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在打造自己的說書事業時,特別是針對「社群平台」這個部分,除了大家常見的Facebook、Instagram之外,有更多是被我放棄的項目。我就是用「放棄框架」的思考方式,放棄(或半放棄)經營以下這些社群。
文:瓦基(莊勝翔)
如何決定是否要放棄?
我們該怎麼決定是否要「放棄一件事情」?我大力推薦英國企業家史蒂・巴特利特(Steven Bartlett)曾經提出的「放棄框架」,透過少數幾個選擇題就可以幫我們做出「放棄」的決定。
懂得放棄的人不是魯蛇,而是贏家。
在經營自媒體的路上,我也是新手,但我秉持做實驗的精神,設定一個「假設」,進行持續且連貫的「執行」,過一陣子再回來「檢查」結果,驗證了我的假設之後,再做出下一個「行動」。
我在打造自己的說書事業時,特別是針對「社群平台」這個部分,除了大家常見的Facebook、Instagram之外,有更多是被我放棄的項目。我就是用「放棄框架」的思考方式,放棄(或半放棄)經營以下這些社群。
在歐美國家,Twitter是政商名人和意見領袖最愛用的發文平台,可是在台灣表現如何呢?我用「自動發文」的機制,在Twitter上面持續發表了接近三年的貼文,至今只累積了150位追蹤者,且沒有發生過任何的讀者互動。不過,因為我用的是自動發文機制,所以基本上我從來不用去管理它,這個成果只是讓我知道,Twitter在台灣還不是一個成氣候的平台。我用放棄框架來思考:
- 正在想是否放棄它?是。
- 為什麼你想放棄它?因為它的效果很差。
- 你相信自己可以把它弄得更好嗎?可以,我能夠邀請讀者前往追蹤和互動,也能在上面發表更符合平台格式的內容。
- 為了把它弄得更好,付出的努力值得嗎?不值得,我的九成觀眾來自台灣,整體使用者習慣都不在Twitter上,投入的努力換不回值得的報酬。
Matters、方格子、Medium
一開始我在這三個平台上也有發文,主要目的有兩個:第一是增加觸及該平台讀者的機會,第二是為我自己架設的「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增加搜尋引擎權重。我後來觀察,會從這三個平台「點擊」回到閱讀前哨站,而且還「訂閱」電子報的轉換率,其實非常低。此外,閱讀前哨站的搜尋權重,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凡是書籍心得文章,基本上都在搜尋前三名的位置。綜合上述兩點,我也決定暫停在這些平台上同步發表文章,改以引導讀者回閱讀前哨站或訂閱電子報為主要目標。我用放棄框架來思考:
- 正在想是否放棄它?是。
- 為什麼你想放棄它?因為要花心力維護。
- 這個挑戰是否值得它潛在的報酬?不值得。
YouTube
我在一開始架設部落格的時候,就曾經想過要拍攝說書影片,或者製作成動畫版的影片。但後來我考量到製作影片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太高,也需要更昂貴的設備和剪輯軟體,因此作罷。直到我創立了Podcast節目「下一本讀什麼」,才重新檢查自己的想法,盤點當時市場上的情況。最後我決定將Podcast說書音頻轉換成靜態版的YouTube影片,這個方式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極低,又能夠滿足部分聽眾喜歡用YouTube收聽的需求。我用放棄框架來思考:
- 正在想是否放棄它?是。
- 為什麼你想放棄它?製作影片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太高。
- 這個挑戰是否值得它潛在的報酬?值得,因為YouTube是世界第二大的搜尋引擎。我採取「Podcast靜態影片」的方式來解決。
如何決定繼續做下去?
任何一項新的計畫,必須在執行之後定期檢查成效,然後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接下來分享一個PDCA成功的案例。
我從2022年開始嘗試一種新的貼文「每日小筆記」,白色背景搭配黑色純文字的150到250字短文筆記。由於有讀者很好奇我每天都做了哪些筆記?我所謂的持續做筆記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就向讀者公布一個新的計畫:「接下來我每天都會貼一則筆記。」除了直接分享我的最新筆記之外,也希望達成長期的複利效應,讓創作的內容可以接觸到更廣大的讀者,對自己也是一個額外的驅動力,讓我保持每天撰寫筆記的習慣。
那麼,執行這個計畫的一個月過後,成效如何呢?檢查實際的數據發現,除了我在社群平台上面的舊發文排程之外,我從2022年3月27日開始每天多發表一篇小筆記,累積28天之後,獲得了下面的成果:
- Facebook:觸及人數增加了85.4%。
- Instagram:觸及人數增加了519.2%。
接著,我進一步分析這兩種社群媒體的差異,因為我在Facebook的貼文數量比較多,所以每日小筆記的貢獻程度,稍微少了一點,但還是帶來了接近一倍的成長。而Instagram的發文數量比較少,所以新增了每日小筆記之後,觸及人數竟然暴增了五倍以上。
這套方法,除了增加社群平台的觸及率之外,對我而言,最有收穫的就是促使我每天都要寫出一些東西,等於是另類的寫作儀式。這使我必須保持文字的敏銳度,持續思考、聯想、探究不同想法之間的關係,讓我保持創作的手感。
當我們透過檢查,發現數據支持了自己的計畫,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繼續保持執行的紀律。我始終相信,微小的改變,能帶來巨大的成果。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人氣podcast製作人瓦基打造夢幻工作的14個行動計畫》,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瓦基(莊勝翔)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首度分享
讓你過得更好、收入更多元的
人生富足計畫!
這本書真正展現的,是每個人能力所及,
融合實戰經驗,最毫無保留的人生實踐。
改變,不需要炫目的方法,而是親自去嘗試;
改變,不需要繞路的捷徑,而是扎實地練習;
改變,不需要過人的勇氣,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這是一個「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每個人都可以發掘真正的自己,
打造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
同時獲得成就、獲得財富,讓人生不留遺憾。」——瓦基
好工作不是找來的,是自己打造的!
從為公司打拚到為自己工作,
瓦基渴望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不想成為會被取代的員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他開始設計符合理想、熱情與獲利的工作模式,
最後跳出「升遷加薪」的線性職涯,
奔向職場自由、人生自主之路。
一本融合心態設定、商業思維與實戰經驗的自我實踐指南。
手把手帶你重新定義生命、設計你的理想工作,
打開職涯更多元的選擇!
與瓦基一起思考、行動與選擇,打造你的夢幻工作!
- 自由的代價是責任,自由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負責任的極致展現。
- 最幸福的時刻不是活得比別人好,而是活得更像自己。
- 不一定要很厲害,才能夠開始;而是先開始,才能變得厲害。
- 斜槓的起點是問號和動詞,斜槓的終點才是斜線和名詞。
- 把字典裡的「失敗」兩個字劃掉,改成「實驗結果比較差」,把「成功」改成「實驗結果比較好」。把人生當做是一次又一次的有趣實驗。
- 打造夢幻工作就像釀酒,每個人需要的時間不同,訣竅在於,知道自己在釀的是什麼酒。
- 只要有目標、有計畫、有方法、有行動地逐步執行,無論快或慢,一定會持續進步。
- 寧可在多年後說「我試過了」,而不要鬱悶地說「我錯過了」。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