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認為麥可.喬丹會有精疲力竭症的原因在於,他的成功剝奪了他所需要的精神支持,而這種精神支持是他作為職業球員在場上年復一年拚搏的動力。喬丹第一次從籃壇退休完成兩個心理學上的目標:既降低外界對他表現的期望值,也提升了自我挑戰的動力。


文:史蒂芬.柏格拉斯(Steven Berglas)

麥可.喬丹的精疲力竭症

在加入芝加哥公牛隊的初期,未成為超級巨星之前,麥可.喬丹在打季前熱身賽時受傷。為了不失去他們的招牌球員,公牛的管理高層決定不讓喬丹繼續打季前賽。這件事讓喬丹很憤怒,於是他爭取到合約條款,可以完全掌控自己是否上場以及出場時間。

一九九三年秋天,即便自己對籃球還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愛,喬丹還是從職業籃壇退休了。他堅持說,退休完全是出於個人意願,因為自己還沒有從父親年前被謀殺的悲痛中走出來。但是媒體都質疑這個說法。外界普遍認為喬丹其實有著賭博的問題,而聯盟要求他「光榮退役」,否則就要暫時停止他參加活動和強制戒賭。儘管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但我還是認為喬丹這個令人費解的行為有著更深層的原因:麥可.喬丹深愛職業籃球,他退出職業籃壇是因為精疲力竭症。

我把精疲力竭症定義為一種心理疾病,即當一個有競爭力的人在專業領域已經成功或即將成功時,會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不安、壓抑、沮喪或憂鬱的心理狀態。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受限於工作或職業生涯,並且無從逃脫,也無法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由於不適和焦慮,受精疲力竭症折磨的人,他們通常都會有心理學家稱之為鬧情緒或逃避現實的行為,如物質濫用、拋棄家庭或事業,甚至出現極端和自殘行為。雖然精疲力竭症通常影響的都是中年人居多,但如果更年輕或年長的人獲得巨大成功時,也很容易受此折磨。

精疲力竭症和現代心理學課本中提到的職業倦怠(burnout)能很容易的做出區別。普通的職業倦怠在軍中更為常見,通常被稱為戰爭疲勞症。特點是無力感和無用感,職業倦怠通常還伴隨憤怒和對他人的貶低:對必須遵從指令(不能反抗)的憤怒,對那些自己會努力去幫助但實際並不真正關心的人表現蔑視(社會服務業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軍隊是這樣處理這種反社會的疲勞症狀:對於作戰中的部隊,提供最完善的後勤保障,讓他們盡可能地休息和放鬆。如果能讓士兵們感覺到被他人賞識並得到戰友們的支持,就會鼓舞他們的士氣,幫助他們認清戰爭的緣由,讓他們覺得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是值得的。

精疲力竭症也是這樣嗎?並不盡然。精疲力竭症患者感受不到別人對其情感上的支持,並非是因為人們疏遠他們。實際正相反,他們覺得自己被別人侵占了,說得更極端一點,別人把他們當成工具,命令他們實現其願望或者維持以前的成功水準。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我認為麥可.喬丹會有精疲力竭症的原因在於,他的成功剝奪了他所需要的精神支持,而這種精神支持是他作為職業球員在場上年復一年拚搏的動力。其實喬丹沒有責怪任何人。如果你分析任何一位明星的生活情況,顯而易見同時又很矛盾的是,過去的成就無法保護他們的自尊不受損。實際上,當一個人知道在成功後他會失去一些東西(地位、讚揚等),那麼他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會比他還是新手時更低。

成功人士會受制於越來越嚴重的自尊心威脅,這是有邏輯可尋的:除非一個人展現出他的競爭力,否則別人不會期待他有所作為。一旦達到一定的職業水準,這個「水準」就會成為別人評判他表現的基準。如果原本的期望過低,可以適當提高,但如果原本的期望過高,卻很難往下調整。

這種矛盾的情況在職場中很常見。看到別人的工作成果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我們會感到很不耐煩,因為這個期望值是我們按照一個人之前的「最佳表現」而定的,而且我們知道「如果他下定決心盡全力做的話,是可以做到的」。在一個團體中,人們對你的期望取決於你上一次的成就,這個觀念在心理學上也說得通。一個人過往的成功經歷,會提升外界對他的期望,就是大家會期望他達到或超過他過去的成績。事實上,僅僅為了維持自己創造的標準,一個成功者就必須不斷進步,否則就會被人指指點點。

對麥可.喬丹來說,在帶領公牛隊取得三連冠後,如果接下來沒能奪冠,那麼他會失去很多。根據過去的紀錄而對成就的結果抱持期待,所有人會這麼想都是合理的,包括喬丹自己,都期待他再創佳績——如果他想在三連冠後繼續與公牛隊簽約,就要贏得「四連冠」。事實上,他面對的現實是:不論成功贏得總冠軍有多困難、須要付出多大的拼搏,然而比起這個成功,人們只會聚焦在他的失敗。

在三連冠之後,喬丹獲得的成就已經很高,如果此時失敗就意味著全面的潰敗;除非達到或超越自己所創造的成績,否則他已經無法得到更多心理上的回報,所以喬丹的提前退休決定,可以說是他調整職業生涯的一步棋。如果喬丹當時沒有退休,他可能會承受超乎尋常的心理壓力,對自尊造成傷害。無論過早的退休帶給他什麼樣的心理壓力,與達不到期望的恐懼相比,一定會小得多。

壓力的兩種表現

我認為折磨麥可.喬丹的最後一個問題是,當他尋求四連冠的賽季時,他已經很難再將籃球看作是一種體育比賽。籃球不再是他孩童時玩的遊戲,職業籃球對他來說已經成了單調的工作。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這種重複的工作中感受不到激勵,工作無法提供良性壓力(eustress),意即來自具有刺激性的環境或挑戰中的「好壓力」。

良性壓力和人們普遍熟知的壓力(distress)相反,對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大腦需要來自外部的積極訊息刺激,否則就會在夢境中、想像中,甚至是幻覺中創造自己的刺激。在熟悉環境中做駕輕就熟的事,會阻止這種刺激(外部的積極訊息刺激)以及良性壓力的生成,效果就如同用眼罩或耳塞遮蔽感官刺激。如果你是個高爾夫球手,想像一下你終身只打一個洞。這種感覺和老虎.伍茲在圓石灘要打進第十八個洞才能拿到冠軍相比,更像是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Sisyphus)永遠推著巨石的痛苦。

為成功而奮鬥展現了體育精神的精髓,但「保持成功」就會變成純粹而單調的工作。為成功奮鬥的人都有機會重新肯定自我價值,但已經成功的人就不會有這種回報。當你為成功而奮鬥時,你會覺得充滿活力、有警覺性,並且心態積極,因為你可以看到自己為一個團體或企業添磚加瓦,幫助其實現所有的潛能。相反地,如果你已經在團體或企業中取得成功,那你可能會覺得疲倦或壓抑,你會被迫去想:「我工作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我要像受雇傭兵一樣只知道賺錢嗎?」對於已經處於世界頂峰的人來說,這也是為何成功會讓人感到侷限的主要外在原因之一。

有些人羡慕成功人士所獲得的成就,殊不知成功也意味著結束,現實一點說,可以稱之為失去:失去挑戰、目標以及動力。大部分以成就導向為動力的人會告訴你,追逐目標的過程——現在很多人稱為狩獵——才能真正將熱情注入你的工作中。一旦目標達成了,很多之前還熱情高漲的成功人士都會因為漫無目標或無精打采而痛苦,因為他們試圖找到一個可以追求的目標,但眼前卻已經沒有目標了。

麥可.喬丹的「痊癒」

很多人都知道,喬丹在退休後度過一段不太成功的職棒生涯,十八個月後,他重返籃壇。在他回歸NBA的前半個賽季裡,喬丹並不是核心球員。但在後半賽季中,他又恢復過去的良好狀態,準備帶領芝加哥公牛向另一個三連冠邁進。我相信喬丹是有能力讓自己重新充滿動力的,並且最終達到自己和世界對他的期望,因為他治癒了自己的精疲力竭症。

當他重返職業籃壇時,球技生疏,身材走樣,外界對他的期望出乎意料的低。但是他在過渡期中的「懶惰」,卻成了保護他自尊的最好條件。你可以看到,從停工回歸的喬丹一旦打得跟以前差不多好,對他能力的非議就會減少。表現好了,人們就會稱讚說「看,他克服困難又回來了」,而不是「這才是麥可.喬丹」。

儘管降低期望值讓喬丹卸下了重擔——他不用再擔心有沒有達到自己曾經有過的職業高度,因為人們已經不會在意這些——但這只是造成喬丹精疲力竭症的其中一個原因而已。他還須要喚醒自己「重振並取得成績」的熱情。喬丹如何才能把正向壓力重新帶到比賽中,而不再對比賽感到乏味無聊呢?可以使用一種不需服藥的自我設限策略,類似諺語說的把手放到背後去。

喬丹也是凡人,離開NBA賽場一年多的時間裡,狀態必然會下滑。受限於身體條件的下降,他不再具有超人的技術。喬丹的「狀態平平」在賽場上不但沒有造成他的困擾,恰恰相反,籃球又變得有意思起來,當他打籃球的時候他能夠增強自尊,因為他要去克服障礙,達到目標。

總結來說,喬丹第一次從籃壇退休完成兩個心理學上的目標:既降低外界對他表現的期望值,也提升了自我挑戰的動力。由此可見,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過往經歷感到壓抑時,就需要找一個新目標,對於我們這些沒有麥可.喬丹般過人天賦的普通人來說,其實更容易一些。

重燃鬥志:普羅米修斯的傳奇

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是泰坦族的後代,這一族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居住在地球上。當奧林帕斯山神與泰坦族發生戰爭時,普羅米修斯站在宙斯這邊(宙斯想成為眾神的首領),幫助奧林帕斯居民獲得勝利。戰爭勝利之後,宙斯交付普羅米修斯和他的兄弟一個創造生靈的任務─即補充在戰爭中不幸死亡的動物和人類。在賦予生物生存能力時,普羅米修斯想確保人類比其他動物的地位都高。他認為,如果人類能得到奧林帕斯山的聖火,就能擁有生存和統治的能力。

根據傳說,宙斯拒絕了普羅米修斯,並表示「聖火只能給神使用」。普羅米修斯無法眼睜睜看著自己創造的人類在寒冷中瑟瑟發抖、吃生的食物,便決定從神的手中盜取聖火並帶到人間。這個舉動不僅違反了宙斯的命令,超乎預期的是,聖火不但幫助人類在地球上取得統治權,還帶來創造力和生產力。宙斯最不願看到的事情也發生了,人間誕生了文化和文明。

作為違抗命令的懲處,普羅米修斯被用鐵鏈拴在高加索山的山頂上,他在那裡不僅孤獨無援,還要面對宙斯永無止境的處罰:每天都派一隻老鷹來撕開他的皮肉,啄食他的肝臟。

我們該怎麼理解普羅米修斯偷盜火種的行為呢?它是一個勸誡你不要反抗神明的故事嗎?是一種只有犧牲才能得到幸福的悲觀看法嗎?是警告你,神明可以為所欲為嗎?我相信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故事,描寫一個理想化的希臘神祇給予人類至關重要的東西——火——來幫助我們實現自我期待。

我把普羅米修斯給人類火種的行為,視作人類心理發展和自力更生所需的能量。普羅米修斯的行為激怒宙斯並不奇怪:這為我們帶來了創造力。火將人類從本能的生物變成有思想的個體,這大大超出宙斯原先對人類的設定。在火的幫助下,人類有能力完成很多事。這裡我要辯解一下,不願意接受現狀而採行個人意志的普羅米修斯,是反抗和雄心的原型。在奧林帕斯眾神中,他就像一個不按節拍的鼓手,而且還建立了管絃樂團,給了他們自由表演的舞台。

所有的追夢者在第一次夢想成功時都跟普羅米修斯一樣。不論在實驗室還是矽谷的車庫裡,他們都有著普羅米修斯之心,相信自己能有更好的作為。田徑運動員威瑪.魯道夫(Wilma Rudolph)也有同樣的雄心,儘管天生殘疾,她卻夢想著能比其他女性跑得更快。美國王牌飛官查克.葉格(Chuck Yeager)也是如此,他突破了飛行音障。既然如此,為什麼希臘神話要將普羅米修斯設定成「因為反抗現狀、放眼未來而遭受折磨」呢?哲學家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曾說過:「要對『甚至是最微小的成功』感到滿意,要想到『即使這樣的結果也不容易』。」普羅米修斯的罪過在於他沒有完成小小的成功嗎?他像希臘神話的伊卡洛斯那般,被詛咒不能飛得離太陽太近、否則雙羽會被熔化嗎?是驕傲自大導致普羅米修斯遭受囚禁與折磨嗎?

上面所說的都對,而且不僅如此。本書講的是生活中的「普羅米修斯」,雖然取得了成功,最終卻被拴在事業的懸崖之上。我以實驗室的研究和臨床案例來闡述精疲力竭症的症狀,並解釋為何人們在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容易在心理上陷入困境,這個困境耗盡了他們的主要能量——火,因此他們需要從工作中尋找滿足。

儘管我用普羅米修斯的命運和精疲力竭症做了類比,但切忌將這兩者混淆。遭受精疲力竭症痛苦的人並不介意將自己置於不利境地。相反地,很多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們被自己傑出的事業所困擾,只因為種種「正確」的原因:社會的認同、為家庭付出的渴望、對職涯信念的堅持。而周遭其他人則淪為追求目標的犧牲者,因為成功之後,會不斷地追求更多的成功。

除了向讀者介紹精疲力竭症的成因和治療方法外,本書會幫助你理解身邊的普羅米修斯,以他人為鑒,告訴你如何預防自己遭受那些成功者所遇到的巨大痛苦。蕭伯納當年聰明地在職業生涯中逃過一劫,否則也可能被命運扼住咽喉,他曾經說過:「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要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環境,如果沒有找到,那就自己去創造。」

這本書主要在幫助人們避免因追求成功而導致心理問題。我會詳細說明由成功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以及如何避免或治癒它們。成功導致的心理病因是有前兆能預防的,就是事先了解成功後會置身於怎樣的危險環境中,本書會講到這些問題。

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寫道:「如果只想賺錢的話,這很容易。但是人們想要的不止金錢,他們總是想要奢華、愛以及別人的仰慕。」這也是我從成功人士身上所感受到的,他們酗酒、嗑藥,或者在職業巔峰時拋棄自己的工作。讓我來告訴你史坦貝克說得有多麼正確。規劃好職業生涯,只要你願意,就一定有機會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內在驅動心理學:你被掏空了嗎?如何從精疲力竭中重燃工作熱情》,日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史蒂芬.柏格拉斯(Steven Berglas)

譯者:左倩

《財星》推薦75本商管必讀書單之一

克服職場倦怠的經典之作

倦怠、情緒失控、焦躁、沮喪、不想上班

職場如戰場,你要征服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自己!

當拚盡全力達到目標、甚至攀上人生高峰,

卻開始對一切產生莫名倦怠與厭煩,喪失了動力,

只想放棄一切,擺脫日復一日的身心枯竭感……

究竟該如何戰勝工作帶來的心力交瘁?

如何從心理卡關中找到出口?

找到你的內在驅動力,就能深度喚醒熱情!

每個人在工作的不同階段,都會遭遇到各種等級的心理負擔與危機:

  • 努力達到了目標,卻發現人生沒有如預期中變美好。
  • 一個輕鬆的長假已經無法帶給你心理上的放鬆,只感覺不安。
  • 明明從事一生夢寐以求的志業,卻想放棄從中脫逃。
  • 想在人前展現最好的一面,不得不戴上「符合他人期待」的面具。
  • 厭惡自己長期從事的工作,但沒有什麼大變動逼你放手,自覺難以解脫。
  • 如何面對同事的成功?在職場上缺乏存在感,該怎麼辦?
  • 害怕自己的一帆風順是僥倖,時刻擔心能否維持現有表現、將來能否創造更多的成就。
  • 工作與家庭、人際關係無法兼顧,感覺漸漸失衡。

心理危機不一定能成為轉機,反而在不斷累積後,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疲力竭症」,到底該如何從這種心理卡關中找到出口?

  • 以正確方式認識自己
  • 放棄「改頭換面」的念頭
  • 樂於迎接壞消息
  • 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
  • 以女性思維方式思考
  • 承認自身的弱點,拋開自責
  • 要問「為什麼」,而不是「怎麼做」

深度喚醒工作熱情,必須重新認識成功的定義與幸福的真面貌:

  • 別再信奉「我的職業=我的人生」!
  • 錯誤的等式:成功=物質富裕=幸福。真相是:安可=重複動作=乏味。
  • 不爽就辭職,放棄金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能成功嗎?
  • 夢想達標後,生活一定非常美好?
  • 自尊=成功/期望
  • 脆弱≠沒有抗壓性

再完備的自我管理,都不如「內在獎勵」的驅動力,心理上的自我獎勵,絕不是簡單的給自己加油、鼓勵,而是要找到深刻的心理緣由,針對性地採取有效的心理技巧來自我療癒,讓你能夠以最佳狀態迎擊工作和生活接踵而至的突發事件。

人人都想追求成功與幸福,

但為何成功後,卻又感到失落?

「這就是全部了嗎?」、「我只能這樣嗎?」

為什麼「精疲力竭症」會搞垮許多人的身心?它往往是由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所引發,大多來自於對自己的憤怒,尤其當你長期被栓在工作與生活的懸崖邊奮力拚搏時,若放任「精疲力竭症」耗損精力、掏空身心,它將能輕易搞垮我們的生活、甚至毀掉苦心得來的成功:

缺乏鬥志、失去安全感:沒了目標,覺得無路可走。

自我設限行為:患得患失,徘徊於害怕失敗丟臉與他人期待之間。

自我傷害:以傷害自己或製造事端來報復他人,為此尋求存在感與回報。

身為心理學家的作者史蒂芬.柏格拉斯是職場倦怠領域的權威,他指出:很多人都飽受「精疲力竭症」所折磨,導致常常感到不安、消沉沮喪,對工作和生活完全沒有熱情,有人因此患上憂鬱症、心血管等疾病,有人像洩了氣的球,毅然逃離放棄努力得來的事業,有的甚至會以自我犧牲的方式來尋求解脫,於是開始有了酗酒、賭博、偷竊、嗑藥……等脫序行為。

本書是職場心理學的經典,透過真實案例,深度剖析職業倦怠的文化、社會、家庭病根,引領我們正確認識自己,幫助我們對生活時時進行自我調節,讓內心的動力永不枯竭。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