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Netflix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外派訣竅無他,唯有隨時抱持著好奇心在異地生活,尊重、了解當地文化,才能夠「帶人也帶心」,順利的完成跨國管理的任務!
文:Pak Wesley(現居於大雅加達地區,從事人力資源顧問工作。主要興趣為關注於印尼的政經發展,人力資源及日常文化,希望提供一種認識印尼的在地化的非在地視角,並在行有餘力下促成台印雙方非正式的交流)
《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是近期Netfilx討論度最熱烈的喜劇,已有許多文章分析劇中的時尚穿搭、異國風情、文案策略等,成功地創造出話題。主角Emily是從美國總公司外派至法國巴黎的行銷主管,因不黯當地語言及文化,甫到任時便碰了許多軟釘子。後來憑藉著同事與友人的協助,她才成功化解困難、逆勢操作並贏得客戶的信任。
然而,戲劇畢竟是戲劇。在真實生活中並不會樓下住著一個白馬王子幫你向水電工翻譯,然後他的女朋友又恰巧是你在異國認識的超級好友,又在四處冒犯人之下成交了許多重要客戶。相信許多一樣有外派經驗的台灣主管相當能夠體會,剛到達派駐地時,看到當地人工作方式時的滿天黑人問號,必須要花好幾個月磨合與適應才能讓工作上軌道些。
跳脫出浪漫情懷,如果是以跨文化工作的角度來看《Emily in Paris》,能夠給予我們什麼提示呢?
提示1:如果還不會當地語言,也至少學習如何打招呼
要求剛外派就馬上要會說當地語言實在有點強人所難,然而學習打招呼是快速與當地人互動的方式。Emily初遇同事時,用英語說了「Hi. Hello」,但他很快地意識到自己在法國而轉換為法語「Bonjour!」即便自己因為不會法語而被主管數落一番,但也因為打招呼而跟同事開啟了額外的話題的機會。
觀察說話其他人說話方式也是相當重要的。例如Emily與同事的見面會議時,非常興奮的自我介紹對於其他人來說則是疑惑「為什麼你要這麼大聲說話?」。在某些國家中大聲說話除了表示不禮貌之外,也可能會讓人誤以為你有點生氣(尤其又是說著不同的語言)。
提示2:時間就是金錢?別人跟你想的可能不一樣
Emily第二天上班時8點30分就到公司,卻沒想到公司在10點半才上班,他在公司門口乾等了2個小時,直到同事來後才得以其門而入。更白眼的是她的主管在11點15分才拎著包包悠哉悠哉的來上班,心想沒做到什麼事情就準備吃午餐了!這對於從小被灌輸「時間就是金錢」的美式工作文化來說代表沒有「時間管理」的概念。
然而時間的概念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每個國家看待時間的定義不同,不彷換個角度,以「任務完成」為取向來評估一個人的工作成效。
提示3:工作看法不同——你為工作而活,但我為生活而工作
我們已經很習慣將工作擺在生活、親情、友情的前面,而不自覺的要求別人也理應優先完成工作。
當Emily下班時在戶外咖啡廳遇到Luc,兩人談起對工作的看法,便明白指出了兩個工作文化間的巨大差異。Luc表示同事們相當害怕Emily的到來,不是他個人性格的問題、或是他不會講法文。同事們對他有防備心是因為Emily代表的工作文化,可能會使大家破壞原本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而帶來壓力。
美國人「為工作而活」的想法是不懂平衡生活與工作,而法國人認為工作只是眾多生活安排的一部分,唯有好好生活才能感到快樂。若要全心投入工作,OMG!那真的是懲罰。看待工作方式的差異,是彼此需要調整及適應。
提示4:工作責任制?不,下班後是我的人生
有些國家對於上班與下班界線劃分相當清楚。亦即上班上班,我會全心的投入工作。但下班後呢?拜託不要跟我談論到工作有關的話題。下班後接電話、回信件的行為在台灣稀鬆平常,但在某些國家你可能發現下午五點一到大家就閃光了。不要說下班後幾乎聯絡不到人,就算遇見了也不想談跟工作有關的事情。
在公司派對上,Emily好不容易遇到大客戶Antoine,馬上介紹自己過去行銷疫苗的經驗,暗示自己可以勝任這個職務。然而他的主管卻一頭霧水,試著想要打斷他,並趁機告訴他「在宴會上不談公事的」、「我們是在宴會不是開會」。其實若在其他地方遇到同事,可以趁機與對方聊聊家庭、興趣、愛好等,多了解他一點,建立良好的關係。
提示5:運用當地文化管理組織,而不是用你那套規定
為了整頓辦公室工作文化,Emily從美國公司發來了一份公司規定,要求法國公司的同事必須一併遵守,規定如:「你必須時常保持正面態度」、「必須守時」、「必須在大眾面前說好話」、「避免在辦公室發展戀情」、「記得我們是一個團隊」等。這在Emily眼中都是稀鬆平常的態度。但當同事拿到這份規定時,簡直氣炸的大叫「你是想摧毀我們法國人的靈魂吧!」彼時Emily還不清楚自己做了什麼事情......
這在外派工作中非常常見。外派主管常以總公司的思維與規定要求派駐國公司員工要遵守,卻沒有意識到規定並不一定符合當地文化。公司規定應當要因地制宜,修改成適合當地的版本,而非一味的一體適用。若是想建立起新的組織文化,那也必須清楚描述、花時間溝通、尋求共識,讓所有人都了解並遵守規定的內容,發揮「文化互補」的作用。
尤其是Emily所在的法國公司還有主管,這等於是直接挑戰了對方的權威。你都挑戰對方了,如何期待別人協助你推行政策呢?主管給他一個相當基礎且實用的建議:「你應該多聽少說」。藉由觀察深入的了解異文化的意涵。
提示6:價值多元,千萬不要把你的價值觀當作標準
劇中Emily參加了廣告公司的拍攝場景,面對模特兒全裸上陣時越過大橋成為每個男人的幻想與慾望客體,用來象徵香水乘載性感的符號意義時,Emily指出這是男性凝視下的性別歧視、對女性的物化,這舉動同時引來同事一陣白眼,心想「又在不懂裝懂了」。
相對於Emily直接提出評斷,Antoine相當好奇的想知道美國人的想法並向他解釋,在超現實主義的法國傳統下慾望如何賦予了模特兒權力。「慾望不代表不尊重,事實相反,是尊重的表現,是對女性的讚美。」
Emily把自己的擔心告訴Antoine,廣告的對象美國消費者,不在法國脈絡下的美國消費者可能會認為這廣告是性別歧視,引發政治不正確的觀感,於是他們採取了其他的行銷策略。
價值觀很多元、也沒有對錯。即便是我們認定的普世價值,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有其不同的詮釋或脈絡。如果我們能夠隨時保持開放、好奇的心態去面對,採取不批判、不評斷的姿態去了解新的文化,相信能夠互相激盪提出更創新的想法。
外派成功關鍵:提升你的文化敏感度!
台灣目前大多數公司外派前並沒有跨文化適應或是跨文化管理的課程,通常就是大概用「旅遊計畫」的方式快速掃一下當地的文化、景點、風俗,然後就把人丟過去了。
這在日、韓公司的眼中,是非常不可意思的。
相比較台幹一到派駐地後就馬上被期待投入工作有所產出,日商、韓商的主管在前三個月是要先密集學習當地的語言與文化,以利與當地員工溝通,就是為了避免像Emily發生的尷尬情事。
中美貿易戰下,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讓更多台灣企業思考移出中國往東南亞經營,然而東南亞與華人文化差異甚大,若缺乏文化敏感度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爭議!外派訣竅無他,唯有隨時抱持著好奇心在異地生活,尊重、了解當地文化,才能夠「帶人也帶心」,順利的完成跨國管理的任務!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