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許多人常為了贏得關注或是信任而太在意同事的評價,想知道他們的看法或是為了迎合而做出許多讓步;害怕提出新的想法,害怕因此被批評,甚至討厭被拒絕或是被否定的感覺,這些都是人之常情,然而,什麼時候才能有自己的看法?
著有《紫牛》、《怪咖時代》等書的暢銷作家Seth Godin說過:人們並不是害怕失敗扯後腿,而是害怕被批評擊倒;是時候回歸自己的想法,不要去在意別人在想什麼。社會研究專家Simran Takhar提供4點建議,讓工作者重新在職場上做回自己,不因太在意別人眼光而阻礙前進。
一、設想最糟的情境
當機會出現在個人舒適圈之外,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精力投入,首先該去設想最糟糕的情況,也就是說,在認知到困難之前,先行設計一套應對這個情況的流程。舉例來說:
- 最糟情況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包括併發事件,連鎖效應
- 預想可能的擔憂和評論
- 打安全牌的可能效果?大膽處理的效果?
二、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工作並非一個人的人生總結,許多人時常將工作上面對的失敗對應到人生的失敗,因此對於工作成功與否看得很重;人生並非只有工作,履歷也不是一個人的人生寫照或是剪影,試著把人生定位和工作成就兩者做適當的區隔,當自己沒有在工作的時候,不必因此感到愧疚;失敗的工作經歷並不是個人的全盤否定,而一次失敗並不代表之後的一切是定論,關鍵在於如何去處理後續的問題以及記住工作永遠無法定義一個人生的高度。
三、降低內在負面聲音
把內在的負面想法降至最低是面對他人負評的第一步;知名TED Talk演講人Brené Brown認為不去在意別人的負評是一個具挑戰的步驟,受到批評的人必須在負面的情況下承受壓力,同時思考哪些評論是具有價值的;許多批判和批評並不是針對事情而是針對個人,在這種狀況下不需要去忽略,而是以「肯定他們發言的權利,但是不會去參考」去回應。
四、把批評當成進步契機
Seth Godin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有兩種選擇:被批評或是被遺忘;如果害怕批評而因此畏縮不前,試著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被批評之後會有什麼負面的情緒影響嗎?是自己看待事情角度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影響?
- 如果批評的唯一影響是負面情緒,那和做這件事的利益比較起來孰輕孰重?
- 什麼樣的內容會被招致批評?該去避免嗎?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