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應超

職場成功必須具備的能力

(前略)

了解了職場的實態、殘酷的現實和該做的事之後,下一步就要加強你的職場能力,尤其是以下幾項能力:

職場能力1:要能言善道,也要會察言觀色。書寫對台灣人通常不是問題, 但說話就不一定了, 尤其是PublicSpeaking,也就是公眾講話,不一定是演講,而是日常中跟老闆或同事談事情,要能簡單扼要地表達、讓人一聽就懂,不會誤解。像如果我和別人約時間,我通常會把日期和星期幾一起講,避免可能的錯誤。畢竟可能發生的錯誤太多了,能避免就要事先避免。

職場能力2:要會寫。當然每個人寫中文都不是問題,但能寫的簡單扼要,清楚易讀,就不一定了。美國普渡大學都會強迫工程系的大一學生,一定要修演講課和作文課,確保寫文章時至少文法正確,條理清楚。很多工程師或科學家雖然聰明,但每次寫文章都是長篇大論,讓人看不懂。我在公司寫文件或備忘錄最多一頁,而且愈短愈好,因為老闆沒空看,也會看得不耐煩。最好是用標題先講重點或結論,跟報紙、雜誌一樣,讓對方可以一目瞭然,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面的細節。

職場能力3:英文要好,最好聽說讀寫都擅長。如果想進跨國公司或到國外上班,英文就很重要。我認識好幾個非常優秀的分析師,不僅懂產業,寫的報告也很精闢,只可惜無法用英文表達,難以跟客戶溝通。但我也開始看到一些年輕人,尤其是大陸的學生,應徵工作時英文完全沒有口音,而他們從沒有住過國外,都是在大陸或香港土生土長。所以要把英文學好不是不可能,尤其現在科技那麼發達,若是不確定如何念某個英文單字,上網查就可以了,簡單又正確。

職場能力4:先精通你的專業,再培養第二專業。通常公司願意給你一份工作,是因為你有一項專長,或至少有信心認為你可以學會。像我申請大學時,本來很喜歡電腦軟體,但那時母親建議我學電機工程,因為既可以學軟體,還可以學硬體,軟硬都會。大學畢業後讓我可以順利進入AT&T、IBM和埃森哲工作,雖然都是寫電腦軟體,但是硬體的經驗讓我贏過其他應徵者,因為軟體是要來控制硬體的。在埃森哲工作時,因為是幫藥廠寫軟體,所以也要學習藥品的基本常識。後來覺得自己不懂會計、財務和市場銷售,所以又去芝加哥大學念了MBA,把這些項目補全。畢業後進了管理顧問公司科爾尼,又在工作中學到了零售、交通運輸、汽車及醫藥產業的知識,讓我可以和高層管理客戶應對溝通。因為有這麼多不同的經驗,我之後才可以順利成為科技產業分析師。你工具箱的工具愈多,能處理應對的情況就愈多,這樣就很容易增加自己的市場價值,讓薪水節節高升。

職場能力5:Hypothesis-Driven Approach,也就是用假設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是我在科爾尼管理顧問公司學到很有用的做事方法,聽說麥肯錫顧問公司也是用一樣的方法。這方法就是做一件事時,用你最好的猜測(Best Guess)來當你問題的假設,然後據此蒐集資料,證明你的假設是對,還是錯。我用了幾次後發現,這是很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因為它會給你一個方向去努力,而不會亂槍打鳥地東奔西跑,浪費不必要的時間。

職場能力6:先求有,再求好。這是我在普渡大學大三電機系301課程中,蓋勒格教授(Neil Gallagher)教會我的事,他說,如果你要做一個很大、很長、很複雜的東西,像是寫大型的研究報告,不要被這個特大的案子嚇到而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你可以先不管壞好,先求有,很快地從頭寫到尾,不要怕寫錯或用錯資料,反正盡快做一次,跳過一些程序都沒關係。因為你做了一次之後,不管是多粗略的東西或錯誤百出,至少你比零進步了一點,可能是報告的一部分大綱,你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因為你已經有了初稿。

職場能力7:積少成多。我稱這個為Jeff Reilly法則,因為這是我大學時從一位電機系同學Jeff Reilly身上學到的,我經常看他和我們一起在走廊等上課,但他通常會趁上課前的幾分鐘空檔做一些功課,而不是像我們和同學一味地聊天打屁,因此,到了晚上回家、我們準備做功課時,他已經做完大部分的功課了。其實很多事只要一點很小的改變,持之以恆後,結果就會很可觀。如果你每天進步1%,1.01的365次方就是一年可以達到37倍的進步。存錢也是一樣,如果你每天存100元,以年投資回報7%來計算,10年你就可以存到52萬,15.3年你就可以變成百萬富翁了。

職場能力8:找到喜歡的事,自然做得好,錢也會隨之而來。我稱這個為Landgrebe法則,這是大學電機系302課的Landgrebe教授在課堂上教會我的。如果是你真的喜歡的事,像我做科技股票研究,自然就會想把它做好,每天上班也不會只是為了做到8小時下班,而會想著如何做到最好,讓客戶滿意,成為績效排名第一的分析師,老闆自然也就幫我加薪,甚至被高薪挖角。但如果你只是為錢做事,每天就會過的很辛苦,表現也不會好,高薪當然也維持不了多久。
本文摘錄自《財務自由的人生:跟著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學華爾街的投資技巧和工作效率,40歲就過FIRE的優質生活

作者:楊應超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