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作者越川慎司曾是美國微軟總公司的業務執行主管,目前擔任Cross River執行長,為了了解那些在職場裡,表現傑出的人和表現平平的人到底哪裡不一樣,他特別挑出25間大企業,樣本數共計18,000人,調查了其中5%菁英與另外95%一般員工的工作方式。



文:越川慎司

【習慣1 看手錶的次數比一般人多1.7倍】
以面談與問卷調查菁英的工作習慣,並分別以四間公司的AI系統分析後,發現他們經常使用的名詞是「結果」與「目標」,經常使用的動詞是「達成」、「完成」與「得到認可」。他們使用這些詞語的頻率,是一般員工的三倍以上。

從這份調查結果可以得知,比起過程,菁英更重視結果。

在工作上獲得成就的菁英,不會太過看重工作的過程。他們會在檢查點(check point)確認進度,但只把它當成一種達到成果的手段,不會在半途就覺得大功告成。

參與重要的專案、與相關人士合作、做足準備並持續進展,但最後專案卻以失敗告終時,菁英與一般員工的反應也有所不同。七成的一般員工這時會覺得「雖然失敗,但我努力過了,也跟大家一起完成了團隊合作,是個還不錯的經驗」。

然而,菁英的想法不一樣。他們會覺得「確實已經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結果卻失敗,代表其中還是有導致失敗的原因」。他們不會把「有做事」當成逃避的藉口,且了解失敗不能以失敗告終,必須把它當成下一次成功的機會,在下一步行動中修正。

會議中發言次數比別人多2.3倍
菁英非常重視時間。他們看手錶的次數,比一般員工多出1.7倍;在會議中提出關於時間和完成期限的發言次數,比一般員工多2.3倍。他們就是一群打從心底重視每分每秒的人。

公司員工的工作報酬通常是以月薪、年薪的方式給予,可以看成是由單位時間內能完成多少工作,或是有多少產出來決定。因此對菁英來說,就算是一秒鐘也不能浪費。

不過,雖說一秒鐘都不能浪費,也不代表要一直不停工作。菁英們非常了解適度休息的重要。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工作與休息時間的切換,這也是一般員工與他們最大的不同。

主動設定目標並努力達成
菁英還有一項特徵,就是他們比別人更積極進取。

例如,對於主管設定的業績目標,一般員工會盡力達成,菁英則會自己設定一個更高的標準。

另外,菁英重視成就感,而達成目標可以帶來成就感,因此他們會主動設定目標,並挑戰用最短距離達成;相反的,一般員工在工作中沒有明確的目標,所以就算工作沒有達成進度,也會因為花了很長的時間努力而感到充實。然而,重視成就感還是充實感,會決定你在公司與主管心中的評價。

員工若能達成設定的目標,自然會得到相應的評價;不過,若只是因長時間工作而感到滿足,不見得能得到主管的讚美,因為這對組織沒有任何助益。

朝著目標前進本身沒有問題,但若前進的方向錯誤,反而是在倒退;努力工作也沒有問題,但若對達成目標沒有幫助,就只是徒勞無功。舉例來說,登山時要先決定以哪座山頂為目標,才能知道該走哪條路,並按照自己的體力適時休息。如果根本沒決定目標就貿然登山,很可能會爬上跟想像中不同的山頂,或是半途迷路遇難。因此,工作時「朝向哪個目標前進」非常重要,菁英們很清楚,自己不會因為工作量大就得到讚美。

花在製作簡報的時間比其他人少20%
2019年4月,日本開始執行工作方式改革法,也是史上第一次明文規定工作時間的上限,因此公司與主管必須控管部屬的加班時間。這時,工作到深夜在社群網站上發文說「正在加班」,或是搭上末班車之後表示自己工作很辛苦的員工,就成了公司的燙手山芋。

然而,工作並非自己做得滿意就好,還要得到公司的認同。員工若想得到公司主管的信賴,就必須在規範的時間內,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這才是聰明的工作者。

另外,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引進工作型僱用,以工作成果與價值來評價員工。與過去不同,現在的顧客是對公司產出的價值付錢,而非生產量。顧客付出的金錢會成為公司的業績、獲利以及員工薪酬,因此工作的目標應該重質而不是量。與其拚命做出50張簡報資料,不如用一張資料打動人心,驅使對方做出符合我們期待的行動,才能獲得好評價。

在這次的調查中也發現,一般員工製作資料的頁數比菁英多了32%。其中不乏為了彌補資料內容單薄,而刻意充頁數的案例。另一方面,菁英們製作資料花費的時間,比一般員工少了20%。製作出的資料不但頁數少,簡報的單張投影片文字量也比較少。

他們的目標不是「很努力做」,而是「成功傳達」,因此會先找出必須進入對方腦中的重要資訊,透過視覺表現成功傳達給對方。也就是說,菁英並不是製作簡報的方法比別人高明,而是擅長找到資料應該具備的故事性。

他們會用手寫的方式打草稿,計畫該如何說服對方、製造共鳴,並驅使對方做出符合自己期待的行動,最後再快速製作出簡潔俐落的簡報。

建立正確的目標,配合目標採取行動並獲得成果,這就是菁英的特徵。

【習慣2 不介意在同事面前顯露自己的弱點】
有些資歷深的前輩,經常會用妄自尊大的態度對待後進,老提當年勇的主管就是這種類型。

菁英不會這樣,他們多半十分謙虛,會以「我還有不了解的事」、「還有些事情沒學會」的心態,試圖從他人身上獲得自己不具備的知識。

他們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時會積極提問,不會渾渾噩噩、得過且過。面對問題時,他們會誠懇的學習新知識。如此一來,就會得到主管的信賴與部屬的仰慕。

再者,想讓對方對你掏心掏肺,你也必須開誠布公。這相當於心理學所說的「善意的回報」。聽到對方說出內心話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也必須提供相同程度的資訊,就是出於這個心理。

舉例來說,百貨公司食品區的試吃就是利用這種心理。顧客只要吃了試吃的食品,就算只吃了一點點,也會有不買不好意思的虧欠感,於是就買下該商品。

回報原理在人與人的溝通中也適用。當對方坦率說出自己的心聲時,我們也會想要拿出自己的真心回應。

舉例而言,想問同事覺得什麼才是工作的意義時,若只是單方面提問:「你覺得這份工作對你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只有12%的人願意回答。相反的,若先告訴對方「我在這些時候會感到工作有意義」,再詢問:「你也曾有這種感覺嗎?」就會有78%的人願意回答。

這種溝通方式可以降低對方的防備心,強化彼此之間的心理安全感,因此能夠問出各種資訊。

菁英們了解這個原理,所以他們會藉此讓對方提供更多的意見與資訊。

會議前先開聊,效率提高1.6倍
例如開會時,為了降低與會者的心理防備,菁英不會立刻進入正題,而是先以閒聊的方式建立安全感,再開始交換意見。如此一來,會議過程中才能產出更多的提案。

我們做了一個實驗,請26間客戶企業分成兩組,一組在會議開始後先閒聊兩分鐘,另一組則不聊天直接開會,兩組各由30個團隊進行兩週的測試,並加以比較。

結果發現,有閒聊的團隊,會議的發言者與發言數,比沒閒聊的團隊多了將近兩倍,會議準時結束的機率也高了1.6倍。且會議中出現許多建設性提案,也就不會出現「今天時間不夠,改天再繼續」的結論。

若是在會議一開頭就進入高難度議題,會提高每一位發言者的精神壓力,製造出難以開口的氛圍。在無法確保心理安全感的狀況下,人會認為不要發言比較安全,因此對話會減少,便無法達成會議目的。

這個方法也能幫助我們,避免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因此,菁英們和初次見面的人建立關係時,會以輕鬆的閒聊開始縮短和對方的距離,甚至會先聊到自己的弱點。

這是一種心理準備,也是一種溝通方法。當然,這種方法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展露弱點,而是透過這個方式拉近彼此距離。

適時顯露情緒,引發對方共鳴
除了顯現弱點外,將自己的「情緒」告知對方,也是菁英擅長的溝通方式。不隱藏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而是直接說出來,較容易獲得對方的共鳴與理解。

此外,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整理腦中的思緒。將想法化為語言,自己的意見便會越加明確,在訴說的同時,思緒也會越來越有條理。

當然,想讓對話氣氛熱絡,不能只是一味的訴說自己的事,提問也有很好的效果。當我們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後,對方也會想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一種溝通技巧稱為「開放式提問」,意思是不以封閉式的是非題方式提問,而是用開放式問題問答,使用這種技巧,可以得知更多對方的資訊與想法。提問時使用5W1H,也就是何時(When)、何地(Where)、誰(Who)、什麼(What)、為何(Why)、如何(How),就能夠從對方口中問出更多資訊。

舉例來說,可以比較下列兩種問法。

X「我喜歡拉麵,你也喜歡拉麵嗎?」

〇「我很喜歡拉麵,你喜歡哪一種麵呢?」

另外,菁英知道珍貴的資訊不會出現在網路上,而是必須透過人際關係打聽。而且他們很清楚,將許多人拉進來一起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因此會以一些小小的體貼與關懷,建立值得信賴的人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AI分析,前5%菁英的做事習慣:18,000名工作者行為大解析,找出「成為菁英」的最省力方法。》,大是文化出版

作者:越川慎司
譯者:劉淳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菁英們工作時,看手錶的次數比一般人多1.7倍。
他們在辦公室內經常移動的距離比別人多22%。
工作全部完成再報告?不,菁英只做20%就會報告,尋求改進建議不做白工。
「我們一起試試看吧」,這是他們面對困難時的口頭禪。

以上都是透過AI分析後所得到的:前5%菁英的做事習慣。

作者越川慎司曾是美國微軟總公司的業務執行主管,
目前擔任Cross River執行長,
他運用AI數據分析,協助605間企業進行工作流程大改造,
客戶包括日本Panasonic、索尼、日立等大型企業,
還有日本總務省、經濟產業省等政府組織。

為了了解那些在職場裡,表現傑出的人和表現平平的人到底哪裡不一樣,
他特別挑出25間大企業,樣本數共計18,000人,
調查了其中5%菁英與另外95%一般員工的工作方式。

他在這群人的桌面上設置固定攝影機,請他們穿戴IC記錄器與感應器,
透過雲端服務與面對面的訪談,記錄他們的行動與發言。
還分析他們的郵件內容,蒐集通訊軟體與線上會議的使用紀錄,
交由大數據分析後,整理出菁英們工作時的共通點,與一般員工的差異。
歸納出「我也能成為菁英」的最省力方式!

一般員工都誤以為,這樣做會得到主管讚賞:
經常加班,電腦旁貼滿待辦事項,看起來非常非常忙碌;
頻繁的檢查郵件,所有信件都立即回覆,感覺非常有效率;
以為網路上可以找到所有資訊,並花大量時間準備看起來很重要的資料,
所以每回提出的簡報頁數總比菁英多32%;
因為他們誤以為,把很多工作「做完了」,就是「做好了」。

前5%菁英其實都是這樣想事情: 
他們蒐集到六成情報,就開始行動,而且在工作完成20%時就尋求建議,
所以他們在企業內移動的距離比別人多22%,因為不斷在找重要的人晤談。
菁英們會不斷拋出自己的點子,在會議中發言次數比別人多22%,
而且他們不怕做決定,不怕扛責任,能力也許不是最優,
但經常是老闆口中「他是我最放心的人」。
還有,他們必做三種準備,不做三種損耗。(詳見本書第二章)

菁英這樣說話,讓自己很快被看見:
他們跟同事搭話時,先問「可以借用你一點時間嗎?」
表達自己的立場時,要說「或許是那樣,但我是這麼想的……。」
行動時,記得表現出團隊感:「我們一起試試看吧!」
他們隨時把「真棒」、「你真厲害」掛嘴邊,  
所以在辦公室裡,他們露出笑容的機率比別人多1.4倍。
想跟這群人一樣優秀,很難嗎?一點也不。
作者還提出幾項你現在就能做的改變,
其中最簡單的就是「不要一個人吃午餐」,
這是「成為菁英」的最省力方法。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