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FinTech 與 TechFin 雙重夾擊下,傳統金融業者與傳統金融法規都來到不得不變時刻。但金融業與科技業之間,又是如何看待彼此呢?
「金融創新不能單打獨鬥。」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組長羅至善認為,惟有透過「合作」,以從做中學模式在創新基地給予的空間和時間、數位沙盒給予的大膽容錯環境中盡情嘗試,才能一步步用「實證」,讓台灣優秀的科技人轉為金融科技人。
TechFin 崛起,大型科技企業跨入金融
「TechFin 的興起,反映大型科技公司從事金融業務已經是趨勢,他們對傳統金融業的威脅也更甚於新創金融科技公司。」新加坡Cynopsis 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蔣才吉指出,對傳統金融業而言,TechFin 所帶來的產業轉型力道將比 FinTech 明顯。
Cynopsis 為法遵科技 RegTech100 公司,專注於提供反洗錢與反恐融資服務,將原本手動的審核流程自動化,並協助客戶儲存用戶個人信息,透過監管和合規專業知識與功能性技術的智慧應用,提供中小型金融機構解決方案。
「FinTech」,指的是透過創新科技「跳過」傳統監理制度來提供新型態金融服務,例如:虛擬貨幣、第三方支付或是群眾募資。FinTech 多半為新創團隊,目的是用創新科技顛覆金融產業現狀。
而近年興起的另一個詞彙「TechFin」,則指既有大型科技企業透過科技工具,將觸角拓及金融服務,進而搶佔金融業原有市場。相較於具有顛覆性、破壞式創新思維的 FinTech,雖然 TechFin 不以顛覆金融產業現狀為出發點,但他們對市場轉型的影響、對傳統金融業的威脅,卻可能更勝 FinTech。
在 FinTech 與 TechFin 雙重夾擊下,傳統金融業者與傳統金融法規也來到不得不變時刻。台灣與新加坡雖然都屬於小國家,但新加坡的監理制度以金融發展局為中心,管理範圍涵蓋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較少出現重疊監管或難以規管等問題。
「未來金融科技將不斷跨領域,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都會混搭,台灣金融監理機構或許得更朝橫向協調發展。」蔣才吉從法規角度,提出他對台灣監理制度的觀察和建議。
雖然新創團隊少包袱、彈性高,但金融業擁有長久累積的誠信優勢,因此新創團隊發展商業模式時,仍得思考如何與歷史悠久的金融業者競爭。
蔣才吉觀察,不少走 B2C 商業模式的金融科技新創團隊以經營平台為主,利用網路科技提供「媒合」管道;但這類新創團隊除了得思考如何接觸客戶、取得大量客戶,假使他們的商業模式只有「媒合」,當歷史悠久、擁有大量忠誠客戶的大型金融業者開始應用數位工具時,就極可能被取而代之。
而走 B2B 商業模式的金融科技新創團隊,雖然可利用高度彈性優勢接觸企業客戶,但若客戶是傳統金融業者,如何說服他們信賴新創團隊、並進而與新創團隊合作,也成了另一道門檻。
「金融業不單單只是做一項金融服務,而是用集團力量提供整套服務,從銀行、保險到證券等;這個服務疊加的過程來自於大眾對他們的長久信賴,並逐漸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價值。」他認為,傳統金融業仍有長久累積的「誠信」優勢,這些優勢也將成為他們轉型的基礎。
然而,歷史可能是優勢、也可能是包袱;金融業看待創新科技的眼光,究竟是將之視為「威脅」?還是「機會」?
當一個市場將創新科技視為機會,傳統金融業與新創團隊就會彼此連結、合作,透過成立孵化器等方式,不僅提供新創團隊「空間」,也提供他們將概念轉成商品的「時間」,用合作來共同面對市場變動。
今年 9 月甫開幕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 FinTechSpace,不僅提供新創團隊實踐理念的空間和時間,更推動台灣第一個「數位沙盒」。
園區目前共有40家新創團隊進駐,囊括借貸、智慧理財、區塊鏈、不動產、保險科技、法遵科技、支付等7大FinTech領域。
金融科技強調跨領域,園區內的「合作」也彰顯跨國、跨市場精神。除了台灣團隊進駐,也有來自香港、新加坡、美國、日本及菲律賓的6家國外新創;其中,新加坡Cynopsis正是看好台灣FinTech發展前景,希望藉由進駐園區將服務拓展到台灣,並與更多新創團隊多方交流。
「金融創新不能單打獨鬥,因為不論單一科技業者或金融業者,都很難同時擁有足夠的數據或科技;惟有合作,才能加速一個好理念從發想、打造產品到正式上市的過程,」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組長羅至善道出 FinTechSpace 的成立初衷。
過去,科技業與金融業擁有截然不同思維,彷彿一道阻卻兩方的高牆。科技產業的創新來自數位技術的驅動,對新事物「容錯率」高;相較之下,傳統金融業屬於高資本、高度監管產業,需要在嚴謹監理環境下發展,因此容錯率較低。
南韓即時通訊巨擘 Kakao 在 2017 年成立純網路銀行 Kakao Bank 時,就讓通過實名認證的使用者在開戶成功後,可以直接無擔保借貸 300 萬韓元;創新手法在短短 5 天內吸引超過 100 萬名使用者新開戶,甚至一度因為申請人數過多,癱瘓伺服器系統。
她分析,Kakao Bank 案例就是典型數位思維,透過網路市場補貼機制,將原本的行銷支出轉成補貼支出;未來這些使用者中只要有一半用戶還款,Kakao不僅可以回收預定的行銷預算,還可以藉由這樣的篩選機制,獲得一群可信賴的使用者。
「數位思維正是金融科技的創新精神,我們希望在 FinTechSpace 導入數位的創新思維與精神,」羅至善說。
要導入數位創新思維,就得廣納科技人才。FinTechSpace 除了提供實體進駐空間供進駐團隊使用,更提供軟性輔導資源,包括:監理門診、法規諮詢輔導、資安健檢、新創講座、財務會計輔導、資源媒合及數位沙盒API服務。
其中,數位沙盒API服務是科技業熟悉的容錯環境,因此將之作為吸引科技人進入金融科技領域的互動介面;而獲得金管會支持的監理門診,金融科技主管機關代表則會定期進駐園區,提供進駐機構法遵諮詢與輔導服務,藉由主管機關與新創團隊、金融機構的直接溝通機制,加速金融科技業者進入市場之合規作法與階段佈局。
並輔以法規諮詢講座、監理機關監理門診以及產業、機構媒合,讓科技人從理念發想、產品驗證到實際上市前,可以在一個容錯率高的熟悉環境中大量嘗試、激發創新。
「當科技人的點子在這裡落實,他們就可以從科技人變成金融科技人,相關領域的知識、法規和應用也因此建立起來。」羅至善表示,金融科技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因此 FinTechSpace 讓科技人從理念發想、產品驗證到實際上市前,可以在一個容錯率高的熟悉環境中盡情嘗試、激發創新,金融科技人才也因而誕生。
除了產業人才培育,資策會更進一步前進源頭、前進校園,在校園內以數位沙盒模式鼓勵學校開設實作課程。除了提供空間,資策會也提供相關師資,讓校園內對金融科技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一路看著創新實證如何走到市場、再成為產品,從中理解何謂金融科技、何謂金融法規。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創新環境不問背景、不問產業別,只要是邁向同一方向的金融創新需求,就會在創新環境裡得到支援和合作。
「我們希望用『實證』讓他們成為一份子,讓他們不知不覺成為金融科技人才,」羅至善說。
在 FinTech 與 TechFin 雙重夾擊下,傳統金融業者與傳統金融法規也開始「合作」。透過創新基地給予的空間和時間、透過數位沙盒給予的大膽容錯環境,並以從做中學理念,一步步用「實證」讓台灣優秀的科技人轉為金融科技人。
Source
而近年興起的另一個詞彙「TechFin」,則指既有大型科技企業透過科技工具,將觸角拓及金融服務,進而搶佔金融業原有市場。相較於具有顛覆性、破壞式創新思維的 FinTech,雖然 TechFin 不以顛覆金融產業現狀為出發點,但他們對市場轉型的影響、對傳統金融業的威脅,卻可能更勝 FinTech。
在 FinTech 與 TechFin 雙重夾擊下,傳統金融業者與傳統金融法規也來到不得不變時刻。台灣與新加坡雖然都屬於小國家,但新加坡的監理制度以金融發展局為中心,管理範圍涵蓋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較少出現重疊監管或難以規管等問題。
「未來金融科技將不斷跨領域,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都會混搭,台灣金融監理機構或許得更朝橫向協調發展。」蔣才吉從法規角度,提出他對台灣監理制度的觀察和建議。
長久累積的「誠信」,是金融業優勢
雖然新創團隊少包袱、彈性高,但金融業擁有長久累積的誠信優勢,因此新創團隊發展商業模式時,仍得思考如何與歷史悠久的金融業者競爭。
蔣才吉觀察,不少走 B2C 商業模式的金融科技新創團隊以經營平台為主,利用網路科技提供「媒合」管道;但這類新創團隊除了得思考如何接觸客戶、取得大量客戶,假使他們的商業模式只有「媒合」,當歷史悠久、擁有大量忠誠客戶的大型金融業者開始應用數位工具時,就極可能被取而代之。
而走 B2B 商業模式的金融科技新創團隊,雖然可利用高度彈性優勢接觸企業客戶,但若客戶是傳統金融業者,如何說服他們信賴新創團隊、並進而與新創團隊合作,也成了另一道門檻。
「金融業不單單只是做一項金融服務,而是用集團力量提供整套服務,從銀行、保險到證券等;這個服務疊加的過程來自於大眾對他們的長久信賴,並逐漸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價值。」他認為,傳統金融業仍有長久累積的「誠信」優勢,這些優勢也將成為他們轉型的基礎。
然而,歷史可能是優勢、也可能是包袱;金融業看待創新科技的眼光,究竟是將之視為「威脅」?還是「機會」?
金融創新無法單打獨鬥,用創新思維導入傳統業務
當一個市場將創新科技視為機會,傳統金融業與新創團隊就會彼此連結、合作,透過成立孵化器等方式,不僅提供新創團隊「空間」,也提供他們將概念轉成商品的「時間」,用合作來共同面對市場變動。
今年 9 月甫開幕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 FinTechSpace,不僅提供新創團隊實踐理念的空間和時間,更推動台灣第一個「數位沙盒」。
園區目前共有40家新創團隊進駐,囊括借貸、智慧理財、區塊鏈、不動產、保險科技、法遵科技、支付等7大FinTech領域。
金融科技強調跨領域,園區內的「合作」也彰顯跨國、跨市場精神。除了台灣團隊進駐,也有來自香港、新加坡、美國、日本及菲律賓的6家國外新創;其中,新加坡Cynopsis正是看好台灣FinTech發展前景,希望藉由進駐園區將服務拓展到台灣,並與更多新創團隊多方交流。
「金融創新不能單打獨鬥,因為不論單一科技業者或金融業者,都很難同時擁有足夠的數據或科技;惟有合作,才能加速一個好理念從發想、打造產品到正式上市的過程,」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組長羅至善道出 FinTechSpace 的成立初衷。
過去,科技業與金融業擁有截然不同思維,彷彿一道阻卻兩方的高牆。科技產業的創新來自數位技術的驅動,對新事物「容錯率」高;相較之下,傳統金融業屬於高資本、高度監管產業,需要在嚴謹監理環境下發展,因此容錯率較低。
南韓即時通訊巨擘 Kakao 在 2017 年成立純網路銀行 Kakao Bank 時,就讓通過實名認證的使用者在開戶成功後,可以直接無擔保借貸 300 萬韓元;創新手法在短短 5 天內吸引超過 100 萬名使用者新開戶,甚至一度因為申請人數過多,癱瘓伺服器系統。
她分析,Kakao Bank 案例就是典型數位思維,透過網路市場補貼機制,將原本的行銷支出轉成補貼支出;未來這些使用者中只要有一半用戶還款,Kakao不僅可以回收預定的行銷預算,還可以藉由這樣的篩選機制,獲得一群可信賴的使用者。
「數位思維正是金融科技的創新精神,我們希望在 FinTechSpace 導入數位的創新思維與精神,」羅至善說。
用熟悉的 API 吸引科技人,讓金融科技從做中學
要導入數位創新思維,就得廣納科技人才。FinTechSpace 除了提供實體進駐空間供進駐團隊使用,更提供軟性輔導資源,包括:監理門診、法規諮詢輔導、資安健檢、新創講座、財務會計輔導、資源媒合及數位沙盒API服務。
其中,數位沙盒API服務是科技業熟悉的容錯環境,因此將之作為吸引科技人進入金融科技領域的互動介面;而獲得金管會支持的監理門診,金融科技主管機關代表則會定期進駐園區,提供進駐機構法遵諮詢與輔導服務,藉由主管機關與新創團隊、金融機構的直接溝通機制,加速金融科技業者進入市場之合規作法與階段佈局。
並輔以法規諮詢講座、監理機關監理門診以及產業、機構媒合,讓科技人從理念發想、產品驗證到實際上市前,可以在一個容錯率高的熟悉環境中大量嘗試、激發創新。
「當科技人的點子在這裡落實,他們就可以從科技人變成金融科技人,相關領域的知識、法規和應用也因此建立起來。」羅至善表示,金融科技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因此 FinTechSpace 讓科技人從理念發想、產品驗證到實際上市前,可以在一個容錯率高的熟悉環境中盡情嘗試、激發創新,金融科技人才也因而誕生。
除了產業人才培育,資策會更進一步前進源頭、前進校園,在校園內以數位沙盒模式鼓勵學校開設實作課程。除了提供空間,資策會也提供相關師資,讓校園內對金融科技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一路看著創新實證如何走到市場、再成為產品,從中理解何謂金融科技、何謂金融法規。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創新環境不問背景、不問產業別,只要是邁向同一方向的金融創新需求,就會在創新環境裡得到支援和合作。
「我們希望用『實證』讓他們成為一份子,讓他們不知不覺成為金融科技人才,」羅至善說。
在 FinTech 與 TechFin 雙重夾擊下,傳統金融業者與傳統金融法規也開始「合作」。透過創新基地給予的空間和時間、透過數位沙盒給予的大膽容錯環境,並以從做中學理念,一步步用「實證」讓台灣優秀的科技人轉為金融科技人。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