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宅和人

【確立議題的五個解決方式】

利用一般的做法無法找到議題時

遵守好議題的條件、找尋本質性的分岔點、嘗試可否進行結構性了解、考慮可否推翻現在一般人所相信的常識,並且到現場去找尋決定議題的材料、接觸一手資訊(不要蒐集過頭的程度)——可是,即使如此,可能還是會有「不懂究竟什麼是議題?」的情況出現。這時候,究竟該怎麼辦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頭腦休息片刻,然後再一次重複剛才一路介紹的基本步驟、再次接觸資訊、與有見識的人討論。但也有資訊太充足、甚至蒐集過頭,或用於找出議題的智慧不夠的情況。接下來先介紹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的五種方式(【圖表15】)。


解決方式① 刪減變數

有時候相關的要素太多,如此一來,「什麼是重要的要素?什麼是決定關鍵?」甚至連「究竟有沒有這樣的東西存在?」都看不見了。「世上的消費」和「自然界各種生物間角色的相關性」等主題就是典型的例子。

例如假設想要了解下述事項:推特(Twitter)與臉書(Facebook)等社群網站服務(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對於商品購買行為有什麼影響?用什麼數值可看出上述影響?對於普及是否存在有臨界值般的數值?這些問題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這時候,因為要素太多,可想而知要採取什麼辦法找出所有相關性是很難的事情。假設就算運氣好,可取得數值而看見某些資訊的來龍去脈,但多數的要素彼此相關,可以想見恐怕也無法進行驗證讓所有人都贊同吧?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思考「是否可以刪減變數」。換句話說,就是著手刪減要素或限制要素。比方說,「商品購買行為」涵蓋的範圍太大,可以將商品領域限於「數位家電」。如果這樣仍然範圍太大的話,就再將討論的對象縮減為「數位相機」「印表機」等。這麼一來,變數就會減少一個。其次,針對社群網站服務,也可以群組化分類為「微博、部落格、社群網站」等。在這裡,相信用於找出議題所蒐集的一手資訊,尤其是聽取使用者的意見等,應該就可以做為參考了。藉由這個方式,可將原本多達幾十個的變數減少到幾個左右的程度。

像這樣將問題相關的要素,利用固定或群組分類加以刪減,真正的議題時常就因此而變得清楚可見。

解決方式② 可視化

人類是用眼睛思考的動物。因此大多數的時候眼見為憑,只要看得見形狀,就會快速地覺得對於該對象有了某些了解(即使邏輯上並未理解,仍會有此認知)。實際上,我們腦中的枕葉幾乎大部分都用在「看東西」,以眼睛看見形狀就會快速地讓本質性的重點顯現出來。第二個解決方式就是善加活用這個腦的特質,而進行可視化。要達成可視化有幾個典型的做法。

如果討論對象主題本身與空間有關時,比方說,在討論「店鋪中的陳列方式」等情況,可以排列出相互的關係並製成圖畫。重疊擺放的物品就畫成上下重疊。於是,就很容易可以看出哪裡和哪裡的連結還不夠清楚,或哪裡和哪裡的排列會有問題等這些需要查明的地方,而這就是議題。

當處理步驟有既定的順序,就將所有步驟由前到後,像拼圖的零片一字排開。可以簡單地直接在紙上畫圖,也可以運用便利貼或單字卡等。在排列的過程中,將逐漸可以看見課題的本質,像是整合這個步驟才是真正的議題,或刪除這個步驟其實不是議題等。

想要表現可取得幾個主要屬性(X軸或Y軸)的數值時,以圖表進行可視化是很有效的方式。

選擇二個屬性畫圖表,或者將二個屬性相乘的結果或相除的結果設定為一個軸(例如X軸),再以別的要素設定另一個軸(例如Y軸)。也有很多時候只要圖表化,就可以看見大部分的案例是可以分成幾個群組。這個時候,將特定以上(或以下)的數值標上顏色,群組將會更明顯。

比方說,如果討論啤酒新產品的方向性,暫且以在宣傳上時常用到的清淡與濃烈等為軸試著畫圖表。於是,也許就能看見以下述擴展為前提要查明的地方(議題):手邊既有商品處於哪個位置?市場的趨勢是朝向哪裡?基於上述狀況,口味的方向性可能會朝向哪裡等。


解決方式③ 從最終情形倒推

要快速整理議題的擴展時,可以從「究竟最終想要的是什麼?」開始思考,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例如想要思考自己的事業三至五年的中期計畫時,設計「想像中的樣貌與到達目標的正確路徑」,正是成為「最終想要的成果」。

然後,更進一步繼續思考要知道什麼才能決定「願景」。於是就會知道需要下述項目:

  1. 現在的事業狀況(市場觀點、競爭觀點)
  2. 事業該以什麼做為目標的景象
  3. 三至五年後的目標,最關鍵的因素(即為數學中的函數)該放在哪裡(是否要守住相對優勢的地位,還是要積極開發市場等)
  4. 對於當時的強項及符合自家企業致勝模式的想法
  5. 用數值表現可以如何表達

這時候,一至五分別就是該找出答案進行查明的地方,也就是議題(issue)。

接下來,思考一下在科學界的情況。

例如在腦神經科學的領域裡,想要驗證「某特定基因的變異,造成在五十歲以後引發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大幅提高」而進行研究:

  • 五十歲之後,具有某特定基因變異的人,比並非如此的人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而且比例高很多。
  • 該差異在五十歲之前並不明顯。

針對這個議題至少需要驗證上述二點。並可推測若驗證下述事項,將成為驗證該議題相當強的佐證。

  • 這種變異的發生機率與歲數無關,但五十歲以上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中,具有該變異的人數比例相較於其他歲數的患者,高出非常多。

這個解決方式,就是像這樣將需要查明的議題以從最終情形倒推的方式思考。而且,利用這個方法可以將議題結構化(此部分將於第二章詳細說明)。

解決方式④ 反覆問「所以呢?(So what?)」

如果提出當做議題的口袋選項中,多數是一看就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時,反覆問「So what?=所以呢?」這個假設的問題,將會非常有效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自己或對團隊內部重複問問題,藉此讓假說愈來愈具體,該驗證的議題也會愈磨愈有深度。這個解決方式與豐田汽車的改革運動中「問五次『為什麼?』」(為了查明原因反覆詢問「為什麼?」以追尋問題核心的辦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這裡不用於查明原因,而是用於查明該找出答案的議題。

比方說,設定下列描述為議題,會如何呢?

1.「地球暖化是錯誤的。」
其中,究竟什麼是「錯誤的」說得不清不楚,自然無法找出答案。對這個句子詢問「所以呢?」,回答若是:
2.「地球暖化,並不是全球一致共通發生的現象。」
至少可以看見一個該找出答案的重點(暖化的狀況在全區域內是否一致)。只是,各地區的氣候當然多少會有差異,所以這還不足以成為議題。於是再進一步深入問「所以呢?」,回答若是:
3.「地球暖化現象,只有北半球部分地方發生。」
限制地點,若加上說:
4.「被視為地球暖化根據的資料都以北美及歐洲為主,地點有刻意偏頗。」
則驗證的重點就成為明確的議題。再進一步針對定義模糊的部分「刻意地」繼續問「所以呢?」:
5.「主張地球暖化者的資料,不只地點偏頗集中在北美及歐洲,資料的取得方法或處理方式也有失公正。」
如此一來,該找出答案的重點就成為更明確的議題了(【圖表17】)。


一九三九年一月十六日,全球首例核分裂實驗成功的消息傳到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的耳裡。以卓越洞察力而聞名的費米就指出「如果進行核分裂的話,當下會釋放出非常大的多餘能量」「這時候,仍是多餘的數個中子應該也會釋放出來」,其結果「因為被釋放出的中子會去撞擊下一個鈾,於是就呈現級數倍增,也就是可能會顯示出所謂的連鎖反應」。這正是藉由反覆問「所以呢?」而找出議題的完美實例。當時具有前所未有的洞察,後來發展成為目前電力供應的主力——核能發電,甚至原子彈。

不過,這個反覆問「所以呢?」以進一步琢磨假說的工作是相當累人的,光是提出假說,不知不覺可能就花了很多時間,而且大多情況也都累到頭腦已經無法轉動的程度。一開始難有進展也是正常的,所以建議與其一個人拚命,倒不如以團隊的力量大家一起腦力激盪的方式進行較好。

解決方式⑤ 思考極端的實例

當要素與變數牽涉在其中的時候,將幾個重要變數先填入極端的數值試試,就能看出哪個要素的變動會成為關鍵。

例如,假設在以會員為對象的生意上,面臨收益無法提升的問題。一個生意通常具有多個收益來源。有「商品營業額=收益A」「會員費=收益B」「招攬廣告=收益C」等情況下,究竟真正對提升收益有效果的變數是哪一個,並不是那麼容易可以看得出來。這時候想想看將「市場規模」「市場占有率」等基本的要素填入極端的數值,將會發生什麼事?

假設「市場變成十倍的話,或變成五分之一的話」「市占率變三倍的話,或變三分之一的話」,再進行思考。如果能像這樣將成為關鍵的要素選項縮減成三個左右,那麼將可以清楚看見「將來哪一個要素真正在本質上會是影響力很大?」,而將之定為議題。

到目前為止的內容,各位覺得如何呢?這雖然不是全部,但大多數善用這些解決方式,都能夠藉此找到本質性的議題,提出深入的假說。

如果這麼做還不順利的話,請思考是否可以找到能夠解開議題的形式再重新設定,萬一這樣還是很困難的話,就當作「該議題找不出答案」,再找有沒有其他本質性的議題,這就是實際上的解決方式。
本文摘錄自《議題思考:用單純的心面對複雜問題,交出有價值的成果,看穿表象、找到本質的知識生產術

作者:安宅和人(Kazuto ATAKA)
譯者:郭菀琪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