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升遷的手段確實是提高年收入的正確路徑。可是,自己的「價值」絕對不僅僅取決於頭銜。頭銜終究只是「公司內部的職務級別」,一旦走出公司,大家所看的是頭銜以外的「個人實力」。


文:moto

【職業生涯的基本觀念】

比起主管評價,「市場評價」才是關鍵

我會時時刻刻把「市場價值」放在心上。

可是,世上有很多上班族都很重視公司和上司的評價。因為從一般員工到課長、從課長到代理經理、從代理經理到經理,這樣的「晉升」是大家最熟悉的職涯發展模式。

升遷的手段確實是提高年收入的正確路徑。可是,自己的「價值」絕對不僅僅取決於頭銜。頭銜終究只是「公司內部的職務級別」,一旦走出公司,大家所看的是頭銜以外的「個人實力」。

日本大約有四百二十萬間公司,以勞工身分工作的上班族大約有六千五百三十萬人。說得誇張一點,如果日本全國的上班族都遭到解聘,就會有六千五百三十萬人一起展開求職活動,這個時候會是什麼情況?

許多人往往認為:「自己在公司內的評價也不錯,就算情況再糟,頂多也是做和過去相同的工作吧!」但是,全國上下,績效優於自己的上班族還有很多。也就是說,在求職過程中,被拿出來評比的不是「上司的評價」或是「公司的評價」,而是必須同時和績效優於自己十倍、百倍的人,比較「在轉職市場上的市場價值」。

當然,公司內部的評價確實有其參考意義,但是,如果只把那些評價視為標準,就會變成「井底之蛙」。相較於上司的評價和公司組織的評價,把重點放在「市場對自己的評價」,才是最重要的。

公司的評價,只要對上司阿諛諂媚一番,或許就能有所提升,但市場的評價卻無法靠拍馬屁來獲得。當然,為了抓住機會,有時候仍需要逢迎奉承,但實質來說,「靠自己獲得市場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後,我認為「市場評價」會隨著「個人生產性的提高」而增加。

所謂的生產性是指——探究提高公司業績的本質,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這種能力可分解成五種要素。

提高市場價值(=生產性)的五種能力

①理性思考的能力。

②結構性掌握事物的能力。

③全面了解事物,鎖定問題的能力。

④針對問題進行假設,使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的闡述能力。

⑤運用 ①~④,管理組織的能力。

單從字面來看,似乎有點自我感覺過於良好,但是,年收入超過千萬日圓的職缺,大多都會要求這五種條件。

其實,這些條件絕對不是什麼特殊能力,任何人都能夠在一般的工作中學到。至少我在大賣場當收銀員的時期,就是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磨練出提高生產性——也就是市場價值的五種能力。

了解自己的「工作意義」

這五種能力概括來說,就是指「在確實理解自己的工作之後,能夠淺顯地向任何人說明並使其了解,同時伴隨著行動的人」。

稍微換個說法吧!社會上有各式各樣的人。有人和自己從事相同行業,自然也有人從事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工作,當然也有人根本沒工作。其中,甚至還有人會問:「什麼是網路?」

今後,你所需要的是,無論對方是「相同行業的人」也好,或是詢問「什麼是網路?」的人也罷,都能夠把自己的工作價值「淺顯」傳達給對方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使自己具備無論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都能夠站在相同的角度讓對方理解的能力。

乍聽之下,似乎相當簡單,但實際執行後,才發現真的很難。

「必須做出就連小學六年級生都能理解的說明」儘管這一點我早就注意到了,然而業界或職種越是複雜,就越是需要這種傳達能力。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更淺顯易懂地傳達自己的價值呢?首先,就是掌握「全貌」。

在試著說明「公司有什麼問題?」時,如果沒辦法讓對方了解「為什麼這會是個『問題』?」那麼你原先想闡述的癥結點,恐怕連二○%都無法順利傳達出去,更別說讓對方理解了。若要連同問題背後的淵源一併確實傳達,就必須「從上到下」,預先了解自己面臨的狀態。

業界的狀況→公司的問題→部門的職務級別→自己的任務

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檢視。然後,掌握問題,思考解決對策,最後再付諸實行。這種能力的需求性恰好和年收入呈正比。

那麼,該如何透過日常的工作獲得這些能力呢?

首先,請收集「必要的資訊」,讓自己能夠從業界角度、公司角度、自己的工作角度,與他人談論自己的工作。

「相同的業界在國外又是怎麼樣呢?」

「在自己的國家中,這個業界在數年後會怎麼樣呢?」

「現在的公司在業界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打算做些什麼?」

「那個任務和自己有什麼樣的關係?」

在收集這類資訊的過程中,應該就會發現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反覆執行這種作業,就能從「更高的位置」檢視自己的工作,就能掌握到位在工作終點的「原始目的」——

「目前手邊正在做的工作,有什麼樣的效果?」

「客戶為什麼委託這間公司?他們真正期待的是什麼?」

必須隨時把這種「思維習慣」放在心上!在日常的業務中,大家往往會為了自己眼前的工作全力以赴,但我們應該看的,不光只是眼前的那顆樹,而是那棵樹背後的整片森林,下次就能從遠處觀察到森林所在的那座山;最後,當你的目標是「客觀看待正在看著山的自己」時,你對工作的看法也會大幅改變。

然後,不要只是想,請付諸行動。

在轉職上,最能獲得好評的是「思考之後的行動經驗值」。只要能夠理解命令背後的緣由,然後進一步採取行動,就能獲得良好評價。

相反的,無法獲得好評的是「只針對命令採取動作的行動」。如果自己不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自己尋求進步的動力就會停止,市場上的評價就不會提升。

即便是上司的命令,仍要反覆地思考:「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指示?」、「真的應該執行這個指示嗎?」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提高能力的訓練場,就潛藏在「自己未曾經歷過的工作」裡面。對我來說,那就是大賣場時代的招聘業務。

你一定也有機會獲得社會所需要的「高價值能力」。

「反正薪水都一樣,還是不要多做比較好。」

「不會被上司讚賞,就不做。」

如果你仍然抱持著這種想法,儘管有各種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你還是會任憑它們從眼前溜走。

在公司裡獲得提高生產性的機會,在提高生產性之後轉職,增加年收入,我的職涯便是藉由這樣的循環所建構出的。所以,即便是現在,只要有能夠提升自己的機會,不論時薪多少,我都會飛撲而去。

掌握自己的「價值」

轉職的時候,我會把自己當成「商品」看待。

商品的新鮮度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便是沒有考慮轉職,我還是會每個月更新一次自己的履歷。定期更新履歷的好處,就是當日後有機會面談時,能快速掌握到「自己的價格」,知道自己在職場中的定位。

在廣大的就業市場中,你知道自己究竟值多少價碼嗎?

自己的價格並非取決於公司內部的評價,而是日常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擁有這個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就算一味埋首於當前的工作,年收入還是不會增加,所以必須掌握「增加年收入的相關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想快速確認自己的市場價值,只要觀察招聘者的態度和之後的對應就行了。

假設你是個「搶手的人才」,自然就會有人上門挖角或熱情接待,但如果你本身完全沒有那個價值,不僅會被「冷淡對待」,之後也不會有半點音訊。透過面試方的態度,自然而然可以對自己在職場上的價值了解一二。

我曾和許多轉職者聊過,市場價值較低的人,普遍都有著相同的想法——「既然都是領一樣的薪水,還是不要做太多比較好」。

這種想法就短期來說,也許時薪相對較高,但以長期性的觀點來看,工作態度自然會顯得消極,「得到的經驗值」也會減少。

例如,即便眼前的工作不會受到公司或上司的讚揚,但是,就長遠來看,只要是「受市場讚賞的經驗」,仍然應該積極爭取,如此就能提高自己的市場價值。
不論是什麼樣的工作都一樣,沒有可以輕輕鬆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賺到錢的工作。有些人看似賺錢賺得很輕鬆,但其實那些人在背後勢必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我們不過是看到對方成功的結果罷了。

請記得,雇主與人資終究也是人,難免會有低估、看錯的時候,倘若覺得自己的價值被貶低,也不要灰心,請務必定期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拿出實力進行爭取,這是提高年收入的首要法則。

就算是目前沒有想轉職的念頭,也請大家記得定期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隨時注意正確資訊的更新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個人無限公司:轉職和副業的相乘x生涯價值最大化生存法》,方舟文化出版

作者:moto

譯者:羅淑慧


日本職場爆炸性話題,各大社群一致盛讚,壓倒性絕對好評!

不依賴公司的賺錢能力,才是真正的穩定!

薪資掌握在公司手上,工作努力,薪水卻不一定爭氣……

宛如免洗筷,不知道何時會被取代。

做牛做馬、拚死拚活;賺飽公司,卻賠了自己健康。

病態的比賽加班文化,工作時數長,為誰辛苦為誰忙?

你的「辛苦」(薪苦)只能由自己改變!

翻轉自我價值專家moto,沒有高學歷、沒有雄厚背景,憑著一己之力,靠著轉職和副業的相乘,從年薪240萬日幣的家用品賣場員工,經過4次轉職與經營副業,強勢翻轉年收20倍,年薪衝破5000萬日幣。

把「自己」當成「公司」來經營

用經營者眼光看待「自己」

「買不買得起」,由自己決定!

不要低估自己的價值

把「願望」轉換成「目標」

將「個人」擴張成「無限公司」

你也可以突破停滯不前薪水,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薪水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賺來」的

在現今這個變動的時代,年輕族群擔心自己「青貧」,四十歲壯年人害怕未來「流沙中年」,六十歲世代則憂患自己成為「下流老人」。在這個不知道哪艘船才會沉沒的現代社會中,如何讓自己避開貧窮線,確立未來?

唯有靠自己賺錢,才能創造「安定」,只有讓自己處於「隨時都可以轉換跑道的狀態」才能確信自己能甩開貧窮!

「安定」的定義不再是「仰賴公司」,而是憑藉著「個人的賺錢能力」。在未來的時代裡,自己只能靠自己守護!

創造年收入最大化的「個人無限公司」!

當你把「自己」當成「公司」來經營,就能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從而思考擺脫依賴企業的工作方式。

營業額是任職公司給的薪資和副業收入,在扣除掉房租、伙食費、電話費之類的支出後,手邊剩下的金額就是你的淨利————「你」這間公司有確實在營利嗎?你有把握可以一直營利下去嗎?

多數人的營業額應該只有任職企業給自己的薪資而已,可是現在是個不知道何時會被主要客戶(任職公司)取消訂單(開除、解雇)的時代。一旦被主要客戶取消訂單,「你」這間公司就會面臨破產。

若想避開風險,就得擴張「個人公司」,嘗試多元開源,並將本職、轉職、副業相互加乘,突破停滯不前的年收入瓶頸!

翻轉職場指南

  • 最重要的是行動。「做與不做」,單是這樣的念頭,就能改變你的生涯年收入。
  • 與其追求高額的薪資,不如蓄積「自己的技能」,就長遠來看,這樣的做法更具價值。
  • 穩定不該向企業求取,而應該取決於「自己的能力」!
  • 天底下不可能有輕鬆賺錢這回事。就結果來說,確實有輕鬆賺錢的人,但是,那樣的人在輕鬆賺錢之前,其實早已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
  • 我非常贊同副業的這股風潮,但是「輕鬆賺錢」這個措辭卻是不對的。只要全力以赴,一定會有成果,但天底下絕對沒有輕鬆錢的方法!
  • 沒有採取行動,就是最大的失敗。
  • 我不是在等待機會,而是爭取機會,只要盡全力抓住那個機會,就能夠成為自己的經驗值和成果。
  • 自己創造機會,機會改變自己。
  • 徹底模仿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的優點成為自己的技能。把他人的智慧和經驗,吸收成自己的一部分,就能帶來成果。
  • 公司的名稱只是一種錯覺資產,相形之下,先思考「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沒有招牌的自己能夠做些什麼」,然後再採取行動,反而更能提高自己的市場價值。
  • 不論做任何事都是如此,拿著畫有出口地圖的人,和沒有拿地圖的人,他們前進的路線肯定大不相同。
  • 公司無法保障自己的人生。不管是什麼樣的公司,就算沒有自己,公司仍然會持續運轉。相反的,留在那種自己離開就會倒閉的公司,反而是件十分危險的事。
  • 「只要自己好就好」這種自私的工作方式只會把自己的格局越做越小。
  • 工作上的「立場」才是關鍵,若選擇當自由工作者,卻還是得看著顧客的臉色,說穿了,這樣跟社畜也沒什麼兩樣──問題不在工作的型態,而是自己的工作方式。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