、洽談合作、帶領團隊都要用到的媒介,如果語言不好,外派會非常吃力。除非公司在當地業務非常成熟,否則不要有「過去再慢慢學就好」的念頭,因為若是新創事業就是需要大量溝通,請翻譯跟語言很強的秘書都緩不濟急。

接下來談除了薪資外的利多

先講,如果薪資的利多都沒有,那你還真的是為國捐軀、為愛闖天涯。以下是除了薪資之外,我個人在五年外派後最大的幾個收穫跟心得。

1. 訓練自己一個人承擔大事

通常到海外,不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資源都非常有限。大公司唯一贏過小公司的就是「錢」,這方面的資源通常都還足夠,不分公司相同的部分,就是人力資源跟人脈通常不足。這種狀況下,不論你是大公司或小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建立當地知識、人脈,從了解,慢慢熟悉到能正確的決斷,過程中大部分都是親自嘗試且要一肩扛起。

由於台灣高層也一定有很多意見,這時候很重要的是,外派人員要能夠清楚表達,並且勇於承擔,因為當遠距溝通困難時,就常常需要跳出來說:「這個我確認過當地的狀況,此決定由我負全責」,總是要有人能決定並且負責,這個人就是外派人員,而不是台灣高層。

在上述資源不足、校長兼撞鐘、長期在壓力下做決策的狀態,你會變得很強壯,心理素質會變得跟原本不同,試試吧。

2. 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

我覺得最棒的外派過程,除了賺錢(我錢奴)外,就是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既然出國了,要多交當地及外國朋友,吸收當地文化,多吃當地的餐點,期許自己變成當地專家,都去了就好好感受。記得當年我收到外派通知,我的岳父可能怕我虧待他的女兒,只跟我說一句:「去當地不要存錢,把錢花光好好體驗國外生活。」,當時覺得誇張,事後才體認到這句話的意思。

just enjoy the moment! (還是要存錢啦)

3. 孩子接受國際學校教育

可能因為我個人不是很認同填鴨式教育,能帶孩子一同出國接受國際學校的洗禮,對孩子而言,我覺得不論在語言或是世界觀會比較不同。當年外派在吉隆坡時,我的老大剛好準備念小一,考量教育環境及交通等因素,選擇了離家較近的國際學校就讀,該學校因為位於市中心,國外旅居的人士特多,光是我孩子的學校,就有來自5-60個不同國家的學生,每次辦國際日都有非常多不同國家的旗海飄揚。

因為同學來自四面八方,孩子從小就得學習跟不同語言、種族、宗教的同學相處,相當多元。有一次孩子回來跟我談論國際上幾個國家間發生的事(戰爭之類),說同學在班上分享自己國家的情勢,有時候自己實際用眼睛看到、用耳朵聽到,會比從書上或從網上google更能深刻體會,這點就是我覺得最值得的部分。

當然,英文也一定能變好,除此之外國際學校的教學方式也較偏重討論、報告的形式,每次上課都有一個學習的主題,讓學生們自己去查、上課討論,期末報告用PPT簡報方式進行,很早開始社會化。

這樣的教育模式與台灣差異頗大,不過,若是考量未來回國銜接國內教育,還是要審慎評估。

總結
以下為外派心得要點:

  1. 確認清楚條件再點頭,這一派可能好多年,不要愚忠。
  2. 做好兩地的橋樑,接地氣的生活確保決策正確。
  3. 享受變化,學習異地生活。

外派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棒的機會,當然也伴隨著各種挑戰與風險。但,到哪裡沒有風險呢,是嗎?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