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力量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強大。根據多位心理學家的研究,人說出口的話語會影響自己潛意識的認知,間接改變發言者對自我及其他事物的看法,進而造成深遠的影響。如果常把自我否定的話語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就越來越沒信心,也會影響別人對你的印象。知名作家 Margie Warrell 特別提出四點建議,幫助讀者在開口表達意見前,透過多元的思考說出更具正面影響力的話語,揮別負能量、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及自我認同。
1.少說「我不行」,多談「我能怎麼做」
向他人傳達自己的理想或目標時,少以負面、沒自信的口氣說「我做不到」、「這很難達成」,因為這會讓發言者潛意識更確信自己的「理想只是空想」,而沒有認真實踐的打算。
Margie Warrell建議,從「我可以用什麼方式、如何努力」的方向開始討論,將理想劃分為短、中、長期的目標努力。這不僅能增強「我能夠努力達成理想」的自信,也能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持續成長。
此外,若認為自己「做不到」的原因是資源、人力不足,在討論「我能怎麼做」的過程中,也能讓身邊的人瞭解自己需要什麼幫助、這些資源如何幫助任務順利達成,更有利於爭取資源。
2.少說「我試試看」,多說「我會完成它」
在接下困難或重要的任務時,我們會習慣性說「我試試看」、「我應該 ∕ 可能可以做到」等話語。Margie Warrell建議,盡量用肯定、堅定的口氣,如「我會完成它」、「我會盡力最到最好」等來取代這些話。
原因有兩點:首先,「我試試看」這些話背後有「我會做,但不保證成功」的涵義,會讓發言者潛意識認為「我可能不會成功」而無法全力以赴。此外,這句話也會讓他人發現你沒有成功的自信。
3.不要為提出想法道歉
會議中,我們常聽見他人在報告前說「我報告的內容可能有些疏漏」、「報告裡可能還有我還沒發現的問題」等話語;美其名是謙虛、不過分強調自己的想法。但實際上,這類縮小自己發言價值的話語,會讓他人看輕你的想法,對討論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幫助。
Margie Warrell提醒,不用為提出自己的想法道歉,要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況且,若是連自己都不支持自己提出的想法,他人就更沒有義務要認真理解你。
4.不要為自己貼上標籤
面對失敗或他人的指責,許多人常兩手一攤,用「沒辦法,我就是有某項會引來失敗的特質(如懶散、粗心等)」來合理化失敗的結果。這種替自己「貼標籤」的行為,不僅會失去他人對自己的信賴,也會讓自己下意識相信「我做不到,我就是無法改變」而繼續迎接失敗。
當失誤發生,我們要從錯誤中學習教訓,並「相信自己可以改進,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雖然改變的過程會花費不少心力,但是我們已在努力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蛻變;而非故步自封的替自己貼上標籤,拒絕所有改變的可能性。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