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這篇文章被炎上,不是單純因為「薪水小偷」這個詞,而是她選擇了讓自己以「最容易被批評的態度」離開職場。如果職場是一場長跑,那麼在終點前的最後一圈直接停下來,讓別人推著她走到終點,這樣真的比較划算嗎?
文:出版魯蛇碎碎念
日前在threads看到一篇被炎上的文章(目前原文已刪),在講關於自己如何用三年時間讓自己順利「被資遣」的經歷,文章PO出來沒多久即引發網友大量湧入留言,批評她這樣的行為是傷害公司、老闆對她的信任,引發許多職場倫理討論。
其實作者在其他篇串文有提到,她已經在這間公司工作了18年,三年前決定要離職,所以才有後續的「計畫」。原本還不確定自己的方向,因此邊領薪水,邊發展自己的副業,在不主動開發新客戶的情況下,漸漸減少工作量,最後是一個月只進辦公室3-4次,才讓老闆忍不住才開口資遣她。
這樣的做法乍看之下很有「計算」:
- 利用時間發展副業,確保收入來源
- 沒有主動辭職,確保自己拿到資遣費
試算了一下她的資遣費,因為是業務職,就算薪水再低,18年下來也至少有20萬以上,所以可以理解她使用「被資遣」這一招的必要性。而且看她在其他篇串文上或者回應別人留言的內容,大概知道她覺得自己受過的委屈太多太久了,所以絕對值得(?)這樣幹一場。
只是,一份工作做了18年,最後用這樣的手段離職,對自己真的是好的嗎?
想像一下,當你發現身邊的同事已經三年沒認真工作,但每個月依舊領著薪水,最後還順利拿到資遣費,你會怎麼想?
為什麼這篇文會讓人不爽?
這篇文章會引發炎上,原因不只是「薪水小偷」的爭議,而是因為它觸及了許多人的職場核心價值觀,而讓人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1. 薪水小偷的「理直氣壯感」
「薪水小偷」通常用來形容「領取薪水卻沒有付出相應勞動成果」的員工,有時我們多多少少也會自嘲是薪水小偷。但這篇文章的語氣,讓人感覺像是在「炫耀」自己如何 「計算」雇主,直到對方忍不住才來開除她,甚至文中還提到老闆找她談時忍不住燦笑,這種態度讓人極度反感。
如果想離職,為什麼不主動提?
如果已經有能力發展副業,為何還要躺平等資遣?
這種「擺爛但還是拿錢」的心態,戳到許多人不爽的點。
2. 長期擺爛,真的對自己有利嗎?
在同一家公司待了18年已經是資深員工,甚至有機會進階管理層。但這篇文章的重點卻是:「她選擇三年來慢慢擺爛,直到老闆受不了。」
當你在一間公司這樣操作,離職後這些前同事、主管、合作夥伴,會對你有正面評價嗎?這種「等」資遣的做法,可能讓自己長久經營的職場信用被質疑。18年的職場生涯,最終用這種方式收尾,真的值得嗎?你願意自己在職涯的最後,變成別人口中的「擺爛等資遣」的案例嗎?
3. 職場倫理 vs. 個人算計
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一種「精明的職場策略」,但更多人覺得,這是在職場上砸自己招牌。
因為: 她沒有被不當對待,而是選擇主動擺爛。
若今天她是因為職場環境惡劣、被欺壓、被無故降薪等原因而這樣做,也許還能被視為「反擊」(雖然她在其他篇串文有說自己遭受到許多委屈)。但事實上,她只是因為 「想離職但又不想主動開口」,選擇讓老闆來做這個決定。
如果這種模式變成常態,職場信任將崩壞。試想,如果越來越多人學她這樣做,公司未來還會願意提供長期員工福利嗎?這種模式不只是影響個人,也可能影響更多企業在未來對員工的信任。
如果不想工作了,還有更好的做法嗎?
如果你也在考慮離職,或者對現職不滿意,這裡提供幾個更好的選擇,而不是單純「擺爛等資遣」。
主動提離職,尋找下一步:最乾脆的方法永遠是 「想離開就直接提」,不要讓自己處於模糊地帶。尤其如果已經有可以支撐你生活的副業,那麼果斷離開,才能真正開始新的人生。(就跟分手一樣啊)
改用「降壓模式」,而非「擺爛模式」:如果暫時不想、或沒辦法馬上離職,應該調整為「降壓」工作法,而不是「完全不做事」。例如,
- 從全職變成顧問,用較少時間換取較高價值的輸出。
- 與公司談條件,讓自己負責更適合的專案,而不是直接擺爛。
設計好你的離職規劃:如果你擔心離職後會有經濟壓力,那就應該做好規劃,
- 存足夠的離職預備金(至少 3-6 個月)
- 確認副業或下一份工作的收入穩定性
- 利用現職的資源,學習對未來有幫助的技能
這些做法,才能真正確保你的離職是「有策略」,而不是「等公司受不了才踢你走」。
離職是一門學問,別讓自己變成負面案例
坦白說雖然寫了這麼多,但我無意批評她的作法,只是覺得這樣做有點魚死網破,尤其看起來作者是想往Life coach的方向走,這樣的前例也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名聲,有點可惜。
這篇文章被炎上,不是單純因為「薪水小偷」這個詞,而是她選擇了讓自己以「最容易被批評的態度」離開職場。如果職場是一場長跑,那麼在終點前的最後一圈直接停下來,讓別人推著她走到終點,這樣真的比較划算嗎?
想離職不是問題,但對一個合格的職場工作者而言,重點更是如何聰明地離職,讓自己在職場上保留選擇權與好名聲。
離開一家公司,是每個職場人都會面對的課題。別讓你的最後一場職場戰役,成為別人拿來當反面教材的故事。
你選擇怎麼離開,決定了你未來能走多遠。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