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卡通這樣演,可以讓小孩子領悟「邪不勝正」的道理,但長大後,如果我們碰到困難還是只用「好人」、「壞人」這樣單純的二分法來思考,把所有讓我們不順心的人都貼上「壞人標籤」,其實並無法讓自己免於傷害,過得更好。因為這樣的思維背後,其實有三種隱憂。



內容口述:姚詩豪
整理:陳建閔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 》一起聆聽,在多數Podcast平台(例如Apple Podcast或Spotify)都可以找到
這些年來,我碰過很多學員讀友帶著他們的各種疑難雜症來尋求建議,關於職場、感情或其他人生議題都有。聽過那麼多問題之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都會直覺地把問題發生的原因歸咎於「遇人不淑」。

比方說,職場最常聽到的就是「老闆壓榨員工」、「主管偏袒其他同事」等等,而關於感情問題,則常常聽到「我對另一半那麼好,他竟然還偷吃」這類的傾訴。在當事人看來,這些對不起自己的老闆、主管和另一半通通都是「壞人」。

為什麼大家碰到問題,很容易把這些傷害、妨礙自己的人貼上「壞人」標籤呢?在我看來,這可能跟我們小時候看的卡通有關。

在卡通片裡,主角都是善良正直的,但偏偏總有可惡的反派半路殺出,造成不少麻煩。像《神奇寶貝》裡的火箭隊,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卡通這樣演,可以讓小孩子領悟「邪不勝正」的道理,但長大後,如果我們碰到困難還是只用「好人」、「壞人」這樣單純的二分法來思考,把所有讓我們不順心的人都貼上「壞人標籤」,其實並無法讓自己免於傷害,過得更好。

因為這樣的思維背後,其實有三種隱憂。

隱憂一:光靠「片面資訊」就貼標籤,很容易就誤判真相
幾年前,有媒體拍到一張英國威廉王子「比中指」的照片,這張照片當時迅速在網路上傳開,引起很大的討論,批評他有失皇家風範。但後來有人拿出其他角度拍的照片,大家才發現原來威廉王子比的不是中指,而是做出OK的手勢。

當我們只從一個角度接收資訊,想法很容易被侷限,這時候如果我們又武斷下定論,就很可能誤判了真相。

以威廉王子照片事件而言,畢竟跟我們生活關連不大,當名人軼事看看也罷;但換作是身邊的人事物,如果我們誤判真相,做了讓自己後悔的事,那就傷腦筋了。

隱憂二:就算真的給「壞人」定罪,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要全面掌握真相並不容易,但就算我們真的掌握真相,揪出誰是壞人,還對他施以懲罰,也不代表問題就真的被解決了。

由於我的工作是管理顧問,時常有機會到不同的公司為客戶服務,有機會體驗各種不同的企業文化。我有個感觸:人際關係緊繃,績效不彰的公司,特別喜歡對做錯事的員工興師問罪,把資源放在調查與懲戒員工上;而氣氛融洽,協作順暢的公司,也難免會有人犯錯,但主管更傾向把資源花在「了解問題原因」、「找出解決對策」、「加強教育訓練」這些事情上。

我覺得後者的績效更佳是有道理的。倒不是他們的主管「道德高尚」,而是他們知道,調查壞人、定罪壞人、處罰壞人,不如「解決問題」更來的有價值。

隱憂三:是非對錯往往不是黑白分明,反而時常一起出現
我不知道世上是否真有「純粹的善」或「純粹的惡」,但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對錯常常是一體兩面,要清楚判斷不是那麼簡單。

在美國民權運動時期,有張非常著名的相片:一名白人警察一手拉著一隻尖牙利齒警犬,另一手抓住黑人男孩的衣服,那隻警犬看似要攻擊這名黑人男孩。這張照片刊出後,引發全國人民的憤慨與對黑人的同情,間接導致民權運動的成功。

事後考證,照片中的黑人男孩只是遊行示威的旁觀者,白人警察也不是種族主義者,反而他正在阻止失控的警犬去攻擊男孩,這名警察當下是想要保護男孩的。但是著名的人權鬥士金恩博士其實知道照片後面的真相,卻當時沒有出面向媒體解釋,反而利用這場全民公憤順利推動了民權法案。

你覺得金恩博士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在這事件中同時有好事與壞事,我們沒有經歷那段時期,無法感受他當時的目標跟價值觀,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區分好人或壞人,而是應該用更多元的方式來評斷。

當事情不如你意,不如跳脫二元思維、從「局」思考起
正因為用「好人與壞人」的二分法來面對不順心的狀況,會有以上隱憂,所以我認為作為成熟大人,可以尋找更合適的因應方式。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不管什麼行為,基本上只是做出當下讓自己舒服的事情罷了。」我會提醒自己,別急著去定義好人或壞人,而是從「局」的角度,思考對方這麼做到底是想要什麼,或者他內心深處渴望什麼。透過抽絲剝繭的思考,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化解難題。

在電影《神隱少女》中,有一幕是「無臉男」在澡堂狂撒金子引人過來、然後開始吃人,把大家嚇得魂飛魄散,擺明是個大惡棍。但主角千尋並沒有給「無臉男」貼上壞人標籤,接著懲罰他。千尋從觀察中發現,無臉男其實正為寂寞所苦,想要的是他人的陪伴,因此千尋把他帶到錢婆婆的小屋,給他家庭的溫暖,最後無臉男就乖乖陪著錢婆婆打毛線了。

如果你也正面臨一些不順心的狀況,不妨以這個方法來試試看,探詢對方「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也許找到這個關鍵之後,你就有機會解決問題或達成合作,而對方究竟是不是「壞人」,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