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從《假說思考》、《論點思考》、《右腦思考》,這本《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是鍛鍊右腦思考的實踐篇,書中有許多案例,讓我們輕鬆學會如何分辨重要的情報並且做好分類,日後就能輕鬆活用。

文:內田和成(Kazunari Uchida)

靈光乍現的過程


這裡再重新整理一下靈光乍現。

問題意識,就是裝有興趣、好奇心或想一探為什麼的資料夾,與某種現象接觸時,將情報篩選,藉此判斷有需要的情報,就在腦中做記號,如此一來,就會提高關心度。如果正好是關注的東西,有可能一下子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但大多數的情形,都只停留在加強問題意識的程度而已。「怎麼說呢?」「可能是這麼一回事吧?」大概就停在這樣的程度就結束了,然後直接丟入腦中「其他」的資料夾擱著。

像這樣一堆有問題意識的情報,儲存於腦中的檔案資料庫裡;一旦與什麼新的情報碰撞一起,就能引起化學反應,有時還會滿出來。好比紅酒的發酵熟成一般,不經意靈感乍現。「那時候的那個,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請看一下【圖表5–1】,連結著各種要素的線,意味著可能發生各種例子,最重要的是四大要素,問題意識居中。其他還有假想的檔案資料庫(抽屜)、現象(情報)和靈感(突然想到),一直持續重複:
【圖表5-1】_靈感的生成過程
基本上,問題意識篩選某些現象(情報)之後,儲存於檔案資料庫中,這些現象(情報)以問題意識為觸媒,和檔案資料庫中的情報發生化學反應,進而引起一連串的靈感的連鎖反應。

然而,還有另一種情形是原本並沒有抱著任何的問題意識,只不過,剛好發生某種現象(情報),而引發了腦中原本存在的問題意識。相反地,也有非常積極地抱著問題意識,一旦看到現象(情報)就立刻引起靈光乍現、或產生靈感的情形也有。

或者與外界的某些現象(情報)都無關,問題意識等於像是依靠腦中抽屜的標籤一樣,直接在腦中抽屜的資料夾搜尋答案或線索。

偶爾又無關任何問題意識,直接從現象(情報)得到靈感。

我把這些稱之為「觀察」、「感受」或「直覺」。事實上,把看見「現象」的情形當成「觀察」,如此一來比較容易被吸引。問題意識的存在與否,稱之為「感受」。有時候會因為感受到什麼,而立即聯想到什麼;就算什麼都沒聯想到,也無所謂。只要先將這些放入檔案資料中,日後再看到其他現象時,透過那個現象產生「靈感」,而這個「靈感」或「靈感產生的過程」就叫做「直覺」。

【圖表5–1】中的「現象」,指的是「觀察」;而「靈感」,則是「直覺」;至於「感受」,是指「現象」和「問題意識」中間,往上往下的箭頭。
總括來看,為了獲得靈感的基本順序分類如下。

①看見現象(觀察):看到現象(情報)產生興趣(或疑問)的問題意識(感受;【圖表5–1】中間為往下的箭頭)。

②因為具有問題意識而受到吸引(感受):一邊抱著問題意識看到其他的現象時,頓時受到吸引而注意(感受;【圖表5–1】中間往上的箭頭)。

③靈感(直覺) :將吸引自己注意力的東西,放入自己腦中檔案資料庫的同時,就會搜尋一下檔案資料庫,而獲得靈感(直覺)。

「①看見現象」日常生活中,因為某些現象而覺得有趣、快樂、不可思議,以及誘發對某些事物感興趣的問題意識。

「②因為具有問題意識而受到吸引」有時候在「①看見現象」時產生了問題意識,也有時候是因工作上被給予的課題或研究題目,以及個人興趣嗜好等而抱著問題意識。

比如四、五十歲的早稻田大學校友們,畢業很久之後,造訪了多年未曾踏足的母校,突然有感而發:「比起我讀書的那時候,學生變多了。」

以現象而言,這是事實(實際情形),屬於「觀察」。

針對這個現象,抱著一個問題意識:「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的學生呢?」屬於「①看見現象」的「感受」。

有這樣的「感受」,看看周圍發現,「女學生好像變多了」、「而且女學生都變得可愛多了」,這也是事實(實際情形),也屬於「觀察」。

相對於這個事實:「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都是學生打扮都很樸素。現在完全不同以往,還以為走錯學校了。」「覺得現在的女學生可愛多了,會不會是因為現在年輕人身材變好了?」「或許是因為服裝款式變得比較時尚的關係?」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從「學生怎麼變多了?」這樣的問題意識,是從「②因為具有問題意識而受到吸引」延伸而來,屬於「感受」。

「記得幾年前,曾在雜誌上看過一篇文章,寫著明治大學是高中女學生們心目中理想大學第一名。那時我只覺得,明治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的校風差不多,怎麼可能?所以,看過雜誌之後就算了,沒多想。同時,還看到一篇文章,寫著大學生全體上課出席率比從前還要高,平均接近超過八成左右。」

「說不定報考人數的增加、上課出席率的上升,都與女學生人數增加有關。這麼一來,那些報考人數少、上課出席率低迷的學校,或許可以參考改進。說不定,會有更多的男同學考進來。」這一點,也可讓一直為找不到或留不住工讀生煩惱的敝公司參考。

盡量與自己腦中假想的檔案資料庫既有情報連結,就可能生成創意,這屬於「③靈感」的直覺。


隨著不同的問題意識,所看到的現象也會改變,產生的創意點子也會不同。問題意識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所引起的連鎖反應,也大不相同。

走在街上喜歡美食的人,會邊看邊想「有沒有新開的餐廳呢?」有人會注意到「喔!這裡新開了一家法國料理餐廳」,有人則看到頭包著印度帽的人就直接脫口而出:「啊!我剛才想吃的就是印度料理!」

走在同一條街上,喜歡照相機的人這樣想:「一直想要的一台舊相機,說不定那家中古二手店有賣。」「那位外國觀光客手裡拿的相機,不知道日本國內有沒有在賣?」像這些都是因為有興趣,而產生強烈關心的問題意識。假如沒有這些問題意識,不管是照相機或餐廳都可能只會匆匆一瞥,甚至根本沒看到。

每個人關注的事物都不同,有的是流行時尚、有的人是料理美食或照相機攝影器材,如同透過不同的濾鏡看世界,即使都看到同樣的光景,但「感受」卻都不盡相同。

「①看見現象」和「②因為具有問題意識而受到吸引」的「感受」,會漸漸形成用在「③靈感」的檔案資料庫。這個腦中的假想檔案資料庫,由二十個抽屜所組成。雖不是短期間內有明確的課題或需求,但生活中或工作上,時常保持問題意識、對事物感興趣,以及旺盛的好奇心。

篩選過濾在這過程中遭遇到的各種現象(情報),並將需要的、關心度較高的儲存起來。可以想像,就是因為這些假想的檔案資料,和不斷加進來的各種新情報,所引發的各種連鎖反應,才會產生靈感和創意點子。

有些當下受到吸引的事物,或許沒能立即向產生靈感,就先放入腦中抽屜裡擱著。有時明明蒐集許多情報,卻未必能引發新的創意聯想;不過,或許之後會在某些情況下,不經意產生靈感也說不定。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活用右腦直覺,重視感受與觀察,成為生活上的新工作力!》,經濟新潮社出版

作者:內田和成(Kazunari Uchida)
譯者:周紫苑


努力最小化、成果最大化的創意思考法。

只是將日常生活的行為融入工作中,

竟然可以發揮更大的想像力!

為了能在工作上想出更好的創意,日常生活中我們蒐集許多情報,以為日後工作上可以用得到。哪知道這些費心搜尋、整理的情報,不但無法活用,還累積到無法消化的程度。

究竟我們該如何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發想和靈感,活用於工作的創意思考?

本書作者內田和成指出,我們每天接收很多訊息和情報,如果逐一認真以對,無疑是毀滅自己的行為。

他建議我們將所見所聞的情報做好分類(作者形容這些分類為放在腦中的虛擬「抽屜」),等到時機一到,情報自然而然會在對的時間點浮現、立即派上用場。至於那些怎麼想都想不起來的情報,就代表並不是很重要。

關於情報如何轉化為創意,作者提醒我們,面對龐大的情報,唯一需要的是問題意識,也就是重視「為什麼?」對於日常生活所見所聞抱持好奇心,了解自己對於眼前現象有所反應的原因,例如:

  •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暢銷產品、熱門話題……)?
  • 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受(好好看、好好吃……)?
  • 為什麼我會有這種直覺(怪怪的、很不妙……)?
  • 在我的印象中,同樣的現象曾經在什麼時候出現在什麼地方?
  • 我的工作可以如何活用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感受?

有了問題意識之後,就會產生「這是重要情報」的直覺,並將它分類(作者形容這是放到不同的虛擬「抽屜」),無論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是在自己的電腦或手機留存,無形或有形的分類方式皆可。以問題意識篩選得出的情報,結合到工作上,這就是創意思考。這種兼顧右腦感性和左腦理性的創意思考,是最強的思考法,可以說,問題意識才是創意的來源。

此外,作者提醒我們,創意的生成不能過度依賴數位(digital)工具和3C產品,離開電腦或手機,站起來走一走,找人聊一聊,培養類比(analog)思考也很重要。

從《假說思考》、《論點思考》、《右腦思考》,這本《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是鍛鍊右腦思考的實踐篇,書中有許多案例,讓我們輕鬆學會如何分辨重要的情報並且做好分類,日後就能輕鬆活用。懂得選擇情報、活用情報,就能脫離邏輯思考的限制,擁有創意思考和嶄新發想的能力。



Source