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立飛(Spenser)

角度決勝負

對自媒體寫作而言,標題是入口,主題是情緒推進。

很多文章,我們是看到了標題,感興趣才會點進去,所以標題也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文章的主題則是情緒推進,要讓用戶跟著你的文章有情緒的變化、情緒的起伏、情緒的推進。不能讓用戶在看前和看後沒有一絲一毫的差別。

接下來我要拆解的這篇文章,標題是〈我身邊離開體制的人,目前沒有一個後悔的〉。我會仔細還原我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思考過程,根據什麼現象想到的主題,為什麼要選這個角度,為什麼最後取了這個標題,整篇文章的架構是怎麼組織的,起承轉合是怎麼銜接的,例子是怎麼選的,金句是怎麼用的,排版是怎麼考慮的。結合我在上一章提到的那些概念,針對每一個環節,解釋分析怎麼去做,並告訴你這麼做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首先聲明,我講的全都是自己第一手的經驗,並不保證全部正確,只是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二○一七年五月的一天,我坐在陽台,抽著煙,突然想起自己是三年前,也就是二○一四年的五月遞交了體制內工作的辭職信,決定來香港念書,然後非常感慨,離開體制一晃已經有三年了,這三年裡,我看到好些身邊的朋友也都放棄了穩定的工作,擁抱了體制外的世界。於是內心翻騰,畢竟是一個世俗的文藝男中年嘛,就想寫一篇以」離開體制」為主題的文章。

在上一章,我總結了人類的四個永恆痛點,還記得是什麼嗎?簡單回顧一下:

第一個,事業上的激進與保守,典型的例子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矛盾和博弈。

第二個,生活上的穩定與冒險,也是一個長盛不衰的痛點。

第三個,認知成長的思維升級,成長是每個人的剛性需求。

第四個,能力與平台的相互博弈和補充。所以當時一冒出這樣的靈感,我就知道,「體制內外」這個主題肯定是一個不太差的主題。

那麼接下來我該選取什麼角度呢?大家在選角度的時候,心裡一定要記住這麼一句話:「你有沒有在幫助讀者實現他自己?」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的文章有沒有在幫助讀者實現他自己?你有沒有在幫助讀者實現他自己?

記住,是實現他自己,而不是實現你自己。這是完全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角度,這句話能夠決定你的文章成敗。因為人性有一個共同的弱點——關注自我,而很多人寫文章,只寫自己的感受,只表達作者自己的感覺,而忽視了讀者的情緒和代入體驗。這幾乎是個致命的錯誤。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在台上演講分享的時候,講到自己的經歷時十分深情,把自己感動得稀哩嘩啦的,熱淚盈眶,但是在下面聽的我們呢,面無表情,比較尷尬。

此時觀眾的內心戲是:你說得很好,但是,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有些人太容易無視別人的感受,陷入自我陶醉的狀態。而另一些人,也是分享自己的經歷,我們聽著就很感動,很有代入感。

舉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奇葩說》的黃執中吧,那個被很多人說是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撒旦的傢伙。他在分享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靈魂,都彷彿遇到黑洞一樣被他吸了進去。我一直很好奇,一直在研究,他是怎麼做到的?

有一期《奇葩說》中,辯題的想像力衝出了銀河系:如果發現了一枚外星生物的蛋,我們是該呵護它還是該毀滅它?當其他辯手都圍繞蛋本身在討論的時候,只有黃執中在最後的結辯中說,這不是孵化蛋和拍碎蛋的問題,而是內心的好奇心和安全感的問題。

當他拋出這樣一個論點和角度的時候,其實他已經贏了,他把每個人都代入到一個熟悉的角度和場景,對不對?說實話,大家對於外星生物的蛋,其實真的沒那麼感興趣。而黃執中則把這麼一個假想題,拉到和每一個人都相關的好奇心和安全感上。厲不厲害?他在現場說: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好奇心,他,雖生猶死。

假設這個蛋現在真的在這裡,你沒有見過它。我沒見過鳳凰,我沒見過龍,(所以)我不知道它(這個蛋)怎麼孵,我不知道它會有什麼,我現在就要敲它。我一點都不想知道。會這樣想嗎?有人說會,因為它對我而言不重要。什麼東西對我而言重要?明天上班不能遲到,老師的報告要準時交,我要平穩的生活,這個月業績要達標。對我而言(我)只在意這些,這世界上有沒有龍關我什麼事,有沒有鳳凰關我什麼事,考試又不考。

你說,這叫作成熟。我說,這叫作死了。

因為當你啪的(拍)一下的時候,安全感,由衷的安全感。你不會有意外,不會有波折,連找工作都不要孵蛋,最好是找一個叫作鐵飯碗的工作。雖然每個拍碎蛋的人小時候也孵過蛋,但人是真的可以訓練的,只要給小孩足夠的時間練習,他就可以從一個孵蛋者變為拍蛋者。我沒有聽過鳳凰怎麼叫,我也不知道龍怎麼叫,我都不知道。

可是你知道,當你拍碎一個蛋的時候,你會聽到什麼嗎?你聽,沒有聲音。那就是安全感的聲音。

當他講完後,全場為之瘋狂。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效果?因為黃執中完全換了一個角度,借助這個話題,幫助很多觀眾表達出自己從孩童到長大一直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想法。我們認同他,因為他是在真正為我們表達。

此時觀眾的內心戲是:你說得太好了,我也是這種感覺,你把我想說的內容,都替我說出來了。

為什麼有的演講者只感動了自己,而有的演講者能讓觀眾高度共鳴,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背後的心理本質到底是什麼?好的演講者,一定會讓觀眾覺得演講的內容跟自己有關,甚至感覺講的就是自己。

寫作也一樣。寫作過程中一定要把自己抽身出來,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在幫助讀者實現他自己?

所以,當我選定這個主題的時候,我就問自己:我有沒有幫助讀者實現他自己?或者說,我這篇文章,是想幫助讀者實現怎樣的自己?

具體怎麼幫助讀者實現他自己呢?

幫讀者表達想法

假設有一個讀者正在考慮離開體制,但是身邊的人都不支持他,這個時候,他想要解釋內心的想法,但無奈的是沒有強大的邏輯和文筆來說服別人。此時我正好選取了這個主題,理性客觀地來描述一些人離開體制的原因,以及在體制外的收穫。這樣的文章一經發出,就說出了這名讀者內心的東西,與他不謀而合。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篇文章只要文筆和邏輯不是太差,他很可能會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發給身邊最親近並且正在試圖說服他的朋友。

讓讀者塑造自己的形象

每個人都希望閱讀一些文章,來尋求自己的形象認同感。為什麼我那篇〈羅永浩,我們再給你十年〉能引起共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給了一群喜愛老羅的讀者一種身分認同感。

幫助讀者進行比較,哪怕是曬優越

二○一七年我的第一期寫作課上線後,出乎意料地火爆。讀者的熱情讓我有點受寵若驚,也很開心,便寫了一篇〈第一次出來賣,一天賣了一百萬〉。說實話,當時我的心情就是無比驕傲,甚至有些小膨脹,於是想寫一篇文章裝腔。

結果很多認可我的讀者和第一期寫作課的學員,覺得自己能參與這次知識付費的現象級黑天鵝事件,也很自豪。然後我就看到他們在朋友圈裡轉發推薦,說這次寫作課很強,有幸參與,好不容易報上名等等,於是我們就一起愉快地」裝腔」了。

文章本身就能幫助別人

一些跟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乾貨文,尤其是顛覆認知或列出實用提示的,很容易獲得轉發率。這也就是像〈別點這些菜啦!餐館老闆最不想告訴你的三個點菜秘訣〉〈黃瓜竟有這個功能!早知道每天吃一根了〉這樣的文章橫掃咱們父母朋友圈的原因。

雖然其中不乏標題黨,甚至誤導人的文章,但從內容和傳播的角度講,這些文章的流行給我們一個啟示:寫作時要考慮這篇文章能否幫助自己的朋友和親人。

回到我們拆解的文章上來。

那些離開體制的人,在外面精采而無奈的世界打拚的時候,一定會經常被別人問起,或者在某個午夜夢迴的時候,問自己的內心:」我會不會後悔離開穩定的體制?」

如果混得好,比如像我這樣,我肯定昂起驕傲的頭顱,望著城市繁華的夜空,很感動地對自己說:我不後悔。而對於那些在體制外混得可能不太好的人來說,也沒有失敗,只是暫時還沒有混出來,對不對?

請記住,我們所有在朋友圈曬的內容、轉發的文章,大部分是希望讓別人看到一個更厲害,哪怕是裝作厲害的自己。你可以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有誰會在朋友圈裡承認自己是個失敗者呢?

有人可能會說,不對呀,最近很流行」厭世」文化呀,比如頹廢的氣質、負能量。相信我,那是因為」厭世」文化顯得你和別人與眾不同,才開始被大眾接受並流行起來。那些曬」厭世」的人,其實是在曬自己特立獨行的氣質,本質上還是在裝腔。

所以,當我想明白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喚起一部分離開體制的人的情感共鳴,表達沒有進入體制內的人的驕傲,我就確定好了文章的角度。

標題定乾坤

接下來要思考:你起的文章標題,能不能打動你自己?

我本來想寫的標題是〈我離開體制後的這三年〉,或者是〈當年離開體制的人,現在都混得怎麼樣了〉。甚至想過一個很浮誇的標題:〈我離開體制後的這三年,我的收入增長了一百倍〉。

你覺得這些標題怎麼樣?還算中規中矩吧,確實能引發好奇,但是,並不具有話題性。

最後我選的是這樣一個標題:〈我身邊離開體制的人,目前沒有一個後悔的〉。

當讀者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心裡會有兩層波瀾。離開體制為什麼不後悔呢?這是第一層:引起好奇。但更多的是第二層波瀾:真的嗎?離開體制沒有後悔的?不一定吧,我不相信。於是他們帶著好奇,帶著懷疑,甚至質問,打開了這篇文章。

我舉一個我看到的兩篇同樣寫體制這個主題,但是明顯在這兩個方面有所欠缺的例子。

第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沒有辭職的底氣,就別看不上穩定〉。

乍一看,這篇文章好像準備為體制內的生活好好正言一番。但是,有沒有想過你的讀者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讀者要是在體制內很不舒服,但是沒有辭職,一般是沒有勇氣承認的。大部分人很難承認自己是錯的,哪怕他看不上這個體制,也不會承認是自己的問題。而對於已經從體制內成功離開的人來說,在這個題目上根本不能形成有效認同。最後,對在體制內工作感覺很好的讀者來說,他們對辭職這個話題並不會很關心。

這樣分析下來,選擇這樣一個角度,已經「成功」失去了大部分讀者,接下來註定跟爆款文無緣。

如果改成類似〈體制內的不好,多半是你不好罷了〉,最起碼可以成功引起對體制有好感這部分讀者的認同和注意。

第二篇文章的標題是〈體制不是天堂,也不該是墳墓〉。

雖然用天堂和墳墓做對比,但沒有自己明確的立場,角度非常平庸,讀者會下意識地感覺這個作者只不過想充當一個客觀理性的老好人,來給我們灌雞湯。然而這雞湯太普通,並不能給讀者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從而很難引起大家的關注。

還記得前面我們在講故事寫作的時候提過的「種子理論」嗎?就是文章一開始一定要給讀者種下一顆好奇的種子,這顆種子,就是這篇文章在讀者心中的心魔。你還不能很快幫他解開心魔,心魔一旦被解開,文章也就失去了魅力。所以,文章沒有結束,心魔不能解開。

很多人喜歡看美劇。美劇為什麼好看?你有沒有發現在每一集末尾將要發生些什麼的時候,突然就結束了,這時你好奇的種子就被種下了,迫不及待地想要追劇。

什麼是一篇頂級的文章?就是你想一口氣看完,又不忍心一口氣看完。想一口氣看完,是因為實在太精采了,根本停不下來;不忍心看完,是因為一旦看完了,就意味著結束,會留給你巨大的空虛和漫長的等待。

這就像談戀愛一樣。當你骨子裡超級愛一個人的時候,猶如歌詞裡所唱的,恨不得一夜白頭。但同時,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又希望時光停止,世界不再轉動。這種超級矛盾又超級合理的情感,就是我們的心魔,我們要善用這個心魔。

本文摘錄自《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百萬粉絲公眾號操盤手,首創「注意力寫作」法,教你寫出高質量文章,讓流量變現金!

作者:陳立飛(Spenser)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