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約拿.薩克斯(Jonah Sachs)

心流最大的敵人:數位產品

心流帶來幹勁與冒險精神,但也有賴於專注,而專注是現代人日益缺乏的能力。

「經歷過心流的人都知道,心流帶來深深的樂趣,但有賴於高度紀律與專注。」契克森米哈賴在一九九○年寫道。當年他就擔心電視與數位娛樂損及我們維持心流的能力。二十多年後,各種分心的事物之多,超乎他的想像,還愈演愈烈。就這一點,麥克利的團隊可比我們有優勢,他們是在荒野中冒險,我們則在網路和手機之間工作,無時無刻不被分心。妥善因應分心已經成為一個關鍵能力。

現在再次看一看不處於心流的結果:焦慮或無聊。懷著這些難受情緒很難坐得住,頭腦會想方設法逃脫。二○一四年,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請受試者安靜坐著十五分鐘想事情,但有一個分心的東西:會痛的輕微電擊。多數受試者選擇注意電擊,而非靜靜想事情。若說無聊是不適,焦慮則更難耐。當然,脫離焦慮或無聊的最佳方式是讓難題與本事相稱,在工作中進入心流狀態,但這有賴於紀律與專注,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吸引人的事物上,而這些事物隨處可見。

平均來說,我們每天查看電子信箱十五次,查看手機四十六次。近期研究指出,千禧世代平均每天查看手機八十五次,比五十五歲的人更健忘,這大概是史上第一次年輕人比老年人健忘。對契克森米哈賴來說很諷刺的是,儘管他對分心一事這麼擔憂,手機遊戲商卻依他的研究設計遊戲,每段遊戲為三分鐘,意在激發心流狀態。玩家一變厲害,遊戲難度跟著增加。我寫這本書的過程時常進入心流,也有時陷入絕望,為了研究心流而接觸電玩遊戲,時常得抗拒想玩的誘惑。這些遊戲相當好玩,容易沉溺其中,但當然不太能幫助人達成目標。

分心的問題對企業有多大危害呢?近期研究指出,由於員工在上班期間花時間上社群網站,美國經濟每年為此損失六千五百億美元,每位員工平均讓雇主損失四千五百美元以上,一○%的員工在上班期間花更多時間在社群網站而非工作上。

幸好光是意識到分心的危害就對我們大有助益。

幾年前,卡內基美隆大學研究人員亞歷山卓.阿吉斯(Alessandro Acquisti)和艾耶.皮爾(Eyal Peer)展開研究,想知道是否有什麼簡單的方法能讓人免除分心的最大危害。他們請受試者讀一小段文字,然後回答幾個問題,藉此釐清他們是否了解自己讀的內容。他們把受試者分為三組,跟一組只說需閱讀並作答,跟另外兩組則說還會有講解的即時訊息。那兩組在閱讀過程共收到兩則訊息,結果答題的表現較差,答錯率變高二○%。《紐約時報》報導過這個研究,指出這些分心「足以讓B組的學生(八○%)被當(六二%)」。但故事還沒完呢。

在第二輪實驗中,他們同樣跟那兩組說會有講解的即時訊息。但一組確實會收到訊息,另一組則不會收到。意外的是,後面那一組的表現變好四三%,勝過從未受干擾的第一組。研究人員認為進步的原因是警覺心提高,受試者知道可能受干擾,卻成功避免掉,結果專心程度反而超過完全未受干擾的狀況。

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啟示?如果想進入心流狀態,不妨運用「專注警示錐」,也就是叫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期間內保持專注,方法是指出最討厭的分心事物,並提出簡單的避免方式,比如說:「我們吃午餐期間常收到很多顧客的訊息,不如我們大家都把自動回覆功能打開,下午一點再回訊。」在團體中,只要列出分心的事物,讓大家同意「這些東西會降低表現」,很容易就能形成不理郵件或訊息等分心事物的共識,從而大幅降低其危害,並如同打開一個認知功能的開關,增加警覺心與掌控注意力。在數位產品不斷造成分心的世界中,這樣一個簡單方法當然不是萬靈丹。

需要心流的人必須做得更極端。作家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描述他怎麼斷掉舊筆電的網路:「你需要做的就是把強力膠塗在網路線上,插進筆電裡,然後把頭剪掉。」在這之前,他把無線網卡拿走,移除作業系統裡的預灌遊戲與提醒功能,然後把自己和筆電關在租來的辦公室裡,隔絕任何視覺干擾。

他不能冒任何被打擾的風險,寫作需要無比的幹勁與專注。他每週寫六或七天,從早上七點開始寫一整天,大聲唸出所寫的對話,時常搞到喉嚨啞了。他的步調與專注異於常人,卻因而成為享譽全球的小說家。

一點分心,更專注

當然,有時我們要讓思緒自在徜徉。分心就如外在動機,並非永遠不好。我想你也知道,有時你沒有在想手頭上的問題,好點子卻突然冒出來,例如沖澡或跑步的時候。研究指出,解決創意問題的最佳方式其實是花一段時間專心思索,然後放思緒自由,隨意去想其他事情,要是解法依然沒浮現再回頭繼續專注思索。

賓州大學想像中心主任史考特.庫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告訴我:「把頭腦從困難工作上抽離會有幫助。」但他也警告說這需要技巧:「你去想的事要沒那麼耗腦,但也得用腦。」他說我們雖然要放注意力自由,但也得有目標,而不是讓注意力漫無目的東飄西飄,一下子留意手機鈴聲,一下子偷聽別人聊天,一下子注意郵件來信。

當我問契克森米哈賴他的心流模式是否容得下分心,他說達文西會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閒逛,看著斑剝的畫作,讓圖樣在腦中對話,從而想出新的繪畫技法。契克森米哈賴說:「如果你有個清楚的問題要處理,分點心會有幫助,可以獲得不同的觀點。」關鍵在於我們是有意的放開注意力,於是能從對問題的下意識思考中獲益。這跟如同被迫的查看手機不同,這類安靜空檔很容易被焦慮取代,我們會亟欲重新接上無止境的數位資訊,談何發揮創意。

找到排除萬難的關鍵,熱愛所做的事

麥克利團隊正駕著敏捷貓小艇穿越可怕的蘇德沼澤。蘇德沼澤是全球最大沼澤,尼羅河在南蘇丹境內注入其中,沼澤面積在雨季可達到英格蘭的大小。在一般人看來,這片沼澤如同茂密的蘆葦林,有些蘆葦比三個人還高。

他們團隊的衛星定位系統失靈,而且沼澤吞沒了尼羅河的水流,他們完全分不清該往何方。有時蘆葦之間出現空隙,像是一條安全的水道,但前行幾公里後才發現是死路,好幾小時浪費掉了,大量寶貴的汽油也浪費掉了。四面八方是比頭還高的蘆葦,燃料愈來愈少,而且從空中望不到他們,幾乎不可能指望救難隊伸出援手。

他們很緊張,但仍耳聽四面、眼觀八方,發覺一大叢一大叢風信子在隨意漂流。這種植物沒有根,生長在水面上。他們觀察出風信子的流向,這隱約就是尼羅河水流的所在。他們跟著流動的繁花穿過這片迷宮,終於看見波光粼粼的尼羅河出現眼前。

為什麼麥克利團隊能持續排除萬難找出尼羅河的源頭,跨過一個個近乎不可能的難關,許多其他團隊或個人卻選擇平庸,過不了事業、顧客或人際上容易許多的關頭?

是運氣嗎?如果他們只克服一或兩個難關或許還能這麼說,但幾十個難關呢?不太可能。那麼是超凡本事嗎?他們滿有兩把刷子,但一而再遇到超乎他們能力的考驗。他們與眾不同的原因在於有辦法持續處於心流狀態。他們有清楚的目標,能衡量目前的進展,一個個難關沒超過能力多少,而且遠離現代社會的各種分心事物,得以頭腦清楚與全神貫注,因此對所做的事充滿熱愛,有勁克服各個障礙。雖然我們大多不想冒險探索尼羅河,但誰不想懷著這種樂趣與才智面對危險跟困境呢? 

雖然我很佩服麥克利的靈活思考與冒險精神,但一件事困擾著我。他這人不太搭調。他的臉曬了無數陽光,看起來有點歲數,但他講起來話又急切又興奮,像十來歲少年講著自己最喜歡的運動。孩子的靈魂,成人的身體,顯得相當迷人,但他的尼羅河探險可不是什麼簡單運動,一路上經歷凶險,一個同伴在樹叢裡被叛軍士兵殺掉,另一個同伴頭部中彈但奇蹟生還,一次次生死交關,只為了追尋一個僅具象徵意義的夢想。

「這給你一個活著的理由。」他說。他無疑是個大膽思考者,但他是我們其他人的楷模嗎?他創新與冒險的能力主要源自找到一個樂意為之而死的熱情所在嗎?對我們這些不必對每個挑戰抱持熱愛的人來說,這是不是一個太高的標準?

我問契克森米哈賴這個問題,而他說心流甚至能讓每個平凡任務變得鼓舞人心,激發創意思考。他說如果你愛上發揮創意的過程,你幾乎可以運用到任何地方(雖然他承認他永遠沒勁去解三角函數)。我算相信他的話,但「幾乎」二字很重要。我們可以靠了解動機與專注的基本原理激勵自己,可以靠調整挑戰的難度外加動機綜效來促進投入與警覺,可以解決與此生意義無關的問題,但畢竟有局限,有時也許出現不符我們此生意義的難題,甚至牴觸我們此生意義的難題,絕對無法激發我們跨出安全的地方,而萬一不及早有此體認,從中抽身,只怕會換來數年的挫折與折磨。

心理學家E.托倫斯(E. Paul Torrance)畢生研究創意,發表一千八百多篇相關論文,針對如何從挑戰中找到熱情或及早抽身,給出也許是最清楚的建議。他從自身研究中歸納出四個簡單規則:

  1. 勇於獻出熱愛,熱切追求。
  2. 對於你的最大長處,要了解、自豪、練習、加強、善用與盡情享受。
  3. 別囿於他人的期望,從別人加諸於你的遊戲裡走出來,「投入自己的遊戲」並善用你的天賦。
  4. 別把寶貴精力浪費在你沒多少能力或熱愛的東西上。

換句話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找到創新突破所需的動力,不必放掉一切將就行事。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失去了意義,則很難找到心流狀態。

本文摘錄自《創新者的大膽思考:如何跳脫安全思維,勇敢冒險,出奇致勝!

作者:約拿.薩克斯(Jonah Sachs)
譯者:林力敏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