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胤丞
關鍵不是你忘記多少,而是你把多少變成長期記憶
在教學時最常見的就是上完課學生記不住,之後就用不出來。不只老師苦惱,其實學生自己也很挫折。
學了就忘記真的不是你沒有記憶天賦,而是大腦本來就是這樣運作。遺忘,是人的記憶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在記憶產生過程中,有辨識、記憶固著、回憶 / 讀取、遺忘這幾個過程。遺忘就是記憶資訊的丟失,或是因資訊間的競爭而導致讀 取失敗,如此而已。
忘記了怎麼辦?別緊張,就重新再強化印象跟記憶就好。
如何拆解記憶的頻率
這就不得不談到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什麼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要談到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當他進行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程度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他根據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也就是知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過去在台大就讀時,我覺得我很平凡,班上同學基本上都是從名縣市高中名校聚集。那時我們那時候很流行一句話:University,就是由你玩四年。
現在想起這句話,不禁莞爾一笑,笑的是自己當初天真,剛進到台大沒有人管理的環境,瞬間有種解放感,我也會翹課,我也會睡過頭,我也玩社團,不是一個很認真讀書的學生,到考試前三週開始K書時,就會發現台大的總圖書館全滿,一位難求,焚膏繼晷住在總圖書館的日子,記憶猶新。我才發現,原來我以前讀書還不夠結構科學化。
請你回想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有過信誓旦旦要努力讀書,進而排定一份洋洋灑灑的學習讀書計畫,放在書桌前每天檢視,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作業報告與活動接踵而來,後來檢視發現進度大幅度落後,最後索性將讀書計畫從書桌前拿下。
這樣的例子反覆發生,不是非常可惜嗎?
我們很容易就分心,很容易就不專注,大家都想解決這個問題,這可以從最近熱門的幾本書《刻意練習》、《心態致勝》、《深度工作力》了解一些端倪,《刻意練習》書中也歸納四種特質:明確目標、專注、意見回饋、跳出舒適圈。堅持原則是累積反覆檢驗而來的,只是我後來發現,關鍵不在於對於「原則」的理解,這個對任何人都是老生常談,比知識還要基礎!
就像我們從小就不斷被老師告誡「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課後複習」這三句話,但是老師們從來沒有說課前預習要預習到什麼程度?我有請教過幾位老師,不是不說,而是他們也不太知道要預習到什麼程度,彼此的說法總會有所出入。因此,我決定自己來找答案。我統整三十幾位學霸得出來的黃金複習頻率,可以很有效的說明一切。那什麼是黃金複習頻率呢?
黃金複習頻率:
這可以透過拆解分解成三段,分別是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我將用拆解的技術一一來說明。
要讓記憶變得更牢靠不能只靠天賦跟理解,人會怠惰是天性,因此更需要科學化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延續效益。
從上述這張表格來看,我們會發現學習後花的次數最多,但是如果算對於素材熟悉的時間,會發現每一次複習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都在降低當中。因為剛開始我們對於素材內容一定是相對陌生的,透過快速熟悉內容而讓自己理解,理解之後可以把內容蓋起來用自己的話講出來,如果講得卡卡的,那就是不熟悉。如果講得很順且回憶良好,就表示自己已經對於內容有了相當的理解,就可以快速複習完。
透過複習,可以降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記憶衰退影響程度,讓我們對該內容的記憶度往上提高,進而讓該內容從短期記憶轉換成為長期記憶。
若希望上課不慌不忙,課堂聽講輕鬆,筆記簡單扼要有重點有重點,一聽就懂,其實是因為有預習—預先的知識儲備,包括知識的框架,以及支撐主幹知識的鋪墊知識。只是這件事情無法速成,只能一步步慢慢來,過程很像拼圖,需要時間醞釀建構。否則,沒有經過消化的知識依然不是我們的,而只是記載在筆記上的碎片罷了。
請記得:
就很像我高中同學在唸英文時,一天背100個單字,同學也是這樣做,但是他發現背不起來,最後索性不背。我就問他說:為什麼不繼續唸了?他回答我一個很經典的答案:「我背越多忘記越多,這樣的情況我感到很挫折,不如就念少一點,之後也就忘記變少,最後乾脆都不要念,這樣都不會忘記。」
我聽到這樣的答案也是醉了,知識學習不是這樣看比例,而是看總量,雖然唸得多忘得多,但是只要透過系統化頻率來複習,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小練習:透過黃金複習頻率來當作檢視表,確認自己是否已經理解內容。
本文摘錄自《拆解問題的技術:讓工作、學習、人生難事變簡單的30張思考圖表》
作者:趙胤丞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
Source
現在想起這句話,不禁莞爾一笑,笑的是自己當初天真,剛進到台大沒有人管理的環境,瞬間有種解放感,我也會翹課,我也會睡過頭,我也玩社團,不是一個很認真讀書的學生,到考試前三週開始K書時,就會發現台大的總圖書館全滿,一位難求,焚膏繼晷住在總圖書館的日子,記憶猶新。我才發現,原來我以前讀書還不夠結構科學化。
請你回想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有過信誓旦旦要努力讀書,進而排定一份洋洋灑灑的學習讀書計畫,放在書桌前每天檢視,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作業報告與活動接踵而來,後來檢視發現進度大幅度落後,最後索性將讀書計畫從書桌前拿下。
這樣的例子反覆發生,不是非常可惜嗎?
我們很容易就分心,很容易就不專注,大家都想解決這個問題,這可以從最近熱門的幾本書《刻意練習》、《心態致勝》、《深度工作力》了解一些端倪,《刻意練習》書中也歸納四種特質:明確目標、專注、意見回饋、跳出舒適圈。堅持原則是累積反覆檢驗而來的,只是我後來發現,關鍵不在於對於「原則」的理解,這個對任何人都是老生常談,比知識還要基礎!
關鍵問題在於對於讀書計畫的執行「程度」與「頻率」。
黃金複習頻率
就像我們從小就不斷被老師告誡「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課後複習」這三句話,但是老師們從來沒有說課前預習要預習到什麼程度?我有請教過幾位老師,不是不說,而是他們也不太知道要預習到什麼程度,彼此的說法總會有所出入。因此,我決定自己來找答案。我統整三十幾位學霸得出來的黃金複習頻率,可以很有效的說明一切。那什麼是黃金複習頻率呢?
黃金複習頻率:
- 第一次:課前預習。
- 第二次:上課專心。
- 第三次:下課五分鐘。
- 第四次:當天晚上。
- 第五次:當週週末。
- 第六次:一個月。
- 第七次:三個月(一季)。
- 第八次:六個月(半年)。
這可以透過拆解分解成三段,分別是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我將用拆解的技術一一來說明。
要讓記憶變得更牢靠不能只靠天賦跟理解,人會怠惰是天性,因此更需要科學化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延續效益。
從上述這張表格來看,我們會發現學習後花的次數最多,但是如果算對於素材熟悉的時間,會發現每一次複習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都在降低當中。因為剛開始我們對於素材內容一定是相對陌生的,透過快速熟悉內容而讓自己理解,理解之後可以把內容蓋起來用自己的話講出來,如果講得卡卡的,那就是不熟悉。如果講得很順且回憶良好,就表示自己已經對於內容有了相當的理解,就可以快速複習完。
透過複習,可以降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記憶衰退影響程度,讓我們對該內容的記憶度往上提高,進而讓該內容從短期記憶轉換成為長期記憶。
若希望上課不慌不忙,課堂聽講輕鬆,筆記簡單扼要有重點有重點,一聽就懂,其實是因為有預習—預先的知識儲備,包括知識的框架,以及支撐主幹知識的鋪墊知識。只是這件事情無法速成,只能一步步慢慢來,過程很像拼圖,需要時間醞釀建構。否則,沒有經過消化的知識依然不是我們的,而只是記載在筆記上的碎片罷了。
請記得:
沒有經過消化的知識,是無法為你所用的!
就很像我高中同學在唸英文時,一天背100個單字,同學也是這樣做,但是他發現背不起來,最後索性不背。我就問他說:為什麼不繼續唸了?他回答我一個很經典的答案:「我背越多忘記越多,這樣的情況我感到很挫折,不如就念少一點,之後也就忘記變少,最後乾脆都不要念,這樣都不會忘記。」
我聽到這樣的答案也是醉了,知識學習不是這樣看比例,而是看總量,雖然唸得多忘得多,但是只要透過系統化頻率來複習,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拆解問題小活動
小練習:透過黃金複習頻率來當作檢視表,確認自己是否已經理解內容。
本文摘錄自《拆解問題的技術:讓工作、學習、人生難事變簡單的30張思考圖表》
作者:趙胤丞
責任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